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五留守”人员心理问题与治理
2018-11-29祁美文
祁美文
重庆市奉节县康乐镇土坎村幅员面积7.5平方公里,辖5个村民小组、880户3080人,常住人口329户819人。全村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留守妇女“三留守”问题较为突出,人口凋敝化、家庭离散化、村庄空心化态势显现,留守能人、留守干部“两留守”问题较为尴尬,整体发展缺人气、缺活力、缺生机。近年来,我们以解决“五留守”人群的心理问题为实践切口进行了探索,夯实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农村发展之路。
一、解决好“留守老人”心理孤独感
全村有留守老人(男60岁以上,女55岁以上)137人,占常住人口的16.7%。由于子女大量外出,老人们心理普遍孤独,主要表现为“三少”。一是亲情慰藉少。67%的子女基本是过年才回家,8%的子女两三年才回家一次,与老人相处时间少,缺少精神照顾。二是互动交流少。83%的子女选择用电话与父母联系,加上老人与外界联系较少,有被亲人和社会抛弃的感觉。三是文化活动少。村内文化活动很少,62%的老人没有自己的爱好,不愿参加社会活动。绝大多数留守老人还在干农活,生活的幸福指数不高。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对老人的尊重就是对生命的尊重,尊重是对老人最大的安慰。留守老人的孤独感,从三个方面可以有效解决。一是建立“流动幸福院”。增设适合老人的活动场所,按土坎村现状住房分布情况,按就近集中的原则设立5个流动幸福院,选择有条件的家庭,用村集体经济收益资金出资,配备休闲娱乐室、健身康复室、亲情联动室和爱心饭堂,每周开展“亲情视频”“1元午餐”等服务,老人生活逐步充实。二是评比“孝心家庭户”。每周开展干部下访、医生巡访全覆盖,了解留守老人的基本情况。发出一封公开信,引导子女常回家看看,帮助父母做家务、沟通感情、照料生活,由乡镇每半年开展一次敬老、养老表彰。三是组建“村老年协会”。由协会推选良好家风、乡风民俗、传统手艺等老年传承人12名,开展本土文化活动,引领村民弘扬传统文化,既让老人增添生活情趣,又实现自我价值。现在该村的老人有人关心、有人照料,幸福满满。
二、解决好“留守儿童”亲情饥饿症
全村有留守儿童118人,占常住人口的14.2%。其中祖父母监护的占87.3%,亲朋监护的占4.3%,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的占8.4%。由于缺乏父母之爱和照顾,普遍患有“亲情饥饿症”,主要表现为“三缺”。一是缺情感陪伴。73%的儿童处于监护不良或监护缺失状态,十分渴望父母陪伴和照料。二是缺呵护引导。由于父母常年在外,81%的儿童缺少父母言传身教、心灵呵护和认识引导。三是缺自信活力。因亲情长期缺失,68%的儿童表现出情感冷漠、自卑懦弱、性格内向,缺乏爱心和交往的主动性、积极性。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儿童是每一个家庭的希望,也是祖国的未来,留守儿童的亲情饥饿症从三个方面入手可以解决。一是找好“代理妈妈”。在土坎村安排了36个“代理妈妈”,均选择的是有亲情纽带、有公信心、有责任心的妇女,开展“邻里守望、亲情关爱”行动。二是扮好“责任父母”。充分发挥政府作用,调动学校、村委会、企业以及其他社会组织的积极性,尤其是驻村工作队员共76人,对留守儿童进行网格化对接,形成全社会保护儿童成长的机制,营造父母缺位而国家不缺位的儿童健康成长环境。三是建好“儿童之家”。做好人虽不在爱不缺位工作,加强对遥远的父母之爱的管理,增加父母与孩子互动,鼓励要求父母多陪伴、关心孩子。如今,村里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平均提高了12.2分,经常能听见他们朗朗的读书声,时常能看到他们灿烂的笑脸。
三、解决好“留守妇女”生活空心化
全村有留守妇女126人,占常住人口的15.1%。作为村里负担最重、影响最大的群体,她们生活普遍空心化,主要表现为“三差”。一是安全感差。71%的家庭只剩下老人、小孩,安全防范能力减弱,尤其是一些紧急事件使她们深感不安。二是自信心差。76%的留守妇女为小学文化,致富能力弱,育儿力不从心,对生产生活信心不足。三是精气神差。忍受着身体和心理的双重负担,精神文化生活比较匮乏,抱怨、苦楚情绪严重。
