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好五组关系,实现语文教学本真境界
2018-11-29包建新
【提 要】语文教学研究与实践的本体性追求也即对“本真语文”的追求,都把语文教学内容定位于对祖国的语言文字运用,但由于语言文字运用很广泛,对之会有许多歧解,从与之相关的五组概念的关系入手,我们可以走近本真语文,走近本真语文教学。语文教学从语文边缘走向语文核心;语文能力的发展充分利用学生天赋的语文潜能;以语文能力为本,不过分以语文应用的情境要求衡量语文能力;强化语文基础,把语文视野作为强化语文基础的手段;语文理论研究充分纳入课堂事实,这样,语文教学的本真状态可期。
【关键词】本真语文 语文核心 语文潜能 语文基础
包建新
浙江省语文特级教师,浙江省临海市回浦中学教师,“本真语文”的倡导者与践行者,致力于语文本体的思考,著有《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语文综合性学习案例教学论》《包建新与本真教育》等。
语文教学研究和实践一直存在着本体性的追求,这给语文教学以坚实的“土地感”。程少堂的“语文味”、黄厚江的“本色语文”、王旭明的“真语文”、李华平的“正道语文”等,虽然观点有些差异,但基本方向都是试图解释语文的本体内涵,探讨语文教学究竟应该教什么这样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因之立足语文本体内涵,我们称之为“本真语文”,把本真语文付诸实践,自然便是本真语文教学了。其实,概念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努力弄清楚,语文教学究竟应该做些什么,她的边界又在哪里。使用“本真语文”这个概念并不是在“语文”之内弄出一个流派什么的,更不是在“语文”之外寻找一个“本真语文”,“本真语文”即“语文”,我们都走在语文教学的
路上。
如果放在一个比较大的范围去概括,使用本真语文或本真语文教学概念的,大致有四个维度:(一)在教学方式上提倡语文教学要追求本真,它的反面是浮夸不实的、追求热闹的、做秀的语文课堂教学;(二)在教学内容上提倡语文教学要追求本真,它的反面是“非语文”“泛语文”的教学倾向;(三)在教师修养上提倡语文教学追求本真,要求教师真诚地对待祖国的语言文字,同时要求学生也如此;(四)在师生关系上提倡语文教学追求本真,要求教师尊重学生,充分发扬学生学习语文的主体性。显而易见,第二个维度对语文教学而言更为根本,下文所讨论的主要基于此。
教什么内容才是本真语文教学呢?不少研究者是给出了答案的,比如黄厚江认为“它(语文课)的基本要求是: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活动为主体,以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为目的”[1]。其中“以语言为核心”是对语文教学内容的界定。王旭明认为“学校语文教育是语言文字工作的主要内容和抓手,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2]李华平认为“语文课程的核心价值在于,学生到学校来跟着教师学语文就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阅读,侧重在理解别人对语言文字的运用……写作,侧重在训练自己对语言文字的运用”[3]。教语文就是教语言文字运用,简洁明白。
语文是什么样的一门课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定义是:“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4]“综合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实践性”是语文课程实施的基本方法,“语言文字运用”则是语文课程学习的基本内容了。课标对语文课程的这一界定准确而到位。
语文课程的基本学习内容是“语言文字运用”,语文学习离不开语言,这本是很明确了的,但是,“语言是存在的家园”,人类的活动离不开语言,这就给理解和把握“语言文字运用”带来了很大的分歧,是不是所有运用语言的地方都进行着语文教学呢?是不是教政治、教历史,甚至教物理、教数学也是在教语文呢?因为它们都涉及语言运用。如此看来,如何在实践中定位本真语文还真是一个问题。当理解一个对象有诸多分歧的时候,我们找出一些相关的概念,从这些概念的关系入手,可以逐步理解这个对象。下面我们来辨析五组概念的关系,逐步走近本真语文,走近本真语文教学。
一、语文的核心与语文的边缘
语文教学应该要弄清核心与边缘问题,否则四周都会成为前进的方向,朝着核心去,在核心地带做足文章,方是语文教学的本真。
所有的言语作品都存在“说什么”与“怎么说”的问题,凡语言总要承载具体内容即“说什么”,但对语文教学而言,“怎么说”才是核心,“说什么”是为弄清“怎么说”服务的;语文教师要善于发现語言的调整对思想感情的影响,从“说什么”这个边缘性问题走向“怎么说”这个核心。
