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岛敦与《西游记》
2018-11-29庄佳烨孙小茗
张 丽 庄佳烨 孙小茗
中国古典著名《西游记》是在江户时代开始在日本流传。最早传入的版本是康熙三十五年的《西游真诠》,在传入日本之后广受日本人民的欢迎,首先被刻成“和刻本”,之后在此基础上配上浮世绘的插画,制作成“绘本和刻本”。1758年,日本著名作家西田维则将《西游记》本土化翻译成日文版本。之后为了符合不同阶层人们的需求又陆续出现了例如《绘本西游记》等不同版本的《西游记》。
受到《西游记》的影响,当时的日本文人开始模仿《西游记》,结合日本本土文化重新书写出一些衍生作品。著名作家中岛敦受到《西游记》的影响,利用沙悟净这一角色创作“我的西游记”,其中包括《悟净叹异》和《悟净出世》。
一.中岛敦的汉学背景介绍
中岛敦(1909-1942)出身汉学世家,祖辈父辈深受中国儒家思想的影响,家族中一共出了四位造诣颇深的汉学家,祖父、伯父都是继承江户儒学传统的名宿,家学渊源,让他从小便打下深厚的汉学基础。中岛敦的祖父中岛庆太郎号抚山,是江户时代著名汉学家龟田鹏斋门下的学者,并曾写过龟田鹏斋的传纪,也开设过汉学私塾《幸魂教舍》。中岛敦的父亲中岛田人是旧制中学的汉文教师,也都是知识渊博的汉学家。中岛敦的伯父中岛端,号斗南,继承了祖父的汉学私塾,跟中国清代大儒罗振玉交往甚密。他对中岛敦的影响是深刻而又多方面的,也成为日后中岛敦的小说《斗南先生》的原型。中岛敦从小就受着儒教思想及汉诗文的熏陶,加之天资过人,勤勉好学,因此中岛敦造就了很高的汉学修养,对汉籍古典可谓是了如指掌这种家庭环境培养了他日后与其他日本作家不同的特殊的性格。除此之外,中岛敦还十分熟悉欧美的古典主义文学及现代主义文学,同时也博览和书,具有深厚独到的日语表现能力。具备和汉洋三才的中岛敦为创作道路铺下了坚固的基石,特别是汉学古典,更是成为他挖掘题材,借古话今的巨大宝库。
二.中岛敦生活的时代背景
明治维新以来,“罢黜儒家,独尊洋学”的时代变迁,加上中日甲午战争后对于“支那”的轻视,使得汉学地位尴尬,汉学家甚至注定成为被时代淘汰的滑稽人物。这种无形的阴影常时困扰着中岛敦。
他最有名的短篇之一《斗南先生》,写的就是他那位汉学家伯父中岛端的晚年故事。中岛敦对他的一切充满怀疑甚至嫌恶,且担心自己也会像他一样:“一生毫无成就,怀才不遇,愤世骂人以至于死”。他生活的时代正值日本不断向亚洲各国施展侵略与殖民统治的时期。他并没有像其他作家一样迎合战争,写关于战争文学的作品,而是以人类的不安以及前途命运为主题进行带有鲜明个人风格的创作。中岛敦的作品风格常常带有“怀疑”、“不安”等色彩阴暗的主题,基于当时黑暗的战争背景时代,中岛敦的作品明显体现出对于自我救赎道路的追求以及存在意义的探讨。
三.中岛敦的“我的西游记”
命运坎坷的中岛敦一辈子也被生离死别的阴影所笼罩,亲人不断离去。再加上从小身体不好,有着哮喘宿疾,几度发病濒危。内忧加外患,使得他显得十分敏感、内向而孤僻,终日落落寡欢,时常冥想着“生命存在”的问题。
中岛敦取材于中国古代典籍和文学作品为素材而创作的作品有《山月记》、《我的西游记》、《盈虚》、《牛人》、《名人传》、《弟子》、《李陵》等。其中,《我的西游记》包含《悟净出世》和《悟净叹异》。《悟净出世》主要内容是因为悟净自我意识过强、有知识,在妖怪中,一个人很苦恼,拜访了住在流沙河的各种各样的贤者、隐士。用奔放的表达,描绘了遇到三藏法师之前的悟净。1942(昭和17)年7月被收录《南岛谭》。《悟净叹异》主要内容是跟随三藏法师,去天竺的路途中,和行动派的悟空、享乐派的八戒相比,怀疑的思索派的悟净总是这个、那个的苦恼。让人感觉到虚无主义里微弱的光明。1942(昭和17)年7月被收录《南岛谭》。
