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高中语文教学中人物形象分析
2018-11-29于淼
于 淼
小说是高中语文教材中重要的文学体裁,无论教材如何变化,小说总是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小说教学也就成了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汪曾祺的小说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在很多教材都收编了汪曾祺的小说、散文等作品,这些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吸引着高中生的阅读兴趣,阅读这些文学作品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气质。
一.语文教学是通过语文的人文性进行文化的传承和价值的渗透
在汪曾祺的小说中,十分关注人物所从事的职业,甚至有些小说不注重故事的情节与结构,而是注重对人物所从事的职业和身份进行描写。这些汪曾祺笔下的小人物对于高中生来讲是陌生的,这种陌生化是由学生与作品时代的距离所造成的,所以在教学时,要让学生体到时代的大北京,所谓知人论世,要想努力贴近汪曾祺笔下的小人物就要了解汪曾祺所处的时代背景。如汪曾祺笔下的小生意者,这里所说的小生意者是自谋职业和营生的底层人民,如卖卦的老头、车夫、卖瓜的瓜农、卖蚯蚓的人、卖炒疙瘩的、缝穷的、卖烤白薯的等等,他们大多生活在底层,没有正当的职业,只是靠体力或者手艺为生的人群。在他的小说里,没有豪门望族,都是一些市井小民,在汪曾祺看来“现代市民的生活和他们的思想意识和历史上的市民有一定的继承性。他们社会地位不高,财力有限,辛苦劳碌,差堪温饱。他们有一些朴素的道德标准,比如安分、敬老、仗义、爱国。他们有一些人有的时候会表现出难得的高贵品质。但是贤愚不等,流品很杂。正因如此,才有所谓‘市井百态’,才值得一看。”[1]正因为他们具有的人性的优点与弱点,才称其为人。
二.小人物是语文教材人物形象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以往的语文教学往往倡导学生学习英雄主义,学习大人物的伟大精神,经常忽略了小人物的平凡和伟大,忽略了对社会中大多数小人物的生存境遇的重视。小说《卦摊——阙下杂记之一》这篇长达万言未完成的小说,写了一个又一个算卦的老头,在这里汪曾祺并没有将其按照风俗画的方式来写,而是突出了算卦老头那坚韧质朴的品格,“他的唯一的特点是:质朴。质朴是他的一切。在他看来这种品格是可贵的,“说话的多少有甚么关系呢,他没有说话,没有话,除了一句:他是永久的质朴。他坐在那儿,不想。”[2]永久的质朴性成了算卦老人的特征。
在《小说三篇》其中一个短篇《买蚯蚓的人》中“在钓鱼的旺季,常常可以碰见一个买蚯蚓的人。他慢慢地登着一辆二六的旧自行车,有时扶着车慢慢地走。走一截,扬声吆喝:‘蚯蚓——蚯蚓来——’‘蚯蚓——蚯蚓来——’”[3]小说《八月骄阳》里的张百顺同《安乐居》里的白薯大爷同是卖烤白薯的。小说《祁茂顺》“祁茂顺在午门历史博物馆蹬三轮车。他原来不是蹬车的,他有手艺:糊烧活,裱糊顶棚。”写的是蹬车的,这些人都是在北京生存的并与北京有着莫大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劳动讨生活的市井小民。“他们的生活是平淡的,但因时势播迁,他们也会有许多奇奇怪怪、坑坑洼洼的遭遇。”在这里没有史诗性的东西,都是些凡人小事,然而这些凡人小事在汪曾祺轻松平淡的讲诉背后隐伏着莫名的悲痛。在汪曾祺看来这些靠小买卖为生的市井小民,他们身上都饱含劳动者辛勤可贵的品质,在他看来“卖力气,做小买卖,不丢人!”。(《晚饭后的故事》)
小说《云致秋行状》中“致秋家贫,少孤。他家原先开一个小杂货铺,不是唱戏的,是外行——梨园行把本行以外的人和人家都称为‘外行’。”《晚饭后的故事》中的京剧导演郭庆春曾经也改过行“春秋两季,拉菜车,从广渠门外拉到城里。夏天,卖西瓜。冬天,卖柿子。”《讲用》中的郝有才“他是三分队的。三分队是舞台工作队。一分队是演员队,二分队是乐队。管箱的,——大衣箱、二衣箱、旗包箱,梳头的,检场的……这都归三分队。”《迟开的玫瑰或胡闹》中:“邱韵龙是唱二花脸的。考科班的时候,教师看看他的长相,叫他喊两嗓子,说:‘学花脸吧。’”《子孙万代》中:“傅玉涛是‘写字’的。‘写字’就是给剧场写海报,给戏班抄本子。”小说《不朽》中赵福山是戏班的一位梳头师傅。《当代野人系列三篇——三列马》中:“耿四喜是梨园世家,几代都是吃戏饭的。”这些艺人都是在北京学艺,在北京求生,当“文化大革命”席卷而来时,又都有着或多或少悲惨的命运。他们这些人并不是都可以成为名角,有的为了生存而从事了这一行业“他们只能想怎样活着(这对他们是不易的);而想不到人为什么活着(这对他们来说太深奥了)。他们的思想上升不到哲学的高度。他们是庸俗的。”[4]
三.阅读迁移,作文能力的培养
在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这些人物形象之后,引导学生运用这些细节描写来写作。我们学生生活在城镇,少了农村的简朴、宁静,也少了城市的人文底蕴,他们写作要么侃耳熟能详的文化名人、英雄人物、时政新闻等,要么围绕“自我”写妈妈送热牛奶、爸爸教学自行车、同学送我去医务室,老师谆谆教导等等。他们似乎就是这样单调写作,不是写与现实脱轨的“假、大、空”内容就是写材料陈旧、缺少新鲜感的文章,很少把眼光投向社会、投向身边的平凡的小人物,去挖掘真实情感与品质,展示人性的光辉。巴尔扎克曾经说过,“成功的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这里所说的“小”是指小人物、小事件、小细节、小角度;“大”的意思是指作品中体现大的情感、大的道理、大的主题、大的背景。“以小见大”是记叙文常见的写作方法,也是初中学生最实用的写作方法之一,它往往取材于生活中不起眼的小人物、小事件,通过小角度切入,关注人物的一言一行,描绘人物的内心活动,反映深刻的道理、重大的主题和时代背景。
高中语文阅读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对汪曾祺小说中小人物形象的分析和阅读,通过典型的阅读题材和对象更能使学生在学习具有针对性,不仅可以提高阅读能力,更多的是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
注 释
[1]汪曾祺.晚翠文谈新编.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第318页
[2]谢志熙.汪曾祺早起作品拾遗.十月.第23页
[3]汪曾祺.汪曾祺全集二,小说.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60页
[4]汪曾祺.晚翠文谈新编.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第3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