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时代境域下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的多维透视*

2018-11-29

教书育人 2018年12期
关键词:党性载体群体

党员的党性教育是一个恒久性的课题,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极为重视,尤其新形势下更是将此提到重要议程。习总书记多次强调“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要求全党高度重视,积极创新教育路径。大学生党员这一特殊重要群体既是高校里的排头兵,更是党员干部的未来接班人,为党员队伍不断注入着新鲜血液。可以说党性是该群体最不可或缺的重要品质,是其之所以能够成为先锋模范的关键因素。当前,互联网的出现及其技术、载体的不断革新与完善,润物无声的改变着人们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尤其是以微信、微博、微小说、微电影等为主要载体的微时代的到来,更是开创了人们学习、工作、生活的新高度。无疑,微时代的到来也给大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及党性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本研究以“微时代”作为分析逻辑框架,通过实证调研从党性教育的理念、内容、方法、师资、效果等多层维度透彻大学生党员这一特殊重要群体的党性教育在微时代大境域中所面临的现实瓶颈、深层归因,希望能为创新该群体的党性教育路径提供现实支撑,以推动高校党建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一 研究设计

1 研究对象

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1000份,主要投放对象为铜仁学院、铜仁职业技术学院、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三所院校,回收问卷994份,有效问卷990份,有效率达到99%。其中,男生478人、占 48.3%,女生512人、占51.7%;大一150人、占15.2%,大二400人、占40.4%,大三320人、占32.3%,大四120人、占12.1%;理工类380人、38.4%,文科类320人、32.3%,艺术类290人、占29.3%;党龄一年以下者468人、占47.3%,一至三年者347人、占35%,三年以上者175人、占17.7%。从统计描述看,样本取样相对全面,整体分布相对科学。

2 研究方法

本次调研在方法上,以调查问卷为主、访谈和座谈为辅。调查问卷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式,设计了“微时代境域下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调查问卷”,初次随机调查了50名大学生党员,综合反馈后对问卷进行了完善以进行正式调查,研究结果采用了spss19.0软件进行处理和统计分析。在访谈和座谈过程中,为了获得更加全面、准确的信息,适当使用了心理咨询方面的技巧。

二 研究结果

1 教育理念滞后,缺乏时代性

当代大学生党员思维敏锐,易于尝试并接受新鲜事物,微时代的到来恰好迎合了该群体的这一共性特点,在微平台上他们可以与教育者享有一样的信息资源,可能在某一方面他们的眼界、高度达到甚至已经超越教育者的党性水平。在问到“您的学校是否利用微载体开展党性教育?”时,仅有28.7%的人选择“经常”;41.2%的人选择“偶尔”;30.1%的人选择“从未有过”。在回答“您认为当下高校党性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理念是否与微时代相适应?”时,有26.4%的人认为“完全不适应”;66.1%的人认为“部分适应”;只有7.5%的人认为“完全适应”。在访谈和座谈中,许多党员代表更是明确指出相关教育者的理念太过保守,有时他们在网上所获取的最新的相关时政和社会热点却因党性教育者的不知而无法及时进行相应的交流和探讨。显然,高校党建工作没能跟上时代的步伐,积极改变落后的教育理念,充分利用好微载体平台,严重缺乏时代性。

2 教育方法传统,缺乏科学性

无论何种教育都必须遵循教育规律,科学施教,方能取得良好成效。但“微”风扑面的当下,大学生党员的党性教育并未紧贴“微”字,科学性明显不足。在问到“您平时接受党性教育有哪些途径?”时,回答“党课培训、党会、报告”的占55.7%;回答“党课培训、党会、报告、主题实践”的占33.8%;而回答“党课培训、党会、报告、微载体”的只占10.5%,可见,尽管微时代己经进入校园生活,但大学生党员的党性教育传统模式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其教育过程并没有融入微生活,也没有突出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缺少互动性、创新性。[1]在问到“您是否希望学校通过微载体创新大学生党员的党性教育方法?”时,有82.7%的人选择了“非常希望”;有13.2%的人选择了“不关心”;只有4.1%的人选择了“不希望”。可见,大多数学生党员非常希望利用微载体创新其党性教育方式方法。但当下,即使部分高校创建了党性教育微博微信公众号,也只是简单的告知大学生党员而已,党性教育工作者则很少通过微信、微博等微公众账号与大学生党员进行学习、交流、沟通,对该群体党性教育内容的学习程度也没有及时关注,效果可想而知。