最新语文课程标准把“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创造与鉴赏,文化传承与理解”作为语文的核心素养,有人说这已是四个方面了,怎么说是“核心”,这是因为没有理解这四方面的关系。这四方面中“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核心,其他是边缘,语文教学当然要说思维,但说思维不是做思维体操,不是讲逻辑思维的知识,而是在言语作品的具体表达中体会、理解思维;语文教学当然要说审美,但说审美不是在讲美学,而是在具体的言语中感受美、欣赏美;语文教学当然要说文化,但也不是脱离具体言语去讲文化。还是黄厚江老师说得好:“一切教学活动要充分体现语言元素,要紧紧围绕语言展开,具体如语言解读、语言品味、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共生。”[5]
语文的边缘是异常开阔的,在异常开阔的边缘地带驰骋,我们不能迷失方向,忘了核心。“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有的老师据此撰文认为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讲生活、讲做人、讲处世就是在讲语文”,这话粗看有些道理,但果真如此的话,只要语文老师踏进教室,随便一开口,就是在讲语文了,政治老师踏进教室,解释一个哲学原理,他就在上语文课了,把“外延”当作“内涵”来推论,结论是站不住脚的。
二、语文的潜能与语文能力的发展
语言运用是有天赋的,每个人对祖国语言都有潜藏的天赋能力,忽视这一点,语文教学希望通过过分结构化的方式实现语文能力的提高,往往收效甚微,这也不是语文教学的本真状态。
正因为语言运用是有天赋的,因此在任何时候进行语文教学,学生都不是零基础参与其中的,这与其他学科有着本质的不同。一个低龄儿童会说:“这是我妈妈,我妈妈今天上班去了,妈妈对我真好,我爱我妈妈。”这话里已经包含了各种表达方式。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希望能够传授一些技巧,但这些技巧往往已经潜藏在学生的心中,我们希望学生学会侧面描写,其实学生是已经会用侧面描写的,他实际所缺的只是一个名称而已。阅读也如此,在语文老师解释一篇文章应该如何理解之前,学生的理解早已发生,甚至有的理解很独到,只要学生在此前读过。因此语文教学首先是发现,发现学生的语文潜能并充分利用这种潜能,不要把自己看得比学生高明,居高临下地传授知识。不是教师教了种种说理的方法学生才学会了说理,学生早会说理了;不是教师教了种种阅读方法学生才会阅读,学生早会读了,也早会使用所谓的精读、略读、跳读、浏览等方法了。语文教师要做的大量工作只是把学生的语文潜能发扬光大,把潜能变成显能,把自发的语文行动变成自觉的语文行动。
从一定程度看,语文能力的发展要依赖于语文潜能。韩向东曾经介绍过美国心理学家的一项研究,并由此强调了内隐学习的重要性,强调开发语文学习潜能对语文素养形成的意义。不妨节引如下:“美国心理学家克拉森经过长期的实验研究,得出这样的结论:对发展学生的作文能力而言,学生自发的课外兴趣阅读比增加经常性的写作训练更有效。他认为,写作的中心任务是使学生对读物达到入迷的程度。从内隐学习理论来看,自发的课外兴趣阅读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属于非功利、非控制性的学习,带有很强的自动性和情感体验。这种阅读审美体验一旦出现,就会在孩子的生命中留下永久的痕迹,这种内隐记忆和知识比外显记忆和知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贡献更大。”[6]
“自发的课外兴趣阅读”是潜在的,往往游移于语文课堂教学之外,它却对语文学习有很大的影响,语文教学应该要充分利用。
最新语文课程标准列出了语文课程内容18个任务群,其中“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列为第一个任务群,整本书阅读首先要关注学生的阅读潜能,不要认为它是一个新的学习内容,而只是把学生在做的或想做而未做的事,我们让学生合理合法地做起来而已。
三、语文能力与语文应用
有这样一种情况,语文能力很不错的人,到了应用领域的具体事情,语文能力似乎瓦解了。比如,语言表达相当了得的人,让他写一篇悼词,发现一时无从下手。一个以写作为生的人,让他写一篇高考作文,写得却不如人意,为什么?这里有一个应用情境的问题,不能把对应用情境的了解当作语文能力本身。
有一次听语文课,是高三语文的语言应用复习,讲的是广告语的拟写。这位老师整节课基本上在说广告的特点、广告的类型、广告的趣闻等,听了之后感觉这个课不像个语文课。但过后仔细想想,如果对广告如何应用语言文字不甚了解,拟写广告语也是很费事的事情,要拟写好广告语,先要知道广告是怎么一回事,这样才能应用好语言文字,那么这位老师大谈特谈广告,也不是没有理由的。可是,我们由此进一步推论,学生要了解公务员的工作情境,以便写好公文;了解追悼会的情境,以便写好悼词;了解医生如何诊断病人的,以便写好就诊报告……这样推论下去,语文学习就没有边界了,语文课程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存在。
常常有这样的认识:语文应用能力缺乏就是语文能力缺乏;有语文能力的人一定具有语文应用能力。学校里有这样一种情况,写一个报告,谁来写,语文教师来写,其实抽离了具体的情境,语文老师是写不好的,这跟是不是教语文没有关系。非语文人士陷入这个错误认识可以理解,因为语文触及生活的各个领域,但语文教师应该清楚,我们应该守住的是语文能力;也希望其他语文工作者也清楚,在考核学生语文应用能力时,应用情境应符合学生日常生活,那种远离日常生活的应用情境,应该在学生进一步发展中使之与语言联结起来。
