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R-PDCA循环的中职课程教学改革
——以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课程为例
2018-11-29常健
常 健
(郑州城轨交通中等专业学校,河南 郑州 451150)
1 引言
2014年6月《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1]明确提出,“到2015年初步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到2020年基本建成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同时设定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量化目标,其中中等职业教育(简称中职教育,下同)在校生数于2012年达到2114万人,2015年达到2250万人,2020年达到2350万人”。这是我国首次为中职教育体系进行系统的顶层设计,为我国的中职教育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作为职业教育的排头兵—中职教育,虽然发展势头迅猛,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也暴露出诸多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现代中职学生对新教学方法的需求同传统教学方法之间的矛盾。如何有效解决这对矛盾是摆在中职教育者面前的一道难题,如若不能找到适合中职学生特点、中职课程特点的教学方法,将会严重阻碍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以及大大降低中职学生的就业质量[2~4]。因此,探索新形势下中职教育的教学模式是教学改革的需要,更是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结合现阶段中职学生特点和实际教学现状,笔者在PDCA循环的基础上,引入R(Research-调研)环节,形成新的R-PDCA循环教学模式,用于中职院校课程教学当中,以期望为中职院校课程教学改革抛出一块坯砖。
2 R-PDCA循环的中职课程教学改革实施步骤
R-PDCA是由英文单词Research(调研)、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与Adjust(调整)的首字母组合而成。该循环有效地将“调研-计划-执行-检查-调整”5个环节融为一体,在结构上呈现出阶梯上升式圆环状,在形态上表现为动态性与上升性,这5个环节不是运行1次就终止,而是周而复始地循环[5,6]。1轮循环完成仅能解决1个阶段或者1个部分的问题,还存在其他问题尚未解决,或者在1轮循环下来又出现了待解决的新问题。中职课程教学中的R-PDCA循环的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2.1 调研(R)
调研是推进中职课堂教学改革的第一步,是结合学生特点和课堂效果开展的具体实证研究。考虑到现阶段中职学生普遍基础比较薄弱,对理论课程学习热情不高,缺乏钻研精神,缺乏积极的学习动机,学习目标十分模糊,学生自制力不强以及学习效率低下等特点,采用传统的学生围绕教师转的教学模式势必会存在诸如学生听课少、学生睡觉多等现象。因此,通过调研充分掌握中职学生特点及其学情,才能找到其匹配的教学模式。
2.2 计划(P)
计划是中职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关系到R-PDCA循环模式在中职课堂教学的具体成效。计划从课程定位、教学内容及任务、教学目的及要求和教学方法选择4个环节展开。首先依据前期调研和中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课程定位;其次在课程定位的基础上,明确课程改革思路及教学内容,通过专家指导、教研室讨论同时结合企业需求,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和设计合适的教学任务;在此基础上通过不断地研究、实践、总结逐步形成适合中职课堂的教学方法。
2.3 执行(D)
执行是在预先制定的课程计划的基础上开展的具体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应当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基本理念,采用互联网+背景下的先进教学技术手段,结合小组讨论学习法和加分激励教学法等方式,最大化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利用课堂增加学生的参与感和获得感。
2.4 检查(C)
检查是衡量教学活动执行的是否到位的晴雨表,也是验证执行效果的重要环节。教学检查通常包括课堂目标、教学内容、过程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以及教学特色等内容。检查的形式多样,可以邀请专家、同教研室教师等进行听评课,也可以通过课后问卷调查的方式由学生评教。通过检查,能够发现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将问题反馈给教师,使得教师在以后教学中不断改进。
2.5 调整(A)
调整是针对检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改进,是教学活动的必备环节。在第4环节中发现的问题需要在此环节进行有效解决,以便在以后教学中达到最佳教学效果。此外,对于未能有效解决的问题,需要进入下一轮循环中重新解决。
3 R-PDCA模式下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课程教学改革
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是中职院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在系统地介绍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安全知识上,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从而在以后工作中减少或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作为该课程的授课教师,可结合4学期的实际教学经验,基于R-PDCA循环视角对课程开展教学改革。
3.1 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课程教学的R阶段
前期的调研阶段主要从学情分析和教材选取两方面展开。①学情分析:中职学生大多完成了九年义务阶段的学习,但之前从未接触过专业课程,并且现阶段中职学生基础普遍薄弱、自制力较差、学习兴趣不浓、学习目标感模糊,这就导致在学习专业课程时普遍不能适应且感觉困难。②教材选取:在选取教材时应当充分考虑中职学生的学情、中职教育的特点以及中职院校学生的认知特点,并符合轨道交通行业需求,为此选取于存涛、潘前进主编的《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年)作为该课程的授课教材。
3.2 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课程教学的P阶段
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是一门专业基础课,适用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开设时间在第1、2学期,该课程为以后学习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城市轨道交通客运管理以及城市轨道交通法律法规等课程做铺垫。围绕教材从教学项目、任务模块、目的要求和教学方法4个层面设计课程教学计划。
3.3 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课程教学的D阶段
在具体执行环节,应当按照各个项目任务模块对应的教学方法开展课程教学。以项目二任务2模块为例,该任务模块名称为城轨交通安全技术保障,需要完成的教学目的要求为熟悉城轨6大安全技术保障系统,采取的教学方法为演示法、讨论法、参观教学。在讲授该任务模块时应将讲学方法合理运用到课程教学中,具体可以采取3个步骤。步骤1:首先借助PPT教学手段,向学生演示城轨交通6大安全技术保障系统的名称,使得学生对6大安全技术保障系统形成初步认识。步骤2:利用PPT和微课程教学手段,向学生介绍每个安全技术保障系统的工作原理,通过分组讨论法探究每个安全技术保障系统的用途,每个小组选派一个代表讲解讨论结果,教师依据每个小组的结果进行点评,并给每个小组进行打分,最后教师针对每个安全技术保障系统进行系统阐述和总结。步骤3:课堂的理论讲解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若引入实训教学,形成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教学效果更佳。为此,通过实训课,学生到学校模拟车站-城轨学院站,参观学习,同时进行实操训练,让学生更为直接地体验每个安全技术保障系统是如何操作的、如何工作的,从而为理论教学和技能培养提供更好的帮助。
3.4 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课程教学的C阶段
教学检查是衡量计划执行是否到位的重要手段,在检查过程中能够发现哪些执行对了,哪些执行有误,以便及时发现问题所在。在常规教学活动中,教学检查的形式主要有听评课、教学观摩、学生评教等。针对检查中教师和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建议,及时反馈给授课教师,使得教师改进不足,完善课堂教学活动。例如,我校安全教研室每学期组织该课程授课教师进行听评课活动,通过听评课能够互相学习教师的优点,同时针对存在的不足之处,及时提出并提供若干建议。通过听评课活动,笔者在课前准备、板书设计、语言表达等方面得到了表扬,但在多媒体教学、实践教学等方面还存在不足。
3.5 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课程教学的A阶段
该阶段既是R-PDCA循环的末端,又为下1轮R-PDCA循环作铺垫。基于C阶段存在的问题,尽可能找到新的解决方法,并将新方法及时运用到课堂教学当中。若一些问题暂时未能得到解决,应提交给下一轮循环去解决。例如,在听评课活动中多媒体教学使用不够充分,主要体现在有些知识点需要引入微课程教学而未使用,这在以后教学中进行了及时调整。另外,实践教学太少,主要体现在很多任务模块需要到实训室进行授课而实际未开展,这一方面是教师授课计划不完善,另一方面限于学校教学设施设备条件,对于授课计划存在的问题,需及时调整,但对于教学设施设备问题,需要进入下一循环进行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