3 教育内容单调,缺乏丰富性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2]可见党性教育的内容既要牢牢抓住马克思主义这一核心又要与时俱进,适时变化。然而当下大学生党员的党性教育内容在抓住核心的同时,却忽视了紧密结合时代特征,加以丰富内容。在调查问卷中,回答“您通常接受的党性教育内容有哪些?”时,有85.3%的人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中国化成果”;有51.2%的人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中国化成果、时事政治解读、党风党纪教育”;而选择“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中国化成果、理想信念教育、思想道德教育、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只有12.6%;另外只有9.8%的人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中国化成果、理想信念教育”。在回答“满分为十分,您对本校党课教育内容的满意度为()分”时,评分为5~6分的占10.3%;评分为6~7分的占40.7%;评分为7~8分的占26.9%;评分为8~9分的占18.6%;评分为9~10分的占3.5%。在回答“您认为当下在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内容方面,哪些比较薄弱?”问题时,选择“理想信念教育、思想道德教育、中华传统文化”的居然占了85.6%。从结果分析显而易见微时代境域下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的内容十分单调,仍然采用传统的教育内容,联系当前国内外形势变化不够,联系周围社会热点不够,联系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不够,联系大学生党员的实际情况不够,缺乏通俗易懂,具有吸引力、感召力、影响力的教育内容,难以与大学生党员产生思想上的共鸣,亟需完善。

4 教育队伍匮乏,缺乏专业性

微时代的高速发展,在拓宽大学生党员这一群体的党性教育途径的同时,对个体党性教育工作者和整体党性教育队伍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当下具有专业性的党性教育队伍却十分匮乏,高校基层党务工作者多数属于兼职,且配备不够完善,理论素养不高,工作经验不足,业务能力不强。在调查问卷中,回答“您认为目前本校的党性教育队伍结构是否完善”问题时,有66.7%的人选择了“不完善”;27.2%的人选择了“比较完善”;选择“非常完善”的只有4.3%;另外有1.6%的人选择了“不了解”。目前,各个高校微载体中的党性教育者多以个体存在,既没有组织性也没有规模性,凝聚力不强,不利于微时代境域下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资源的共享,难以在微载体中形成党性教育的群体效应和规模效应,更难以形成科学体系。由此导致整个党性教育队伍的素养、能力等等方面无法得以大幅提升。在回答“您认为目前本校的党性教育队伍整体微素养如何?”时,选择“一般”的占了63.7%;选择“非常低”的占29.1%;选择“非常高”的战2.3%;另外有4.9%的选择“不了解”。在“满分为十分,您对本校党性教育队伍的整体形象评分为( )分”问题里,评分为5~6分的占10.2%;评分为6~7分的占40.1%;7~8分的占25.6%;评分为8~9分的占20.7%;评分为9~10分的占3.4%。可见,微时代境域下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队伍的整体形象一般,微素养不高,且对微载体的认知和运用能力不强。部分高校党性教育工作者对微载体了解甚微,甚至成了网络文盲,无法通过微载体平台与大学生党员进行畅通的交流沟通,更不擅长收集该群体在微载体中的只言片语,也不善于从“微”舆论中分析该群体的其思想状况,导致无法开展有针对性的党性教育,从一定程度上消弱了该群体党性教育的专业性和实效性。

5 教育效果微妙,缺乏实效性

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的目的是能让教育主体学思践悟,从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回答“您认为目前本校通过微载体对大学生党员进行的党性教育是否有效果?”时,有45.1%的人选择了“效果一般”;只有6.7%的人选择了“效果显著”;还有18.3%的人选择了“没有效果”和29.9%的人选择了“说不清楚”。通过微载体开展党性教育是高校党建工作的新型创新路径,深受青睐,然而当下的教育效果却不理想,严重缺乏实效性,教育成果仅仅浮于表面。虽然部分大学生党员也会通过微载体关注、学习、分享一定的党性教育成果,撰写学习体会等等,但所学内容是否能真正内化于心并转化为其独特的价值体系、是否能真正外化于行并指导其具体的行为实践,难以确定。另外,大学生党员长期通过微载体接受虚拟性的党性教育而忽视了面对面的接触、交流,容易引起其务虚倾向,掌握的知识、具备的修养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在回答“您的学校是否对相关教师的党性教育工作进行评估考核?”时,只有23.7%的人选择了“有”;14.1%的人选择了“没有”;62.2%的人选择了“不了解”。在回答“您认为目前本校的党性教育评估体系是否健全?”问题时,只有7.2%的选择了“健全”;25.3%的人选择了“一般”;16.8%的人选择了“不健全”;居然有50.7%的人选择了“不了解”。可见,当下高校大学生党员的党性教育效果“微”评估机制也并不健全。高校党组织利用微载体推送给大学生党员一定的党性教育内容,或硬性要求其关注相关微账号并自主学习,即使其接受了、关注了、甚至是学习了,但是否学以至用、学有成效却无具体的考量标准。同时,与传统的现场统一考核相比,利用微平台对大学生党员进行相关考核,但是否是其本人作答或独立作答,真实性也难以考证,从而导致该群体的党性教育效果缺乏一定的可操作性。

