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筑城”城市景观与竹文化的结合
2018-11-29郑婉露
郑婉露,容 梅
(1.贵阳市林业科技推广站,贵州 贵阳 550003;2.贵阳阿哈湖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 贵州 贵阳 550000)
1 “筑城”的城市渊源
贵阳,别称“筑城”,之所以被称为“筑”,民间说法不一,其中有两种解释较为盛行,一种解释是:“筑”是中国古代一种竹制的弦乐器,而贵阳古时以制作这种乐器闻名,因而被称为“筑城”;另一种解释是在贵阳当地方言中,“筑”与“竹”谐音,而古代的贵阳生长竹类繁多,满山丛生,宛如竹海,很多地方志都记载说“郡产美竹,故名”。然而 “筑”这种乐器在贵阳考古发掘中未发现实物,而种类繁多的竹类现今在贵阳也出现不多,因此两种说法都无从深刻考究,但无论如何“筑城”之称都与“竹”有着密切的关联。有史料称,贵阳古代俗名叫“黑羊箐”,“箐”指“山间的大竹林”,贵阳现在的很多地名叫做老鸦箐、小箐等,或者叫金竹寨、竹林寨[1],无不与竹有关。因此贵阳,是一座与“竹”有着深切渊源的城市。
2 贵阳市的城市景观特色
2.1 贵阳城市特色
贵阳市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城市,汉族人口占大多数,布依族次之,苗族人口居贵阳第三位,除此之外,还有回族、侗族、彝族、壮族等20多个少数民族。因此贵阳在建筑风格、民生习惯等方面都体现出强烈的民族特色,历史流传下的“夜郎文化”、“阳明文化”等思想文化风格也在深刻的影响贵阳的城市特色。
贵阳自古就是密林丛生的偏僻之境,直至现在,作为省会城市,在社会、经济、文化等多方面飞速发展的同时, “绿色”、“森林”、“气候宜人”等关键词仍然是贵阳的主要标签,是贵阳发展方向的主旋律。2004年,首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在贵阳举行,贵阳市被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评定为全国首个“国家森林城市”, 目前全市有森林公园11个,2016年森林覆盖率达46.5%。
因此贵阳是一个以生态、旅游、环保为特色的发展中城市,对外展现出的风格是多民族融合、城中有绿、绿意盎然的景象。
2.2 贵阳景观特色
贵阳由于地处山区,境内森林类型复杂多样,植物种类丰富多彩,形成了奇特的林城自然景观,据统计,全市有种子植物共203科984属3009种,其中野生种有177科764属2194种[2]。
尽管有丰富的植物资源,但由于没有进行全面开发利用,所以很多植物资源仍未能应用在城市景观建设中,目前贵阳常用的景观植物,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种类[3]。
(1)乔木类:银杏、红叶李、白玉兰、广玉兰、香樟、猴樟、雪松、樱花、碧桃、桂花、梧桐、紫薇、棕榈、罗汉松等。
(2)灌木(或小乔木)类:石楠、大叶黄杨、女贞、鸡爪槭、四季桂、夹竹桃、石榴、紫叶小檗、铁树、东瀛珊瑚、山茶、月季、玫瑰、龙爪槐、金边黄杨、栀子、侧柏、火棘等。
(3)藤本类:紫藤、木香、藤本月季、蔷薇、爬山虎、常春藤等。
(4)草花(或地被)类:红花酢浆草、白花酢浆草、鸢尾、长春蔓、杜鹃、三叶草等。
从现有的城市景观中发现,几乎所有公共绿地使用的景观树种都来源于以上的植物种类,大部分树种都是我国南方地区城市常见树种,同种植物的使用频率高,营造出来的景观效果也千篇一律,没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因此,贵阳的城市景观,需要特色植物营造出有特点的植物景观效果,烘托出贵阳的文化特征,结合贵阳的“筑城”之称,竹类植物就成为了较好的选择。
3 “筑城”与“竹文化”的结合
3.1 文化结合
生活在贵阳的部分少数民族文化中,尤其是苗族、布依族、仡佬族、彝族等,“竹”是他们的文化图腾,他们生活在竹林环绕的大山中,信奉“竹王”,使用竹制的家具、乐器,苗族著名的芦笙演奏、竹竿舞都与竹有关。竹子既是少数民族的自然景观中重要的植物,又是少数民族地区主要的材源树种。因此贵阳少数民族大融合的文化基调,可以用竹子作为主要材料来打造特色的城市景观。
3.2 景观体现
3.2.1 植物景观搭配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竹类植物打造景观的方式很多,譬如苏州园林中的“个园”、“留园”等,其中有大量使用竹子的范例。在贵阳现有的古典园林中,如“翠微园”、“文昌阁”等,也有很多用竹子来打造的吸睛景点,2012年贵阳市的标志性景点“筑城广场”向民众开放,广场上以“竹”为主题元素,体现了贵阳的城市文化[4,5]。
