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愿和煦的风从海上来

2018-11-29易明

北京纪事 2018年12期
关键词:定海海潮九龙

易明

10月快过完的那几天,北京城的风刮得有点悬乎,看蓝天碧空中堆起的云,时不时遮来遮去,猜想这风恐怕不是就走这“下三路”,给地的是单一的疯狂,给天的又多了些梦幻,特别是夕阳西下。季风气候,秋冬的风自然是从西北来,这让我想到了郑和7次下西洋,包括几百年来奔波在海上丝路的客商,只要是一心南行,为了顺风顺流,都应该是在这个季节出发。

明朝时的“西洋”大体指的就是现在的东南亚,再远一点儿可能至印度洋一带。古代的海船行稳致远要看风和洋流,那么在海上,从10月至来年的三四月,亚洲大陆被强大的高压所笼罩,此时海洋是低压,风就由大陆吹向海洋,而到了北印度洋,恰好是东北季风,因此海水就会向西流动,这样的话,走到这儿要向西行的郑和船队,便得到了上天的帮助。想象一下,春夏时期东南季风来了,也应该是一些在海上远行商旅的归期。风从海上来,带回来的不仅仅是物质,应该还有文化,甚至信仰。

10月返回家乡福州连江,到访九龙禅寺,俗稱海潮寺。连江古称温麻,县治始于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在2000多年的历史中,昔日的会城重镇——定海,有着独特的人文环境和优越的地理条件。海潮寺就位于定海湾北的山坳里,三面环山,一面临海。据县志载,寺是明洪武五年建,清雍正年间重修,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走进古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山门上刻的一副对联:“海涌碧波增九龙飞舞;潮掀白浪壮五燕翱翔。”“九龙”指寺对面的九道连绵的山岭,“五燕”喻寺后拥簇的五堆山丘。寺门两侧各立一块石碑,是老住持海云禅师手书的“南无阿弥陀佛”和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今保留的山门、大殿系是清代的,院子里还有明代的石槽和石柱。过去的殿堂已经有些破旧,边上正在建新的殿堂,如果能相互依存,应该是大功德。因为看似平凡的老院,也有自己几段神奇的故事。

一个传说是:从前有位法师,奉如来佛的旨意,驾一椭圆形青石,顺风漂洋来到定海湾。法师在定海湾北面的沙滩登陆后,闭眼合计,静坐在青石上,几天都不言不食不动。这情景引起岸上姓黄、姓邱两位财主的关注,没话找话去打扰一二,这时法师开口了:“阿弥陀佛,列位施主能不能给贫僧一袈裟的田地,盖一座寺院,让佛法重光。”两个财主看那袈裟方圆不过一丈,就满口答应,只见法师解下袈裟往空中一抛,满世界金光闪过,转眼间罩住了十来亩大的田地。大家知道遇见的是一位有道行的师父,反而是高高兴兴地把这地方送给了法师,帮助修建寺院。我们南方在土地上与北方没法比,动不动就一马平川,福建山多地少,特别是沿海地区,有十几亩的开阔地建寺,已经是大功德了。寺建好,法师广收门徒讲经授法。因临海而建,可以经常听到一阵阵海浪击打礁石的声响,终日两度潮,自来自去,就习惯地称之为“海潮寺”,称法师为“海潮长老”。

另一段传说:海潮寺的大名是“九龙禅寺”,据说海潮禅师每日开坛传法,不仅吸引了民间的信众,还惊动了海中的9条神龙。有一日,这9条龙偷偷地离开龙宫,驾临海潮寺,按下云头悄悄听法。海潮法师讲得深入浅出,九龙听得如痴如醉,居然错过了回归的时辰,只能化为九座山岭,心甘情愿地伴随寺院。当朝皇帝闻之也很震动,特赐名海潮寺为“九龙禅寺”。

两个不同的寺名一直随着传说沿用至今,现在寺中仍供奉海潮法师乘石渡海的画像,还有那块能漂洋过海的卵形青石。蜿蜒于寺院东西南三面的九道山岭,更是让世人对传说有了几分神往,有诗曰:“坐石浮海右福地,宗乘上人袈裟功。邱黄兄弟长眼力,九龙聚会现佛光。”风从海上来,600年寺院几度兴衰,鼎盛时期有僧逾百人。文人骚客闻风而来,有明朝大理寺卿孙文赐(嘉靖十七年进士,初授四川道监察御史,人称孙察院),游定海时拜访海潮寺,对其清幽的景致赞叹不已,特题诗一首:“落日西山道,看云归去迟。石边苔骨冷,天外鸟声微。野老苦添酒,山花笑索诗。醉来门半掩,新月挂松枝。”

