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的形式分析

2018-11-29

文学教育 2018年16期
关键词:福克纳玫瑰花爱情

任 迪

威廉·福克纳是二十世纪美国著名小说家,善于描写美国南部的风土人情,被看作是南方文学的代表人物。小说《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正是“约克纳帕塔法世系”的一部分。它是福克纳最具影响力的短篇小说之一,长期以来,这一婉伤感、充满悬念的短篇小说一直以其精湛多样的叙事技巧和艺术手法倍受关注,体现着福克纳对小说文本的创新。

一.旋律曲线——时序的错乱与事件的移置

分析这篇小说首先从它的旋律曲线开始,依照苏联心理学家维戈茨基在《艺术心理学》中分析短篇小说《轻轻的呼吸》的方法,也将“小说的材料同加于这一材料的艺术形式作一对照”。①小说描写了美国南方没落贵族之女爱米丽小姐一生的经历。爱米丽小姐出身高贵,一直以来受到她保守、固执的父亲的“保护”,父亲为维护等级和尊严赶走了所有的青年男子,以至于爱米丽年近三十尚未婚配。父亲死后,爱米丽爱上了来自北方的工头荷默·伯隆,而他却无意成家致使爱米丽惨遭抛弃,绝望之下,爱米丽用砒霜毒死了荷默,并与尸体相伴终生。小说中的事件并不是按日常生活事件发生的顺序那样直线发展,而是前后跳跃着展开,充满回忆与倒叙。若是按照维戈茨基的方式对此画出时间与故事的曲线图,那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必然也是十分复杂而又混乱的曲线画。

作者的本意却并非是想通过一个情杀案描写一个恐怖小说或是侦探悬疑小说。但作者通过时序的错乱,事件的移置,把情杀案给“分解”了,使之融入进了文本的字里行间,故事因此产生了陌生化的效果,跳跃的情节让人摸不清头脑,故事却因此更跌宕起伏,比起正常讲述也更营造出一种惊悚、离奇、荒诞的氛围。然而虽然凶杀案这一外壳到最后才揭示出来,但其实福克纳在前文中也不断埋下伏笔,例如“她就这样把他们‘连人带马’地打败了,正如三十年前为了那股气味的事战胜了他们的父辈一样。”②而在买砒霜的部分,他又用同样的手法暗示读者,爱米丽或许是要用砒霜自杀,以此形成的一个个“叙事圈套”,使读者十分自觉地被作者引导着掉入其中,因此结局的走向一直扑朔迷离,使得最后结局的揭示十分出人意料,也使得人物形象在最后才豁然开朗。

我们可以看出,事件通过这样的移置和结合,不再像实际生活中那样只是一起易于发现的情杀案,而是将情杀案打碎重置,使小说氛围更加悬疑、荒诞,结局的揭示更出人意料。作者在小说中描绘的复杂曲线,就是为了把这一原本平常的情杀案变得不止是情杀案,作者将其往更为复杂、深刻的方向推进,真正做到“把水变成酒”。③

二.“玫瑰花”的象征

玫瑰花一直以来都是爱情与美女的象征。年轻时的爱米丽身段苗条,穿着白衣,男子们都会向这位美丽的贵族少女献上自己爱的玫瑰。当她遇到荷默·伯隆时,爱情绽放,心中的玫瑰花也绽放了,小说结尾出现的玫瑰色的窗帘、灯罩以及梳妆台,便是象征了爱米丽对爱情和幸福的向往。然而这些玫瑰色却败了,止不住时光流逝、容颜老去、爱情消逝,就连颜色也败了,不禁令人唏嘘。

爱米丽是带刺的玫瑰花,鲜亮美丽却又脆弱,她又是“传统的象征”、“义务的象征”,是南方传统习俗文化的最后代表,她的死,是“一个纪念碑”的倒下,是一个时代的结束,是南方旧社会的瓦解,这朵“玫瑰花”是作者和所有读者向爱米丽这个美丽孤傲的悲剧灵魂的深切致意,正如福克纳在谈到这个标题时所说的“这儿有一个遭遇悲惨的女人,她的悲剧是无法改变的,任何人也无能为力。我可怜她。这是向她表示敬意,就像你在这种情形下要做出某种姿势,行个礼什么的一样。对一个男人你会敬他一杯酒,而对一个女人,你则会献上朵玫瑰花。”④同时,这朵“玫瑰花”也是作者献给那已逝去、不再复返的昔日南方旧传统与故土。福克纳对南方有着深切而复杂的感情,一方面他要接受新的时代与文化以及与之带来的改变,另一方面,他对旧传统又有着依恋不舍之情。因此,这朵“玫瑰花”,这篇小说也是福克纳为南方古老传统、价值观等的消逝而谱写的一曲挽歌。

三.三条线索——复杂深刻的人物形象

比起材料的单一线索而言,小说向我们展示了更为复杂的三条线索:爱米丽与父亲、爱米丽与情人荷默·伯隆、爱米丽与政府官员及镇上居民。福克纳将这三条线索打碎在情节中,像旋律似的贯穿在一起,通过自己的起伏和转折,从而使人物形象更为复杂化。

