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原本老乞大》《朴通事谚解》看朝鲜时代的汉语教学情况

2018-11-29邢永革

文学教育 2018年16期
关键词:学习动机汉语朝鲜

李 可 邢永革

《原本老乞大》和《朴通事谚解》,是高丽末期及李朝时期重要的汉语教材,也是李氏朝鲜“译科试取”初试及复试的考试书目,涉及社会、政治、经济、建筑、服饰、饮食等各方面的内容。学者研究认为,这两本教材的成书年代同为元代[1],都是在高丽王朝末期即中国元末,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元代的社会情况。在此后的百年间,为了保持与明朝官话的一致性,朝鲜王朝推出了汉语官话“质正制度”,这是朝鲜王朝(1392-1910)施行的汉语官话审定与学习制度,以“明代汉语”修订“元代汉语”,具有明确的“语随时变”意识。[2]在“质正制度”的规范下,《老乞大》和《朴通事谚解》均不断进行修订,出现诸多修订本,如《翻译老乞大》(1507-1517年)、《翻译朴通事》(上;1517年)、《老乞大谚解》(1670年前后)、《朴通事谚解》(上、中、下;1677年)、《老乞大新释》(1761年)、《朴通事新释》(1765年)、《重刊老乞大谚解》(1795年)等。无论是体例还是注音,都随时代有一定变化,结合《元史》以及《老朴集览》,均可看出《原本老乞大》和《朴通事谚解》各个版本之间的差异。

《原本老乞大》是元末明初用通行的北方汉语编写的,主要以高丽人及辽阳人一同到北京做生意为主要线索;《朴通事谚解》则把高丽秀才与中国的文人一系列活动贯穿全书,其中掺杂诸多高级词汇,加入骈体文的描写,字数比《老乞大》多,内容涵盖面较广。有学者认为,“《老乞大》基本上供低级官员和商人学习汉语用,《朴通事》可在中国官场上应对裕如。”[3]在这两本书中,均反映了当时的汉语教学情况,教育内容涉及学习动机、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师及学生情况等多个方面。研究这些内容,对于当前的对外汉语教学有一定借鉴价值。这里我们使用的版本是汪维辉《朝鲜时代汉语教科书丛刊》本。[4]

一.汉语学习动机

进行外语学习时,学习动机是重要的因素,学习动机的差异会直接影响到学习效果。在Deci和Ryan的自我判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中,他们将学习动机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内部动机是学习者对语言本身感兴趣,外部动机则是注重学习成绩及其带来的影响。[5]

《原本老乞大》中有关学习动机的表述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大环境——商业贸易的往来:

如今朝廷一统天下,世间用着的是汉儿言语。咱这高丽田地里行的。过的义州,汉儿田里来,都是汉儿言语。有人问着一句话,也说不得时,教别人将咱每做甚么人看?

你这般学汉儿文书呵,是你自意里学来那,你的爷娘教你学来?

是俺爷娘教我学来。(《原本老乞大》)

由此可知,这与当时中朝密切的经济往来有很大的关系,尤其是元朝兴起、统一全国以后,和高丽的联系,既有陆路,又有海道。[6]便利的海陆交通带动了中朝两国的贸易交流,由于两国贸易日渐频繁,朝鲜朝需要大量汉语人才以满足经济往来的需要[7],在大环境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朝鲜人为了更顺畅地完成商业贸易,开始选择学习汉语,迎合时代发展的趋势,以便在中国进行商业贸易时减轻阻力,从而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另一个驱动朝鲜人学习汉语的动机是对科举做官、光耀门楣的追求:

你休懒散,街上休游荡,越在意勤勤的学着。如今国家行仁义,重诗书,你学的成人长大,应科举得做官,辅国忠君,孝顺父母,光显门闾时如何?这的便是:“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朴通事谚解》)

可以看出,学习动机有来自父母的要求,主要是为了参加科举应试,做官以辅国忠君、光耀门楣等,汉语是朝鲜官员晋升的必考科目,汉语学习也成为普通民众的一种迫切需求。[8]高丽时期,不但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汉学教育体制,同时还在958年引进了中国的科举制度,1276年设立专门的汉语学机构,名为“通文馆”。正是地理位置的优势,高丽王朝较快吸收了中国的科举制度,同时,朝鲜王朝推行“至诚事大”的外交政策,把中国作为首选的外交对象[9],将汉语纳入本国的科举考试中,不但能够为本国筛选出更多的人才,也可以向中国输送大量的留学生,以加强两国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为本国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契机,从而带动国家的整体发展。

二.汉语教学内容

教学用书作为重要的汉语学习辅助工具,其中所包括的内容是多种多样的,在《原本老乞大》中提及的教学用书有《论语》《孟子》《小学》以及商人从中国返程时所买的文书:

