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农林复合经营特点发展现状及展望

2018-11-29黄章平

绿色科技 2018年17期
关键词:农林经营系统

黄章平

(韶关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处,广东 韶关 512023)

1 引言

农林复合经营,在全球范围内的农业实践中被广泛应用着,是一种集约化土地的利用方式,具有悠久的历史。我国有着数千年的农林间作经验,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在农林复合经营的理论和实践方面,也走在世界的前列。随着全球经济化的不断发展,高效率的利用土地资源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点问题。我国逐步推进林权制度改革,农林复合经营的发展也随之进入新的阶段,呈现出新的特征,也相应的出现新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2 农林复合经营的概念和特点

农林复合经营的概念较为广泛,版本众多。目前被多数人接受的是国际农林复合经营研究委员会(ICRAF)给出的定义:“农林复合经营是在同一土地经营单元上,通过空间或时序,把经济和生态方面存在相互关联的木本植物、栽培作物或饲养动物等农林牧副渔产品根据生态学原理集中起来,再进行多种方式配置的土地利用系统”[1]。

农林复合经营改变了传统农业的经营特点,具有复合性、系统性、地域性、集约性、灵活性、产业性、最优性、产业性等特点[2~5]。其中,复合性是以树木或林木的参与为前提,加强学科之间的协作与渗透,打破了传统学科和经营部门的界限,把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药材、家畜、家禽、渔业和林业等结合在一起来进行经营管理;集约性是在农林复合经营管理的过程中,需要更加细致和高超的技术,在多重组成成分的空间配置和时间顺序的安排上需要精心策划;系统性是农林复合经营在整体结构和功能方面的一个特点,在注意系统整体效益的同时,还要把每个组成成分根据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效地结合起来;灵活性是指农林复合经营的具体实践中,可以把不同类型的区域当做一个单元来管理,例如一个林农间作的林区、一片面积较大的农田防护林以及一个小的庭院等。

3 我国农林复合经营的发展历史

现代农林复合经营的发展开端,大约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有着历史悠久的农业生产管理经营,从原始农业中的农林结合,经过漫长的演变发展,经过数十万年,发展为现在的现代经营模式。到目前为止,通过不断探索和发展,逐步形成了以农田网络为主体,结合带网片点合理配置、多种农林间作模式及多树种和多林种有机结合,具有空间上有层次、时间上有顺序的多效益农林复合体系。我国农林复合经营的发展,归纳起来可大致分为原始阶段、传统阶段和现代阶段3个发展阶段。

农林复合经营的原始阶段延续了大约7000~8000年之久,从原始农业的刀耕火种开始,再到新时期时代的盛行,其发展、延续和更新周期因地而异,主要由人口、文化和当地林地资源的发展决定的;传统阶段大约延续了3000年之久,从公元前2000年左右开始,刀耕火种随着奴隶制的发展逐步演变为定居种植,随后随着奴隶制的瓦解,土地私有制开始发展,届时的农林复合经营多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生产经营为主,出现农具的制作和改进,畜牧耕作的应用,桑麻、瓜果、蔬菜的栽培等;现代阶段大约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商品经济随着新中国的建立开始飞速发展,现代农林复合经营应运而生,同时削弱了传统的农林复合经营,该阶段利用和谐的生态系统平衡和现代市场高新科学技术来调整农林复合经营结构,组成农、林、渔、牧、副五合一的综合体系,奠定了尊重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可持续现代化农林业基础。

4 农林复合经营的分类体系

农林复合经营的分类系统体系众多,目前尚无统一的分类系统和标准,根据世界各地学者对农林复合经营的研究分析,总的趋势是由单层次、单因子、少目标逐步向多层次、多因子、多目标发展。Nair[6]统计了全球大约2000多种农林复合系统,分为3大类18个类型,提出了适合发展中国家的农林复合经营分类系统。孙述涛[7]的研究主张把农林复合经营系统分为按照“功能-结构-组分”的顺序进行划分。黄枢等[8]以我国的农林复合经营为研究对象,划分了“林-农”、“林-牧”、“农-林-牧”3类和特种农林复合经营型,共计215个类型,分属于16个类型组。樊巍等[9]对河南平原地区的农林复合系统进行了4级分类研究,其中以系统的产业组分为标准将一级分类分为9大类型。朱清科等[10]以黄土区的农林复合系统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坡面林牧复合系统、坡面农林复合系统、塬面农林复合系统、侵蚀沟林木复合系统和川滩农林复合系统。陈长青等[11]以红壤丘陵地区的农林复合系统为研究对象,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经济状况,将其分为4类,分别是经营模式、复合生态系统、复合模式和复合类别。

5 我国农林复合经营的研究进展

当前社会经济飞速发展,我国的农林复合经营系统,在总结历史经验,并结合当前发达的科学技术发展起来的,能够有效的利用土地和生产技术,在逐步由定性研究向定量研究转变,从单一模式的定量研究向多模式系统化的定量研究发展。彭方仁等[12]以海岸带复合农林系统的植物种群的光环境为研究对象,研究了银杏采叶园、银杏材-农复合园和银杏果-叶-农复合园3种模式内植物种群对光能的截获率,发现银杏果-叶-农复合园具有最好的复合光效益,光能截获率高达92%。张劲松[13]对农林复合系统的水分运移模型和水分生态特征进行了研究,发现复合系统的小麦与单作小麦系统相比,蒸腾作用需水量和耗水量都明显降低。

6 我国农林复合经营问题及对策展望

农林复合经营在生态环境的保护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世界各国对这种经营模式的效益也投以高度的关注,作为一种对土地进行有效的可持续发展利用的模式,农林复合经营在我国各地区也得到了普遍应用和具体实施。但从整体角度来看,类型较为单一,理论研究相对落后于实践,未能给出良好的指导作用。农民往往只根据市场需求种植农作物,一些地区发展较好的模型,因我国幅员辽阔,不一定适合其他地区。对于如何经营管理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研究较少,未能很好的发挥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优势。

我国要积极深入研究农林复合经营的关键性问题,例如基础理论、病虫害防治等,增强科技支撑力,转变研究的方式方法,运用多学科、跨领域、多部门之间的渗透和联合,实现教育、研究、推广、生产一体化,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可行的科学依据。

猜你喜欢

农林经营系统
信阳农林学院作品精选
Smartflower POP 一体式光伏系统
园林一角与位置经营
浅谈农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杂草学报》中国农林核心期刊收录证书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WJ-700无人机系统
品“助读系统”之妙
这样经营让人羡慕的婚姻
直扩系统中的窄带干扰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