按理,提升剥离语文应用情境的语文能力才是本真语文所要追求的,可这是不可能的,但我们起码可以做到剥离学生不熟知的应用情境。
四、语文基础与语文视野
语文学习,视野越开阔,越有利于语文学习,但不能据此把语文视野的要求当作语文基础要求,否则,陷入泥潭不能自拔。比如作文教学,学生写不好文章是缺乏生活,但不能把生活内容纳入语文课程。从语文基础出发,语文教学应该做的是如何表达好生活,而不是丰富学生生活,生活的事情交給生活,语文的事情交给语文。
但这不是说语文教学只要紧紧抓住语文基础就够了,语文教学的特殊之处是语文视野会直接影响语文水平,尽管这种影响是怎么发生的我们尚不能清楚而完整地描述。比如阅读,喜欢课外阅读并有良好阅读习惯的学生语文基础一般都比较扎实,而不常阅读的学生,希望加强语文基础,结果常是费力多收益少。因此语文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阅读,通过阅读开阔语文视野,要舍得拿出课时让学生阅读。
即便如此,语文视野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基础而存在,因为中学教育是基础教育,过分强调语文视野,把语文视野提高到不恰当的高度,学生最基本的语文基础会弱化,一直以来,学生语文基础饱受诟病,其中原因与此不无关系。倪文锦先生看到了这一点,指出:“我们的语文教材一方面缺乏固定的、 必学的知识内容,没有人人必须达到的 、 统一的听说读写的技能指标,另一方面又要学生通过 ‘个性
化阅读 ‘创造性解读 有 ‘创意 地写作,乃至进行各种 ‘创作,弘扬 ‘人文,这就使得语文课堂教学难以操作 。因此,语文教育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教材非夯实语文基础不可。”[7]
倪文锦先生是就语文教材建设来说的,语文教学自然更需要作这样的思考。加强语文基础,才是中学语文教学的本真所在。
五、语文的理论逻辑与现实逻辑
理论逻辑与现实逻辑相龃龉也许在其他各科都存在,因为语文学科的模糊性,这种状况会更多。这里说的龃龉不仅仅指理论与实际脱节,也包括理论运作与现实行动的一切不协调。
这些年来,我们的理论指向的往往是可能性,它告诉人们可以这样做而较少顾及能不能这样做,能不能持续这样做;而现实考虑的是这样做的条件是什么,土壤是什么,具体做起来操作的线索是什么。另外,理论可以多元,讲究前沿性,喜欢标新立异,现实需要稳定,一旦把某種理论付诸现实,就需要在很长的时间内不变,变了往往会成为一种伤害。现实需要理论,缺乏理论的现实会成为一潭死水,但处于教学现实中的老师要走马灯似的学习各种理论,一种理论刚刚学起来付诸实践,抬头一看,发现风向已变。我们需要基于本质基于原点的理论,需要把现实条件充分纳入的理论。
语文教学可以说理论建树颇多,但现实总是按照自己的逻辑向前发展,语文教学改革改了那么多年,回头一看,问题看上去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更多。站在理论的立场,会认为一线教师观念陈旧;站在实践立场,会认为理论解决不了实际问题。
比如有人认为语文课程要给予学生精神上的营养,要在精神上帮助学生成长成人,这是在民族之根上下功夫。这话自然是正确的,任何想对此辩驳的话都是苍白无力的。但一线教师的工作生态决定了教师必须为学生的升学负责,为学生的分数负责,语文老师做不到离开这些空谈精神。看起来这可以理解为一线教师缺乏教育理想,缺少为学生未来着想的情怀,但一种没有把实际情况纳入思考的理论构建,只会产生两种情形:一是口头上笔头上说一套,实际做的是另一套;二是把正在做着的事情用流行的理论去解释。无论哪一种,现实实际并没有改变什么。
比如“满堂灌”,殷忠民早在30年前就对“满堂灌”下了准确的定义,“满堂灌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注入式教学法,不顾学生学习认识过程的客观规律及他们的理解能力和知识水平,把现成的知识结论灌输给学生,使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机械地呆读死记,‘食而不化。”[8]但到了现实,“满堂灌”与“一讲到底”等同了起来。本来创造一个概念,用这个概念去批判现实,从而改变现实,想不到的是,现实没改变,却使老师变得左右为难,公开课这样做,平时上课那样做。
语文教学比任何一门学科都需要来自实际教学、根植现实课堂的本真理论,而不是推演出来的理论。
参考文献
[1] [5]黄厚江.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J].语文建设,2013(5).
[2] 王旭明.以求真务实精神促进语文教育健康发展[J].语文建设,2015(12).
[3] 李华平.“正道语文”正在“道”什么[J].名作欣赏,2016(1).
[4] 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1.
[6] 韩向东.内隐学习:语文学习心理潜能的开发[J].语文建设,2005(6).
[7] 倪文锦.语文教育要切实加强语文基础——从语文教材谈起[J].课程·教材·教法,2011(5).
[8] 殷忠民.对“满堂灌”的再认识[J].课程·教材·教法,1988(6).
责任编辑:肖佳晓
xiaojx@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