三 困境机理分析

1 个体自身因素

大学生党员党性修养不高的主要个人原因即是其理论基础欠缺。大学生党员正处于思想逐步成熟和价值观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而微时代境域下,多元文化融合、各种思想交锋、信息真伪难辨,导致部分大学生党员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只停留在表面,既没能做到深刻解读其精髓,也没能熟练灵活的运用其方法论,甚至因错误认知而产生偏激心理,更别说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严重损坏了党的形象和光环。此外,微时代下,部分大学生党员在党性教育过程中忽视了面对面交流的现实优势,太过依赖微载体平台,长此以往则降低了其具体的实践能力,只务虚,不务实,无法用理论联系实际、指导实践,逐渐沦为“伪马克思主义者”。

2 高校因素

微时代的到来给高校党建工作带来许多改变,但高校并未就微时代的特殊时代境域把大学生党员的党性教育置于一定新高度,对利用微载体开展党性教育认识不足,无法充分体现出党性教育的时代特征,也未适当调整党性教育的监管方式和力度,这显然不利于完善当下大学生党员这一群体的党性教育。一方面,教育模式单一,部分高校仍然只采用传统的理论灌输教育方式,并没有充分利用微载体开通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微账号,在微载体党性教育中尚未占有一席之地。另一方面,部分高校缺少对微载体的监管,纵容了某些自控力不高的大学生党员的网络沉迷行为,导致党性教育工作者不能及时、全面的掌握大学生党员的思想动态和心理需求,难以实施有针对性的党性教育。

3 社会微环境因素

微时代在带给人们传播信息、获取信息,方便学习、交流的同时,也因其隐蔽、开放特性致使舆论环境呈复杂之势,思想上鱼龙混杂、语言上放荡不羁、心理上失衡变态,“微”舆论生态变得不再纯粹。同时,微时代尚处于初级阶段,以微信、微博等为主的微载体平台尚不具备完善的舆论监管和法律制约,污秽的内容、偏激的思想、恶意的谣言不断浸染着大学生党员这一群体的价值取向和心理健康。从某种意义上说,微时代境域下,若没有一套科学的、健全的微法律体系,则难以纾解微载体给党性教育带来的消极影响。

四 结论

从调研结果和相关文献资料分析,随着近年来党中央对党性教育的高度重视,各级党校、高校不断改进传统的党性教育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教育效果,党性教育呈整体良好发展态势。但同时微时代的到来也置大学生党员的党性教育于新的境地,传统的党性教育在理念、方式方法、内容、机制等方面尚未充分紧密结合微时代的时代特征和媒介优势,不及时的更新和改进使当下该群体的党性教育陷入了新的困境。但大学生党员这一群体的党性教育,不仅是有效促进其个体健康成长的关键路径,科学开展高校整体党建工作的紧要环节,更是积极构建和谐社会的实然需求。因此,对其进行研究,在变化中寻求规律,最大限度发掘微载体的优势,探寻在微时代境域下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的有效路径紧迫而又重要。

[1]肖小华.十七大以来党性教育形式创新的特点及启示[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4(04).

[2]实录: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的报告.http://news.youth.cn/sz/201710/t20171018_10888424_1.htm.

猜你喜欢

党性载体群体
创新举措强载体 为侨服务加速跑
实事求是是“最大党性”
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
坚持以活动为载体有效拓展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
哪些群体容易“返贫”——受灾户、遇困户、边缘户
关爱地球,学生成主流群体
认清亏欠问题——对参与近期香港暴乱的青年群体之我见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党性可“塑”——汉中实施“党性塑造”工程
创新代表履职载体 充分发挥代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