海边的寺院容易与海结缘,几十年前重振海潮寺的住持叫海云禅师。他从四川来,生于乱世,经历坎坷,落发五台山,潜心修行。20世纪80年代初,年已花甲的海云禅师从五台山辗转到海潮寺驻锡,用随带的2000多元钱,整修了荒废的寺院。重修时老禅师立桩于地,只手托住将要塌陷的楼板,让工人们站在上面施工。后来,海云禅师率领弟子在山涧建坝拦水,引水浇地,从事农业生产,过着自给自足的禅林生活。为了方便信徒进山参拜和游客到访,3次改道修路,在山坡上开凿出一条长几百米、宽两米多的简便公路,又在寺院周围植树30000多株。经海云禅师含辛茹苦十几年,把天王殿、大雄宝殿及厨房斋堂围墙翻修一新。这次回来,老禅师已经不在了,询问现在的师父,知道他也是四川人,想来这是有着很多因缘。师父说我以前来过,其实应该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没有做功德,也不敢在殿下有过多的言谈。

走出来,不远处新的殿堂还没有完成,据说佛像塑得特别好,见天色已晚,也就想不进去了。一公一母两只小狗,带着一窝七八只小奶狗,看上去这就是它们的领地,从精神气场上感觉就不是流浪狗,装着狗粮的不锈钢盆,就隐藏在待用的建筑构件下面,小奶狗吃喝不愁见人不惧,上来就叫。过去的几亩整齐菜园是寻找不到了,多是停车场,从镇里可以开车过来,从高处下来的那条两米宽的路早已经拓宽。好在海滩还是当年开山师登陆的地方,沙尚洁净,怪石峥嵘,观海听涛,令人乐而忘返。

站在海潮寺沙滩远眺,300米外有两处孤零零的礁石,别小看这两处不起眼的礁石,它们是1990年中澳联合考古队挖掘“白礁一号”的现场,它证明定海是海上丝绸之路通往古琉球国(今日本冲绳)的第一站。史料记载,晋太康年间,定海湾就已有人类活动,唐昭宗时期,闽王王审知致力于发展海上交通,下令凿去海道中梗舟之巨石,修建港口,赐名“甘棠港”。五代十国时期进一步发展,凭借水深港阔,被称为“闽江北喉”,从此与泉州的“刺桐港”齐名。鉴于“甘棠港”的重要,元朝在这里设巡检司,明朝设千户所,清朝设游击署。

作为曾经辉煌的海上通商口岸,定海湾拥有很多沉船,引起了国内外考古界的兴趣。说起“白礁一号”,还有一个有意思的故事,原来这是一个被“扒客”意外发现的沉船遗址。这里说的“扒客”可不是小偷,而是海边专门以采摘海底礁石上附着的甲壳类生物为生的渔民。定海湾平均水深约18米,水流平缓,少有大风大浪,成为海生物特别是甲壳类理想的繁殖栖息地,而白礁岛就是“扒客”最喜欢的采摘场所之一。他们潜到海里除了捞海鲜,还能碰上现在看来文物价值极高的古陶瓷,有的被拿回家当餐具,有的被外来的人低价收购。20世纪80年代末,一位考古工作者在当地的渔民家里意外发现了这些东西,经研究认为白礁岛是重要的古代沉船遗址。

1990年3月1日,根据国务院总理亲自签署协议,一支由中国历史博物馆与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东南亚陶瓷工艺研究中心、海洋博物馆海洋考古部联合组成考古队,在定海进行了为期3个月系统全面的水下调查、发掘、测绘工作,开我国水下考古项目先河。此举出水了大量宋瓷、元陶、铜钱、铁器、石锭、石水槽、古舢板及抗倭的兵器等,有2000多件,这项科考活动还为国家培养了首批11位水下考古队员。1995年春夏之际,中澳联合水下考古队又开始对“白礁一号”沉船遗址进行正式发掘;1999年夏,中国第二届水下考古专业人员培训在定海实习期间,继续对“白礁一号”沉船遗址进行水下考古调查;2000年夏天,中国水下考古队再次对“白礁一号”沉船遗址进行考古发掘。

“白礁一号”出水的300余件陶瓷器,大多陈列在福建省福州市两级博物馆内,据说当地只有在定海小学的少先队陈列馆内还保存了几件。在专家4次调查和发掘中,最多的是黑釉盏,它们形制相似、尺寸相近,应该是仿建窑兔毫盏的产品,为宋元时期福州地区的民间私窑所烧制。后来从胎质、釉色、器形等方面分析,推定产生在南宋时期(公元12世纪后期至13世纪前期),是福州亭江长柄及闽侯南屿鸿尾等的窑址所烧制。

(编辑·刘颖)

514984730@qq.com

猜你喜欢

定海海潮九龙
读新党章
九龙口:超然江淮间,敢为天下“XIAN”
柳永·望海潮
遇见九龙口 遇见最美的自己
寻找“九龙子”
定海工业园:整治电镀行业 保护绿水青山
望海潮·八里湖
终结“九龙治水”
望海潮·庆嫦三落月
癌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