名著阅读中思维工具的开发与运用
2018-11-29杨志华
杨志华
思维工具即能有效影响思维抽象活动、提高思维效能、延伸思维深度,能把抽象思维过程具体可视化的一类方法技能总称。思维工具的优点在于把抽象的阅读过程可视化,让阅读可以操控,让阅读更加高效。我们对名著阅读思维工具的开发和运用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展开:梳理情节、剖析人物、创新评估。笔者尝试分别介绍工具类型,并以例证加以说明。
一、梳理情节思维工具
阅读的第一步是读懂内容、了解情节。对于名著来说,梳理情节、了解文章的发展脉络是阅读深入的前提和基础,所以,梳理情节的思维工具成为我们阅读起始阶段不可或缺的工具。
1.平行进程图
梳理情节的第一个工具是平行进程图。我们给学生提供一个图示的起始阶段,要求学生在整个学习单元的进程中完成,为学生呈现一种整体的学习图式。例如,阅读《三国演义》时,我们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以回目和情节发展为主线,完成刘备、曹操、诸葛亮等人的大事年表,并随着情节的发展变化增删人物,让学生在读这部巨著时有明确的抓手把握内容和人物发展脉络。平行进程图对于事件的呈现非常清晰,事件随着时间轴而变化,交互关系的展示也非常明确。这个思维工具能够清晰展示出事件的发展,适合于鸿篇巨制、头绪众多的内容的梳理。
2.折线图
梳理了全篇的情节之后,我们的关注点转向作品中具体章节的内容,这时候我们可以用折线图这个思维工具帮助我们解决。折线图中折线表示随着时间的发展,指标呈现出的变化。折线图易于表现变化趋势,反映事件的波澜起伏。一些情节相对简单的著作也可用此法,比如让学生用折线图梳理《老人与海》中老人的出海经历,就能清晰地展示出整个事件的起伏。
3.路线图
折线图适用于紧张激烈情节的梳理,但如果事件没有波澜起伏却又是文章的关键事件,我们也需重点提出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和感受,这时不妨用路线图。例如,《红岩》中出版传递挺进报是对敌斗争的重要环节,但是在文中很容易被忽略,我们明确内容起止和要求,让学生细读文本画出路线图。除此之外,还有气泡图、树形图也可以绘出路线,可根据文章需求灵活选用。路线图能够用文字将想法“画出来”,让大量信息变成容易记忆的、有高度组织性的图画,突出了内容的重心和层次,强化了联想功能。
4.猜读续文
如果遇到故事性非常强的著作,我们也可以猜读情节的方式增加学生的阅读兴趣。从猜标题到猜人物、情节及人物情节之间的关联到最后自己的感悟,让阅读过程更加曲折动人。《三体》阅读我们就采用了这种方法。
二、剖析人物的思维工具
人物塑造是小说的中心环节,对名著的内容情节梳理之后,关注点转向对人物的欣赏和剖析,思维工具的使用也遵循由浅入深的认识规律。
1.人物档案
建立人物档案是剖析人物最常用的思维工具。比如,《水浒传》这部作品,众多的人物往往使初读者摸不着头绪,让学生失去阅读兴趣。我们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为人物绘制英雄图谱:“《水浒传》采取了先分后合的链式结构。第四十回以前先讲单个英雄的故事,然后百川汇海,逐步发展到水泊梁山大聚义,第七十回以后,写他们归顺朝廷,走向失败。请你为下面人物配上文字说明,建议有出场顺序、姓名绰号、主要事迹、性格特点、人物品读等信息,可以有自己的创意表达,比如可以以文言、履历表等自己喜欢的形式展示。” 通过这种思维方式的训练,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提炼出关键信息,了解人物的概貌,让学生對人物有初步的了解。
2.人物年鉴
对人物的进一步分析可利用人物年鉴这一思维工具完成。需要学生从文中摘选人物在各个关键时间节点的主要的信息,完成对人物生命历程的追踪。用时间来记录人物的经历,一目了然,非常清楚。比如制作鲁迅年谱。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边读边梳理,人物与时间、事件、文章的关系就建立起来,从而更好地解读人物。
3.人物关系图
了解了人物个人的发展变化历程,还需要进一步了解他的社会关系,通过人物与社会的关系来明晰人物的性格特征,于是就有了人物关系图的思维工具,以某个人物为中心梳理他的周边关系制成思维导图。
4.人物比照表
人物的特点也可在和周围的人的对比中探求。比较往往能突显事物的特点,使我们对人和事的认识走向深入。例如,《棋王》中棋王一生对吃的态度和别人的馋或者高雅不同,他的目的就是饱腹;而他对“棋”的追求却如同别人对于食物的追求一样,对比他对吃的不在乎,对棋的精神追求可见一斑。人物对照表的思维工具可以告诉学生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对比,和他人比,和自己的从前比,和自己的截然不同的行为比,在对比中发现人物的内核。
三、创新评估
梳理情节、剖析人物的种种思维工具,其目的在于阅读过程的监控和引导,学生的阅读效果如何,我们还需要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评估的思维工具来把阅读结果展示出来。评估的工具因文而异,设计的初衷是“创新”,让学生以喜闻乐见的新颖方式展示阅读成果,以下略具几例。
1.手绘插画
初中阶段的学生喜欢用绘画来表达,于是很多地方我们用画画让学生再现文中的留白内容。比如,配封面是要让学生理解主题,画风景是了解风土人情、社会背景;朝花夕拾的人物图是再现情节,小萝卜头的头像是文字内容+联想。同样是画,目的不同,所以这种工具的使用最终目的还是对内容理解的变形考量和提高形象思维想象能力。
2.排行榜
排行榜是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学生需纵向联系各个情节才能有收获,这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提高了阅读兴趣。例如,《水浒传》中梁山泊排座次是按照武艺和贡献,能不能从一个新颖的角度给人物进行另类排行?学生脑洞大开,有酒量排行榜、智商排行榜、特殊技能排行榜……
3.专题摘录
摘抄是阅读名著吸收精华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但是布置的摘抄任务往往流于形式,成为表面文章,没有引发学生的兴趣。我们不妨换种方式,让摘录和思维活动相联系,让摘录过程生动有趣。例如,阅读《西游记》时我们给出范例:《西游记》中可爱的话、可爱的道理,让学生去寻找文章的兴趣点并摘录。这样的引导难度不大,这样的工具指引学生们发现内容亮点,激发回读、阅读兴趣。
4.多角度思辨
思辨思维是名著阅读中提升思维品质的重要工具,我们通过确立思辨话题,打开学生思路,在思辨中促进对名著的深入阅读。
可以从不同角度引发学生思考:①主题思辨:如果你是简·爱,你会不会选择和罗切斯特相守终生?②人物思辨:“巾帼英雄”or“红颜祸水”——我看貂蝉/“生不逢时”or“心胸狭隘”——我看周瑜……
③情节思辨:刘备攻取西川之我见/猛张飞的细智慧/谁该为杨修的死负责/千古悲剧,败走麦城……④作者思辨:《水浒传》的作者是施耐庵还是罗贯中……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名著阅读教学中合理地使用阅读思维工具,能让阅读更扎实、影响更深远。
(作者单位:北京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
责任编辑:肖佳晓
xiaojx@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