一部《四书》,都是晦庵集注;又买一部《毛诗》、《尚书》、《周易》、《礼记》、五子书、韩文、柳文、东坡诗、《渊源诗学》、《押韵君臣故事》、《资治通鉴》、《翰院新书》、《标题小学》、《贞观政要》、《三国志评话》。(《原本老乞大》)

《朴通事谚解》里的提到的教学用书为《毛诗》《尚书》,还出现了《赵太祖飞龙记》《唐三藏西游记》这样的话本小说。由以上所列书籍可以看出,从用途上可分为两类,一类为汉语教材,如《论语》、《孟子》、《小学》、《毛诗》、《尚书》,另一类是课外读物,如《周易》、《资治通鉴》等。

根据两本教材提到的教学用书,我们可以把其教学内容分为以下四类:

(1)儒家思想。如《论语》《孟子》《小学》《毛诗》《尚书》《礼记》,晦庵集注的《四书》,五子书,《标题小学》《周易》。

(2)历史。如《资治通鉴》《贞观政要》。

(3)诗词。如韩愈、柳宗元的散文,苏东坡的诗。

(4)小说。如《赵太祖飞龙记》《唐三藏西游记》《三国志评话》等。

从以上分类,可以看出,儒家学派的作品占较大比重,这些作品除了在汉语教学过程中使用,也有很多作为课外读物。《论语》《孟子》《小学》《毛诗》《尚书》,都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追溯至高句丽时期的372年,当时的高句丽国已专门设立讲授儒家经典的机构:太学,可见儒家思想备受推崇,此外,《论语》《孟子》《中庸》《大学》均列入朝鲜时期“译科试取”的初试和复试中,这在《李朝实录》卷六《太祖实录》中有所体现,这是由于朝鲜与中国的毗邻的优势,加之中国统治者的要求,如明太祖时曾对朝鲜王朝派来的使者做出如下要求:“尔那里使臣再来时,汉儿话省得著他来,一发不省得不要来。”[10]明太祖提出的要求,促使朝鲜更加注重汉语教学,因此朝鲜科举考试的内容、书目都借鉴和吸纳了中国的模式。中国历代的科举考试中,四书五经为必考书目,朝鲜则有选择性地借鉴使用一些,以《小学》为例,在《太祖六卷》中有所体现,“每三年一次考试,勿论是(无)〔否〕本院生徒,七品以下人,但能通晓四书、《小学》、吏文、汉蒙语者,俱得赴试。习汉语者,以四书、《小学》、吏文、汉语皆通者,为第一科,与正七品出身;通四书之半及《小学》、汉语者为第二科,与正八品出身。止通《小学》汉语者为第三科,与正九品出身。[11]这都是为了便于选拔出更好的人才,促进中朝双方的发展。同时也说明,朝鲜王朝在接受教育以及思想上有一定的兼容性,同时,朝鲜王朝以儒立国,便大讲慕华,并以小中华自居,“尊周崇明”变为常态。[12]在中国,儒家思想在一直以来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中包含很多为人处世的方法、待人接物的礼仪以及人生态度与价值观,这些思想对朝鲜王朝也有着重要影响。

三.汉语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需要运用不同的教学形式,才能抓住所学语言不同的侧重点,从而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原本老乞大》和《朴通事谚解》里,出现的教学形式主要有三种:讲授课文;练习,包括抄写课文、练字和作诗;朗读和背诵。

例如《原本老乞大》中叙述了一天的教学安排:

每日清晨起来,到学里,师傅行受了生文书。下学到家,吃饭罢,却到学里写仿书。写仿书罢对句,对句罢,师傅行讲书。

到晚,师傅行撤签背念书。(《原本老乞大》)

即:师傅行受生文书→写仿书→对句→师傅行讲书→撤签背书。

《朴通事谚解》的教学安排则是:

每日打罢明钟起来,洗脸,到学里,师傅上唱喏,试文书的之后,回家吃饭,却到学里上书念一会,做七言四句诗。到晌午,写仿书。写差字的,手心上打三戒方。(《朴通事谚解》)

即:师傅上唱诺试文书→念书→做七言四句诗→写仿书→字写错,打手心。

在《原本老乞大》和《朴通事谚解》这两本教材的课程安排里,均从不同角度反映出朝鲜时代的汉语教学情况。从教学形式上看,充分做到了讲练相结合,在练习中不断强化巩固。师傅教授学生文书相当于讲授生字与课文;写仿书是训练对文书内容的记忆以及汉字的书写;唱喏试文书、对句与做七言四句诗,是为了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提升汉语学习者准确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同时也是为以后应考做准备;念书和撤签背书则是巩固学习效果,培养语感,在背诵中感知汉语的字词以及结构内容,为对句和做七言四句诗打下坚实的基础。由此可见,这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能够将汉语中的语音、词汇、语法、文字都包含其中,以便学生能够充分接触汉语,进行全方位的汉语学习。

