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相成因探究学具
2018-11-29王希尧
王希尧
作者亲自观测
在科学课《宇宙》单元中,我们学习了关于“月相”的内容。老师要求我们进行农历一个月的观测后,推测月亮圆缺的形成原因。在课上,由于借助平面月相成因的教具进行学习,我们很难观测到与现实相似的模拟现象。所以,同学们理解起来仍有困难。另外,集体的演示活动虽然可以再现真实成因,但不能随时重复。
怎样才能让大家更好地在教室里体验月相变化的真实过程呢?
在老师的帮助下,我设计制作了月相成因探究学具。我制作了一块直径100 cm的圆形托板,在中间挖一个直径30 cm的圆孔。托板一半涂成蓝色,代表白天,一半为深蓝色,代表黑夜,一组平行线代表太阳光。我将3D打印的月球模型根据月球正面和背面变化的规律,一半喷上黑漆,代表月球自身不发光,一半被阳光照亮,一半在月球自己的阴影里,然后将模型根据亮面的方向按时间顺序固定在托板上。上半月,人们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积逐渐变大,直到满月,亮面在右侧;下半月,人们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积逐渐变小,直到朔月,亮面在左侧。
为了体现探究的过程,我进一步改进了底板,设计成星空,并制作一顶小帽,上边为地球图案,让观察的同学在亚克力圆环上贴出看到的月相形状。将头伸进托板中间的圆孔,代表地球上的观测者。小帽白天阳光方向,观测初一朔月,观测新月和残月,对比区别;逆时针转动头部,观测上弦月,继续转动观测凸月、满月和下弦月。这样一来,同学们不仅看到与真实情景相同的月相变化过程,而且参与到研究的过程中,学习效果非常明显。
本文作者
链接
月球不会发光,朝着太阳的一面是明亮的,背着太阳的一面是黑暗的。月球在公转过程中,向着地球的一面有时全部是明亮的,有时明亮部分大于黑暗部分,有时明亮部分与黑暗部分各半,有时明亮部分小于黑暗部分,有时全部是黑暗的。这样,在地球上就会看到月相的变化。
(本作品荣获第十三届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课题研究论文”一等奖、天津市第三十二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本人被评为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作者:天津市实验小学学生;指导教师:王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