日本学界一般把以沙悟净为主人公、以沙悟净的精神发展历程为中心的小说《悟净叹异》(昭和十四〈1939〉年)与描写悟净遍访名师贤哲、探索人生意义的作品《悟净出世》(日本学界一般认为脱稿时间为昭和十七〈1942〉年上半年①)合在一起称为“悟净类故事”。在这些作品中,作者把悟净作为自己的分身,描写了沉湎于观念、烦恼于内心矛盾之中的人物,塑造了“调节者、忠告者、观察者”(《悟净叹异》)的形象,表现了认识者的觉醒。但是对于行动者形象的塑造、对于人物命运的关注和凝视,在这里没有展开,可以认为中岛敦把这些内容推置到了以后的创作之中。
笔者认为他的小说具有“本质上的新意”,是借着历史故事与人间真相的结合,利用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采用新奇的小说技巧,且能触及人类生命最底层的问题,企图把近代小说导入正途的尝试。他善于掌握深厚汉学根柢优势,深入理解历史人物处境后,转而借其口说出自己对于人的生命存在意义的怀疑。不断追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往何处去?」受到读者,尤其是战争时代的读者的喜爱。他一生都是在“胆怯的自尊心”和“自大的羞耻感”中挣扎,例如,在〈悟净叹异〉、〈悟净出世〉这二篇中,他便选择《西游记》人物中,最容易为人所忽略的沙悟净为主角,是个难以确定本身存在价值,充满怀疑的边缘角色,因此在《悟净出世》里,中岛敦一开始便说:“住在流沙河底的妖怪,总数约有一万三千,没有一个比他更心虚胆怯的了。”然而,这个妖怪却偏偏思考些有的没有的问题:“我为什么会这样?”、“我是什么?灵魂又是什么?为什么?是什么?”他明知这些问题难有答案,却还是禁不住问个没完。最后,他决心“历访住在河底的所有贤者、所有医师、星相术士,向他们求教。得不到满意答案,绝不罢休!”。每个人、每个时代都有其限制、关怀所在,换了个时代,一切便都不一样了。但其最底层的生命问题,却始终存在着。唯有不停的发问,方能证实其存在的价值。由于中岛敦的早逝,以及所留下大量的阅读笔记、日记、书信、习作,而让人更加怀念。在读完充满趣味的“悟净”之后,也会对随着中岛敦过世而永远无法完成的“我的西游记”系列充满想象与惋惜。
在《西游记》原著当中,沙悟净作为四个主角之一,对其着墨并不算多,除了介绍其来历性格之外,对其他部分的描写并不多。而中岛敦以沙悟净为主角,以他的视线来描写,依靠作者丰富的想象力来更加详细的描写沙僧的性格形成原因,使得文章比起《西游记》原著的神话性质更是增加了关于对生死和人性孤独的哲理性思考。
可以说中国人民看《西游记》,大家看出了孙悟空的反抗封建精神,日本人民看《西游记》看到了人物性格细节的成因。《悟净出世》通过悟净和沙虹隐士、无肠公子以及坐忘先生等的对话,体现出对于人生意义的思考,比起《西游记》侧重情节的跌宕起伏,《悟净出世》更加像一本哲学书。
[1]鲁佳.中岛敦文学中对自我救赎的探求[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14:1-72
[2]金香梅.浅析中岛敦《悟净出世》的怀疑主义精神[J].青年文学家,2014,(12):92
[3]孙莉.《西游记》原型故事在日本的传播与影响 [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6,32(4):162-164
[4]小林奈绪美.“关于‘悟净出世’”[J].国文学论集,2006,(27)
[5]服部裕子.《悟净出世》论-围绕“其行为”展开[J].岐阜大学国语国文学,1994,(22):49-63
[6]奥野政元.《悟净出世》论[J].活水论文集,1981,(24):31-40
[7]藤田梨那.中岛敦“古谭”中的异域文化视野 [C].中外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