(一)“囚徒”爱米丽

小说中对爱米丽及其父亲之间的描写并不多,但这却是造成爱米丽悲剧的重要根源。“长久以来,我们把这家人一直叫作一幅画中的人物:身段苗条、穿着白衣的爱米丽小姐立身后,她父亲叉开双脚的侧影在前面,背对爱米丽,手执一根马鞭”。⑤爱米丽出身高贵,身着白衣,纯洁无暇,然而这份高贵也意味着她要受父亲的“保护”,父亲手执马鞭,不仅赶走了所有的青年男子,导致爱米丽爱情悲剧,更在爱米丽与镇上众人之间划出一条贵族与平民无法逾越的鸿沟。在这里,父亲不仅仅是父亲,更是父权制社会的代表,是南方传统习俗与文化的代言人,这条鸿沟是南方社会旧传统的遗留,“淑女风范”、“大家闺秀”,这些南方的文化传统深深烙刻在爱米丽身上。长期处于父权制社会压迫的爱米丽已失去了自我意识,她仅仅成为了一种象征、一个传统的化身,这个被物化、被形式化了人在其父亲死后,却并不承认,甚至拒绝掩埋父亲的遗体,从中可以看出,长期以来,爱米丽已经适应了这种“保护”,父亲死后,她不仅没有从压迫中解放出来反而不知道该如何生活,她成了永远被困在父亲阴影里、父权制压迫中的“囚徒”。

(二)“爱的圣徒”爱米丽

和所有普通女子一样,爱米丽渴望爱情,然而一直以来父亲的专横消除了她所有爱情的希望。当她容颜老去,家庭衰败,再要寻找门当户对的婚姻爱情已是不可能。这时,荷默·伯隆出现了,爱米丽与荷默·伯隆的交往,门不当户不对,遭到了众人的非议和亲戚的反对,然而他们依旧驾着马车出现在街上,甚至去首饰店订购男人的盥洗用具、全套服装。爱米丽渴望爱情,渴望婚姻,为此她甚至跨越了那条长久存在的鸿沟,然而现实再一次冷冷地回击了她——荷默·伯隆无意成家。我们不知道这个拿着日工资的北方佬是因为虚荣、寂寞还是真的有爱而选择与爱米丽交往,但是爱米丽却是真的想求取、获得爱而甘愿付出一切。当然这一点在小说结尾表现得最为明显。作者先写到“那尸体躺在那里,显出一度是拥抱的姿势,但那比爱情更能持久、那战胜了爱情的煎熬的永恒的长眠已经使他驯服了。”⑥至此,小说完结,我们却更感到一阵寒颤。爱米丽不仅藏尸,还与尸体同床共枕,哪怕睡衣已经破烂、尸体已经腐烂,爱米丽依旧要拥抱她的爱情,我们发现这令人震惊的一切中所包含的本质其实是爱米丽至诚至真、纯粹的爱,她的爱是神圣的,因此她不在乎腐烂的尸体,难闻的臭味,她的一切只为了得到爱,她是真正的“爱的圣徒”。

(三)“孤独者”爱米丽

第三条线索是爱米丽与镇上的众人,镇上的人们贯穿了整篇小说。在这里,福克纳对叙事视角进行了转换,由开篇的全知全能的第三人称叙述者转为有所限制的第一人称叙述者,即爱米丽生前的许多事都是以镇上人们的口吻用“我们”来进行叙述的。爱米丽长久闭门不出,与外界断绝一切联系,她将自己锁在大户人家的宅院里,锁在“大家闺秀”的牢笼里不愿出来。而镇上的人们确实是尊重她、敬畏她、怜悯她的,然而这种尊重,这种敬畏,怕是仅仅将爱米丽当作“传统的化身”、“义务的象征”而已。至于怜悯,“人们倒也有点感到高兴。到头来,他们可以对爱米丽表示怜悯之情了。从中可以看出,他们的怜悯不无幸灾乐祸的成分,带着一种从天而降的优越感,以一种施舍者的心态怜悯、同情爱米丽。于是,这种日趋淡薄、冷漠的人情,加上爱米丽自身的封闭,使得她至死都没有和外界、和镇上的人们建立联系。她是高贵的,更是孤独的爱米丽。

纵观全文,我们可以看到福克纳对小说文本的创新:通过时序的错乱与事件的移置绘出复杂而混乱的旋律曲线,使一原本平常的情杀案变得不止是情杀案,让小说的氛围更加悬疑、荒诞,结局的揭示更出人意料;而题目中“玫瑰花”的象征含义与语言的运用也证明了该小说是福克纳为南方古老传统、价值观等的消逝而谱写的一曲挽歌;最后本文分析了小说中的三条线索,揭示了复杂深刻的爱米丽形象并分析造成其悲剧的缘由,至此完成了形式克服内容的所有分析。

注 释

①列·谢·维戈茨基,周新译.艺术心理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210.

②福克纳,李文俊等译.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短篇小说集[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5:41

③列·谢·维戈茨基,周新译.艺术心理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215.

④赵靖岩.试析《献给爱米丽的玫瑰花》的象征主义手法[J].作家.2009(11):56.

⑤福克纳,李文俊等译.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短篇小说集[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5:43.

⑥同上,49页.

猜你喜欢

福克纳玫瑰花爱情
《甜蜜蜜》:触碰爱情的生存之歌
不谈爱情很幸福
玫瑰花
“造谣”是善意的提醒
没见到他
玫瑰花饺 花开富贵
一封未开启的信
爱情来了
解读爱情
Ring-A-Ring O’Roses编玫瑰花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