为了结合贵阳近几年的高速发展,城市景观在植物造景、小品搭配方面也融入大量现代元素,竹类植物如果作为主要的景观植物,主要景观体现方式可以有以下几种搭配。
(1)竹与花,色彩对比。竹类植物以观其绿叶、秆形为主,可以用竹作为背景,前景适当搭配花木,营造背景青葱翠绿,前景多姿多彩的色彩对比,此类搭配应选择姿体优美、高度适中的竹类,如太高显示不出趣味,太矮又失去了层次感;选择的花卉应在竹类前景中下层,可以是小乔木桃花、梅花,也可以是小灌木杜鹃、栀子、檵木。竹与花的搭配组成小景,置于林缘草地或是广场一隅,都可以起到点睛效果。
(2)竹与树,质感对比。竹叶的特色是竹与其他树种的显著区别,因此将竹与其他阔叶、针叶竹种搭配,叶片质感的不同也体现了景观的层次。竹叶为典型的禾本科披针形叶,当其作为大片背景时,配植银杏、鸡爪槭等叶形、叶色都具特点的植物,在细腻茂密的竹叶中凸显出其它植物叶形的不同特点;当其身处大片常规阔叶林的林缘,配植点缀几丛竹,竹叶纤细小枝柔软,在背景烘托下更加熠熠生辉。竹与树搭配,不论作为前景或背景出现,均能形成对比,互相映衬。
(3)竹与路,雅致林荫。提到竹林,大多数人立即联想到的应该就是竹林间的林荫道,竹林交错间的林荫,与其他树种交错形成的林荫,给林间的行人带来的感受是不同的,由于竹叶、竹小枝较为细密,竹竿纤长易摇晃,因此竹林间常有“沙沙”作响的声音,相比起单纯的林荫,更多了一份听觉上的感受。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竹径”是一种典型的竹造景手法,通过在园路一侧或两侧种竹,形成宁静清幽的景观[6]。竹与路,不仅仅只是古典园林的园路中可使用,在现代园林中曲折园路的营造,也可以给观赏者带来竹林寻幽的美妙心理体验。
(4)竹与石,相映成趣。传统的竹与石搭配,常指丛植的竹配上几块造型独特的置石,用竹的柔美软化石头的棱角,同时石头的造型也丰富了竹的层次,起到装饰竹丛基部的裸露土壤、遮挡转角或尽头处的生硬线条的作用;另一种与石的搭配方式是经典的“竹影粉墙”,以石质的白墙为底,刚劲挺直、潇洒多姿的婆娑竹影为绘,竹辅助墙体作为空间的边界。在现代园林中,很少使用造型置石,也鲜见传统的粉墙白壁,但是这种竹与石材的相互映衬方式是可以借鉴的,例如在有现代感的石墙前种植排列整齐刚直的竹,或是石材拼铺的树池中丛植竹,竹与石的搭配,都可以相映成趣。
(5)竹与水,清新灵动。潺潺溪水两侧竹影流动,这是竹类景观中给人们印象深刻的搭配,古典园林中小池旁总会搭配一两丛青翠的竹,借助清澈的水中倒影,映衬出竹的纤细、修长与灵动,这是其他的木本植物不能体现的景观效果。因此在现代园林打造中,不论是方形还是异形的水景,两侧或是角隅,都可搭配整齐或自然式分布的竹。竹与水的搭配,婆娑的竹影可以打破水面的平静,让整体景观充满生气,清新灵动。
3.2.2 竹类选择建议
(1)观姿类。观姿类竹种因其姿态美观而被人欣赏,如楠竹高大挺拔,适合打造大片竹林景观;黔竹枝叶繁茂,适合园中一角冠大荫浓的背景;箬竹低矮小巧,适合在景观中点缀生姿;凤尾竹多枝簇生,适合修剪为绿篱或造型植物[7]。
(2)观叶类。竹叶的形状是竹类的一大特点,同时不同竹种的叶形也有差别,观叶类竹种也因其特别的叶形而受到大家的关注,如橄榄竹,叶片柔软、微皱;黄条金刚竹,叶片较宽大,绿色,不规则间有黄条纹;黄秆京竹,部分叶片有淡黄色线条。
(3)观竿类。大部分观赏类竹种,竿部观赏特性都很明显且引人入胜,观竿类竹种在观赏竹种中也占有很大比例,如紫竹,竹竿有紫斑或全部呈紫色;斑竹,竹竿有紫褐色斑点;金镶玉竹,嫩黄色的竹竿上,于每节生枝叶处都天生成一道碧绿色的浅沟,位置节节交错;佛肚竹,竹竿下部稍呈“之”字形曲折,节间圆柱形,下部略微肿胀;龟甲竹,竹竿的节片像龟甲又似龙鳞,凹凸有致,坚硬粗糙;小琴丝竹,节间黄色,具不同宽度绿色纵条纹。
4 结语
贵阳现有的城市景观,使用的园林植物种类较为丰富,但是却不能体现“筑城”特色,竹类植物作为贵阳的市树,在城市景观中也并没有体现出较强的存在感。贵阳作为一座有着密切且悠久“竹文化”的城市,就应该进一步寻求更适合表达城市文化的主题植物“竹”,在对竹的造景方式和常用的观赏竹种进行了解之后,下一步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苗木引种、扩繁和推广,解决苗源问题,为打造城市景观夯实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