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的背影
2018-11-29杨燕芬
杨燕芬
龙海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点缀其间的红色旅游景点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贴近历史和生活的大课堂,请你跟随英雄的背影来一趟洗涤和净化心灵之旅,“传承英烈志,激励后来人”。
在革命老区东泗乡卓港村,有一座具有独特南洋风格的三层洋楼,乃旅外华侨苏德炉于1926年独资兴建,建筑面积约2901平方米,为名噪一时的地标。1932年红军进漳时,革命青年苏静和苏精诚组织老同学及贫苦农民成立游击队,以此楼为队部。后来,这支队伍大多入编“中国工农红军闽南独立第三团”,故洋楼又有“红军楼”的美称。如今,该楼成为重要党史人物纪念馆,重点介绍东泗籍抗日名将苏精诚和开国中将苏静将军的光辉革命历程。红军楼,随英雄的名字而声名鹊起。
走出红军楼的苏静,是海澄镇内溪村碑头社(旧称六口碑社)人,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其故居始建于1850年,占地面积323平方米,建筑面积184平方米,是一座坐北朝南典型闽南风格的古厝,四房一厅(前后房),砖木结构,燕尾脊,掩映在枝繁叶茂的百年古榕旁。
1949年后,苏静曾7次回乡。虽然每次都是时间短促,来去匆匆。但他总是兴致勃勃地到村头巷尾去走走看看,跟乡亲们用闽南话打招呼、交谈,在路边大榕树下的石凳坐一坐。苏静长期担任高级领导职务,但一生淡泊名利、平易近人、襟怀坦荡、廉洁奉公,严格教育亲属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表现出一个老红军战士和老共产党员崇高思想境界和高尚品德。
2010年10月,市镇两级政府按照“修旧如旧”的方针出资32万元对故居进行全面修缮,还原苏静将军当年生活居室原貌,并于将军百年诞辰之日修缮完工。故居修复后,将军女儿苏晓晴女士带回大量将军生前参与抗战以及生活的大量资料和图片,对故居进行精心布置。现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龙海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扩大红军”“消灭地主武装”“反对日本出兵中国”……路过龙海一中初中部,如果你是初来乍到者,一定会被这些仍然保留在校园内一座二层教学楼墙上的10余条标语所吸引。1932年4月下旬至5月下旬,中央红军进驻漳州时,第4军第10师第28团团部进驻石码中学(即现龙海一中),团部就设在学校二层教学楼的楼上。同年5月19日,红四军指战员从漳州、浦南、角美、海澄、长泰等地,集中到石码中学操场上进行整编、阅兵并在楼前广场上合影,该照片现陈列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这座红军楼坐东向西,为两层楼房,上下层皆有房间9间,上层挑梁结构,建筑面积600平方米,保护范围面积1056平方米。2005年按照原貌重修加固,如今,已被开辟为龙海革命历史纪念馆。
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在水路交通便利的偏僻岛屿同样炽烈。紫泥镇巽玉村保留有一处地下党交通站旧址,是1949年前夕,厦门工委领导在龙海的临时领导核心点之一。临解放的前一个月,国统区白色恐怖更为猖獗,林德才、林文吉、陈豪知、吴素英、林其发等同志在此开展地下党工作,与其他地下党交通站配合工作,到九十一师“南台船台大队”支前,协助解放军解放厦门、石码,对龙海地区的解放事业作出一定的贡献。
类似的“红色地下交通站”,白水镇金鳌村也有。
位于金鳌村澳内社路边一座口衔一湾池塘的二落大厝整齐标致,很有点“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意境。这便是旅新华侨杨南离于1935年倾资所建的古民居继鳌堂。在周边鳞次栉比的小洋房中颇为显眼,其独特的建筑风格、深厚的廉政底蕴和浓郁的红色革命情缘,一直为周边村民所津津乐道。
继鳌堂整体建筑呈“同”字形布局,占地2000多平方米,依山面水,前有池塘,后有花园,形制开阔,气势恢宏,共有38间房子,祖厅前西侧各建有一厅两房无隔间的护厝,右曰“东园”,左曰“秋圃”,东西各有门楼,祖厅左右过水门上书曰“善养斋”和“可乐居”。与祖厅并齐的左右各有护厝环抱,祖厅后一列式护厝九间,中间小厅门横书“四知堂”,取自东汉名士杨震拒贿时所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据说从继鳌堂走出去的后人都能谨遵先人遗训,或清白做官,或堂正为人。整座大厝中规中矩又简洁利落,行走其间只见“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是闽南颇具特色的一处古民居。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继鳌堂走出了4个中共地下党员,更是作为中共地下党支部的据点和交通站,多次为地下党组织的活动和人员过境、伤病员的看护提供经费、场所和掩护。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先后有包括彭冲在内的上千名地下党、进步青年和华侨通过继鳌堂转移到乌山革命根据地及粤东革命根据地,为闽南和粤东的革命作出了不小的贡献。
说到闽南革命历史,有一个人的名字是不可忽略的。他是闽南革命根据地和红军游击队的创始人之一、龙海党史的一面光辉旗帜、龙海革命史上一位传奇人物;在大革命时期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掀起党在闽南地区的革命风暴,开展闽南大地工农武装斗争,开辟闽南红色武装割据区域,开创龙海苏区和靖和浦革命根据地,以其非凡卓越的军事才华、矢志不渝的革命意志、平易近人的群众工作、勇猛杀敌的英雄气概,撑起了闽南革命新天地。他,叫王占春,九湖镇邹塘村人,壮烈牺牲时年仅27岁,他把短暂的一生完全献给了中国人民解放事业。故乡人民为纪念这位革命英雄,以他的名字命名了一座纪念馆、一所小学、一座公园,表达了对烈士满满的追念。
“甘愿征战血染衣,不平倭寇誓不休”,1940年4月26日年仅25岁的李林在与日寇奋战中壮烈牺牲,用青春和热血实现了她的庄严誓言,她光辉而又短暂的一生给人们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李林原侨居于印尼爪哇,后回国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被党中央称为“中华民族英雄最光辉典型”“归国华侨的楷模,青年知识分子的典范,中国妇女的旗帜”。2018年4月,位于双第华侨农场鹭凯生态庄园内的李林事迹陈列馆落成,纪念这位全国唯一华侨抗日女英雄。她的英名已载入华侨抗战救国的史册,写进祖国革命烈士的名录。她作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其人物頭像定格在中共一大会址缅怀墙上,永远为后人所缅怀。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翻阅史册,我们常常被英雄们反对外来侵略、奋勇抗争、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所深深感染,敬慕他们身上所显示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华民族先进文化和优良传统,领悟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真谛,同时也提醒自己勿忘历史、自强不息。
英雄并未远去,英雄精神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