对女性的尊重是人性最大的光辉,为提振留守妇女的精气神,需要夯实三大基础。一是严管治安。组织建立劝导站和村治安联防队,完善自我保护制度,切实保证农村家庭的安全,增强留守妇女的安全感。二是推广农技。留守妇女承担了很多本属于男性的生计角色,从日出忙到日落,身体长期超负荷工作,土坎村土地耕種任务仍然很重,只有通过加大推广新技术和农用机械的使用,帮助省时间和劳力,减负劳动负担。三是开展培训。以卫生和法律知识培训为重点,以“好婆婆、好媳妇”评比活动为载体,以妇女主任为中心,牵头组织以留守妇女的血缘和地缘网络进行互助合作,既发展生产,又维护妇女合法权益。现在,村里留守妇女们自信满满,积极追求美好生活,也点亮了留守家庭的幸福之光。
四、解决好“留守能人”发展顾虑多
全村有留守能人46人,占常住人口的5%。种养大户11人,砖匠木匠13人,个体户22人。这些人善经营、勤爬苦做,但对全村的带动影响并不大,同时,自身发展顾虑也多,主要表现为“三难”。一是转型升级难。21%的留守能人思想固化、激情退化等影响,限制了他们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二是示范带动难。由于缺乏学习培训、政策吸引、金融支持,51%的留守能人才能未充分激发或施展。三是激发活力难。21%的留守能人存在“小富即安”心理,9%的留守能人存在“教会徒弟,饿死师傅”想法,缺乏开拓进取精神。
致力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能人队伍,不断完善机制,大力开展创新。一是建立能人创业风险分担机制。出台优惠政策,对农村能人大户扩大种养殖业规模者给予贷款贴息,免费请农技专家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以减轻乡村能人转型升级的负担,降低成本,对本村农民形成政府帮助“不看广告,只看疗效”的效果。二是鼓励能人参与领办集体企业。我们对全县以村为单位注入资金20万元以上鼓励兴办集体经济,已试点推动在村支两委领导下,吸收能人进入集体经济领办企业,让本土能人有一个舞台施展才华,共同抵御市场风险,不断提高组织化程度。三是营造宣传能人致富典型氛围。利用“广播村村响”,反复宣传本村能人先进事迹,让村庄充满创业致富光荣的正能量,并强力推进农村“三变”改革,让荒芜的土地绿起来、活起来,让贫困户跟着能人走,新发展血橙种植1000亩、油橄榄1200亩,已吸引167名在外务工农民返村流转土地,进入合作社,进入企业,开始规模化经营农业生产。
五、解决好“留守干部”情绪波动大
6名实职村干部平均年龄45岁,均不同程度表达过不愿意当村干部,认为外出务工收入高、创业机会多,导致情绪波动大。主要表现为“三有”。一是有彷徨。对基础设施不完善、产业发展难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对未来充满焦虑和迷茫。二是有浮躁。脱贫攻坚给村里带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项目多、资金多,挣钱的机会多。而在从严治党的要求下,村干部总是左顾右盼,偶有难以安心工作的表现。三是有畏难。村干部工作时间长、待遇低,脱贫攻坚任务重,群众工作不好做,发展产业见效慢,人居环境改善难,有畏难情绪。
基层组织是农村的主心骨,留守干部的情绪必须解决好。一是让干部认识到脱贫攻坚是发展机遇。重庆直辖到2014年,土坎村只有一条公路的投入,十八年国家投入3万元,而近3年国家投入1528余万元,是过去十八年的509倍,现在全村组组都通水泥路,贫困户的住房安全被解决59户,自来水达100%。教育村干部从这些变化中,感受到成就感,产生获得感,化解消极情绪。二是让干部感受到考核绩效是关心关怀。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补贴标准提高到1800元/月;村干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补助标准提高到2000元/年,同时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每年安排800万元,对村干部进行绩效关联挂钩考核。三是让干部理解到基层治理是群众路线。要教会村干部的工作方法,创造工作条件。推动干部“两回两讲两解”(回乡、回访,讲政策、讲变化,解民怨、解难题),推行公示公开“六个一”(一封公开信、一个公开栏、一份便民服务手册、一张监督举报卡、一套自办广播、一个微信群);创新善治方式方法,成立“垃圾兑换银行”,整治“豪华墓”“无事酒”,形成“大事一起干、事事有人管”的善治新格局。
搞好产业,才能增强乡村吸引力;突出文化,才能为乡村铸魂;搞好生态,才能打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强化组织,乡村才有主心骨。农村生产美、生活美、生态美关键是要靠人才,解决“五留守”人员心理问题则是已解决了人才振兴的第一步。
作 者:重庆市奉节县人民政府县长
责任编辑:张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