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运用于后路腰椎手术的临床观察
2018-11-29重庆市中医院麻醉科重庆400021
邓 林,谢 冕,邓 田,梁 磊(重庆市中医院麻醉科,重庆 400021)
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是躯干阻滞中最新的一种阻滞方法,可提供术中及术后镇痛[1⁃2]。本院采用超声引导,在T7平面行导竖脊肌阻滞辅助全身麻醉,在后路腰椎手术中取得了良好效果,旨在为临床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1—11月本院择期行后路腰椎手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组(S组)和对照组(D组),各40例。患者年龄30~65 岁,体重 50~75 kg,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或Ⅱ级,无穿刺点感染,无心、肺、肝、肾及凝血功能异常,无罗呱卡因过敏史,术前无精神疾病,也未使用影响神经功能药物。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后实施,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2组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1.2 方法
1.2.1 麻醉方法 2组患者术前1 d访视,常规禁饮、食,无术前用药史。入室后监测患者心电图、有创动脉血压、脉搏氧饱和度(SpO2)和脑电双频指数(BIS),开放上肢静脉通路。S组全身麻醉(全麻)前在超声引导下于T7处行竖脊肌平面阻滞,用0.375%盐酸罗呱卡因行双侧竖脊肌阻滞,每侧注入局麻药20 mL,观察无麻醉相关并发症发生后,再行全麻。2组麻醉诱导用药基本一致:咪达唑仑 2 mg,舒芬太尼 0.1~5 μg/kg,丙泊酚 1~2 mg/kg、罗库溴铵0.1 mg/kg,辅助通气,1 min后行气管插管,术中控制呼吸末二氧化碳在35~45mmHg(1mmHg=0.133kPa),用丙泊酚、瑞芬太尼泵注维持麻醉,间断静脉注射罗库溴铵,维持肌肉松弛。术中BIS值维持在50左右,保证麻醉深度,并行动脉血气分析,调整呼吸参数并保持内环境的稳定。血压维持在基础血压的±20%左右。术后患者入麻醉复苏室(PACU)进行复苏,待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意识清醒后拔除气管导管。送回病房前接静脉镇痛泵行自控静脉镇痛(PCIA,配方:舒芬太尼100 μg+盐酸托烷司琼4 mg+地佐辛10 mg,加入生理盐水共100 mL)。参数设置:背景量每小时2 mL,单次剂量0.5 mL,锁定时间 15 min。见图 1。
表1 2组一般情况比较(n=40)
表2 2组术中全麻药用量、PACU苏醒时间、苏醒时烦躁等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40)
图1 竖脊肌平面阻滞组声像图
1.2.2 观察指标 记录2组术中全麻药物用量、PACU苏醒时间、苏醒期烦躁等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术后2、4、8、12、24 h 时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分,术后 48 h内额外镇痛药物使用情况、患者PCIA按压次数和患者满意程度情况。满意度=镇痛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处理数据,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2组术中全麻药物用量、PACU苏醒时间、苏醒期烦躁等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2组丙泊酚用量、罗库溴铵用量、PACU苏醒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瑞芬太尼用量、苏醒期烦躁等并发症发生例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2组术后VAS评分比较 2组术后2、4、8、12、24 h时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术后VAS评分比较(±s,分)
表3 2组术后VAS评分比较(±s,分)
组别S组D组2 h 1.4±0.44.9±1.24 h 1.7±1.54.5±1.08 h 2.1±0.84.6±1.712 h 2.1±1.14.2±1.124 h 2.2±0.93.9±0.6
2.3 2组PCIA按压次数、额外镇痛药物使用情况和患者满意度比较 术后48 h PCIA按压次数、额外镇痛药物使用率和患者满意程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4。
表4 2组PCIA按压次数、额外镇痛药物使用情况和患者满意度比较(n=40)
3 讨 论
骨科手术患者术后疼痛评分一般较高,持续时间长,影响患者术后康复及生活质量[3]。由于人们生活习惯及方式的改变,腰椎间盘突出症和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越来越多,行后路腰椎手术患者也越来越多。但是,后路腰椎手术创伤大,术后急性疼痛重,若不能有效处理,可能会发展成为慢性疼痛[4⁃5]。
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由FORERO等[6]于2016年报道,最早用于治疗胸部神经病理性疼痛。竖脊肌平面阻滞是临床一种新的镇痛措施[7],其在超声引导下将局部麻醉药物注射至竖脊肌深面,而竖脊肌覆盖整个背部。因此,竖脊肌平面阻滞可以使局麻药物通过肌肉间的潜在间隙,向头端和尾端广泛扩散并覆盖多个皮节感觉区域。另一方面,由于竖脊肌平面阻滞位置靠近横突及椎间孔,因此其可以浸润脊神经根的背侧支和腹侧支,在背侧及腹侧均可提供感觉阻滞。临床上感觉阻滞平面为T2~T9,而局麻药物的扩散可以达到C7~T11。有研究报道,超声引导下单次竖脊肌平面阻滞可以减少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患者PCIA用量,提高镇痛效果[8⁃9]。有研究提出,将竖脊肌平面阻滞位置向下移动至T7,局麻药物可扩散至L2~L3,因此可以为腰椎手术提供术中及术后镇痛[10⁃11]。
本研究结果显示,S组在麻醉维持中使用的镇痛药物瑞芬太尼的用量明显少于D组,而2组丙泊酚用量、PACU苏醒时间均无显著差异,说明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在腰椎后路手术中可以提供术中镇痛,减少麻醉性镇痛药物的用量,而对术后麻醉复苏没有影响。S组苏醒期烦躁等并发症的发生例数明显少于D组,可能与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提供术后的及时镇痛有关。S 组术后 2、4、8、12、24 h 时 VAS 评分和术后48 h内PCIA的平均按压次数、额外镇痛药物使用例数明显少于D组,而S组患者满意程度明显高于D组,说明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可以提供术后镇痛,减少镇痛泵药物用量,减少额外镇痛药用量,提高患者对术后镇痛治疗的满意程度,这与王健[12]和平斯妍等[13]报道结果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在腰椎后路手术中可以提供术中镇痛,减少术中麻醉性镇痛药物的用量,减少麻醉复苏期因为疼痛而引起的烦躁等并发症。同时,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可以提供术后镇痛,减少相关时间点疼痛评分,减少镇痛泵药物用量和额外镇痛药物用量,提高患者对术后镇痛治疗的满意程度,是临床上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镇痛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