此外,这样的教学方式也迎合了当时选拔翻译官的考试。朝鲜时代推行的“译科试取”,即选拔翻译官员的考试。考试内容包括:1.临文(讲读经书);2.背讲(背诵汉语口语教材);3.临讲(说明经书);4.写字(书写汉字);5.翻语(用汉语说明法典);6.翻答(用汉语回答问题)。[13]由已定的考试内容设置课程,课程安排上便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从课程安排上看,临文以教师的唱诺、试文书与念书三种方式进行训练;临讲、翻语、翻答则与师傅的“唱诺”、对句以及做七言四句诗有关;写仿书与第4点写字相对应。

《原本老乞大》和《朴通事谚解》在课程安排时,都涉及到听说读写的课程,不但注重听说的训练,也培养读写的能力。无论是培养汉语交际能力,还是认读汉字的能力,《原本老乞大》和《朴通事谚解》的课程安排里都有体现。在《原本老乞大》和《朴通事谚解》中,多使用的是对话体,体现出其独特的口语特色,正是两人或多人的一问一答,使用汉语进行交际,才能使一切活动顺利进行。另一方面,在两部教材中分别在不同的场合提到各种文契,如买马的文契、借钱文书、买人契、房契,这说明对于汉语学习者而言,具备一定的写作能力也很重要,这在上面提到的课程安排及训练中也有所体现。

四.教师及学生情况

关于教师情况,《原本老乞大》通过对话的形式有所体现:

你的师傅是甚么人?

是汉儿人有。

多少年纪?

三十五岁也。(《原本老乞大》)

但并没有直接交待汉语教师的水平或是程度,只说明教师的国籍及年龄。而在《朴通事谚解》中,则明确指出老师是秀才,通过问答的方式体现:

你师傅是甚么人?

是秀才。(《朴通事谚解》)

关于学生情况,在两书中提及学生比例和数量,《原本老乞大》中“汉儿、高丽中半”,《朴通事谚解》中则说有四十五个学生。汉语学习者的学习态度在《原本老乞大》里有所体现,“汉儿小厮每哏顽,高丽小厮每较争些个。”简单的一句话看出学生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为中国人,比较顽皮,另一部分则是高丽人,较为认真。这与他们的学习心态有很大关系,母语为汉语的中国人在学习汉语时,学习心态上有所懈怠,认为汉语是自己的母语,学习难度并不大,所以学习不够认真;对高丽人来说,汉语为外语学习,无论是语音、词汇、语法、汉字等方面的运用都没有母语为汉语的中国人强,学习难度较大,因此,高丽人的学习态度端正,学习状态也更好。

无论初级课本《原本老乞大》,还是中高级教材《朴通事谚解》,都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当时的汉语教育情况。总的来说,朝鲜时代的汉语教育处于较高水平,由于商业贸易大环境的影响以及科举考试的需要,汉语学习者有较强的学习动机,这为汉语学习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教学内容以儒家典籍为主,课外阅读书籍也是十分丰富。此外,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也为汉语教学带来了更多的生机与活力,讲授课文与练习相结合,注重培养语感,进行大量的朗读背诵,有效提高了学习效果。这些教学经验对于我们今天的对外汉语教学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参考文献

[1]朱德熙.“老乞大谚解”“朴通事谚解”书后[J].北京大学学报(人文科学),1958,(2).

[2]李无未,张辉.朝鲜朝汉语官话质正制度考论——以《朝鲜王朝实录》为依据[J].古汉语研究,,2014(1).

[3]陈辽.《朴通事》——元明两代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J].中华文化论坛,2004,(2).

[4]汪维辉.朝鲜时代汉语教科书丛刊[M].北京:中华书局,2005.

[5]Deci Edward L.&Ryan Richard M.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Self-Determination in Human Behavior [M].New York;plenum,1985.

[6]陈高华.从《老乞大》《朴通事》看元与高丽的经济文化交流[J].历史研究,1995(3).

[7]徐高嵩,张辉,马金科.朝鲜宣祖朝汉语官话质正制度研究.鸡西大学学报,2015(9).

[8]岳岚.从朝鲜时代汉语教科书看中朝交流[J].人文丛刊(第七辑),2012(0).

[9]马雪琴.作为汉语口语教材的《朴通事谚解》特点探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

[10]《朝鲜王朝实录》数据库.朝鲜王朝 实 录 [Z].http://sillok.history.go.kr/id/waa_10311019_003.

[11]《朝鲜王朝实录》数据库.朝鲜王朝 实 录 [Z].http://sillok.history.go.kr/id/waa_10603008_001.

[12]孙卫国.大明旗号与小中华意识——朝鲜王朝尊周思明问题研究(1637-1800)[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13]齐凯璇.韩国朝鲜时期的汉语教育对我国汉语国际推广的启示[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猜你喜欢

学习动机汉语朝鲜
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内外因素及其作用
学汉语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朝鲜国庆"轻松"阅兵显自信
追剧宅女教汉语
Analysis on the motivation of students in English learning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The Ways of Fostering Student’s Autonomous Learning
朝鲜试爆氢弹,中方坚决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