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不跪着教书
——有感于老师公开学生成绩被逼辞职
2018-11-29李雷
李 雷
最近,河南的一所小学,一位老师把学生默写古诗的照片和成绩发到家长群里,老师的本意是让家长知道自己孩子的成绩,成绩好的,多鼓励,继续发扬。成绩不好的,家长和学生一起努力,找到原因,提高成绩。老师的想法就是如此简单,没想到却引起了家长的不满,说是侵犯了学生的隐私权,老师如果不登门道歉,就告到县教体局。
老师不堪忍受,辞职了。我们先看看该老师的工作量:周一、周三、周五每天六节课,周二、周四每天五节课,剩余时间还要批改作业,打字,作文,读写训练,科学,品德。写语文、科学、体育、品德、英语等科目的教案,其工作的繁重程度不言而喻,老师自己也有家庭,也要照顾老人和小孩,而对于生活,老师也很在意每月2607元的工资,工作压力,生活压力,经济压力可想而知。古人云: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我们看,现在的老师还敢严格要求学生吗?就这么点事,就说是侵犯了孩子的隐私权。更可怕的是,老师没收了学生的手机,学生二话没说就跳楼了,然后家长到学校大闹,这对老师和学校的伤害程度到底有多大?又有谁会关心老师的感受?前年,蒙城不也发生了有老师因为管学生被学生暴打的事件吗?人身安全都无法得到保证,老师又怎么能安心教书呢?如果老师跪着教书,学生又怎能站着生存?我不喜欢日本,但是我们又不得不向日本学习,当日本的孩子出了事故后,家长会到学校赔礼道歉,鞠躬,“对不起,给您添麻烦了。”而再回头看看我们现在的情况,学生在学校出了安全事故,不论学校有无过错,家长都要到学校大闹,目的只有一个——赔钱。南京彭宇案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大学生彭宇帮助老人,却遭老人讹诈,而法官不分青红皂白地敲下法槌的那一瞬间,就深深地改变了这个社会。最终,引发了大讨论:老人倒了,扶不扶?这就是中国人道德滑坡的开始。加上“一切向钱看”的思想作祟,国人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都出了问题,还有个别媒体不负责任,推波助澜地推出一些“小鲜肉”“女神”,以吸引更多人的眼球,获取更多的利益,管它什么良心、道德!科学家还不如戏子,多么可笑、可怜,而又可悲!整个社会都有问题了,教育能不出问题吗?
当我们和一些老教师聊天时,有的老师直言不讳地说:“我们只是教书的服务员而已,孩子是别人的,我一把年纪了不能丢了这个饭碗”。话语间,充满了心酸和无奈。前不久,东北有位副校长的豪言壮语,让人为之一振:“我宁愿老师不当,也不惯着你”。最后的结果呢?老师被调离,而学生却在义务教育的保护伞下继续“逍遥法外”。当今社会,只要是老师和学生发生矛盾,不管何种原因,社会舆论的天平都会在第一时间倒向学生,导致很多老师在工作中都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教师行业成了高危行业,有谁愿意冒着巨大风险去教育别人的孩子呢?老师跪着教书,虽说尊严扫地,良心蒙尘,但还是要苟延残喘,苟且偷生。这到底是教师的悲哀?还是学生的悲哀?还是整个社会和民族的悲哀?
习总书记说:“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所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地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地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地学识,有仁慈地知心”。这是好老师的标准,老师做了很多,而社会上又有多少人做到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现在,教书和育人正在被割裂开来。因为种种原因,好多老师在工作中都只敢承担教书的责任,而无奈地放下育人的使命。
当今的中国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怪圈:“全民富二代”。穷人家的孩子都当富二代养。不少父母不顾家庭资源和孩子的禀赋差异,倾尽所有,让孩子享受最好的生活条件,让孩子过上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其结果就是孩子没有担当,没有责任感,极度自私,自我。“我就是全世界,全世界就是我”。今天的父母总想给孩子最好的生活条件,这其实是在害孩子。孩子成长过程中,物质越充裕,精神越疲敝。精神疲敝,创造物质的脚步就会自然停止。我很欣赏林则徐的那句话:“儿女若有才,要钱有何用?钱多,徒损其志。儿女若无才,要钱有何用?钱多,徒增其过。”曾国藩也说过:“子侄除读书外,教之扫屋,抹桌子,锄草,是极好事,切不可以为有损架子而不为”。我认为,穷养富养都不如教养。
正如本文中提到的家长,说孩子的隐私受到伤害,会让孩子变得自卑、压抑,影响健康。我认为,家长大可不必大惊小怪。人生就像一场马拉松,不要在意起点速度,要让孩子学会坚持,享受过程,最后才能得到好的结果。家长的任务就是帮助孩子发现自己的优点,找到人生的路,让孩子向着正确的方向努力前进。家长要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要让孩子因好奇而不断地去探索宇宙的奥秘;因敬畏而感叹造物之伟大,于是就有了科学和信仰。
我们经常感叹习近平主席思维敏捷,意志坚强,你可知道习近平主席下乡时吃过的苦有多少?给你多大的压力,你就可以取得多大的成绩!
罗曼·罗兰说过:“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自己的生活”。这是我们应有的生活态度和教育观,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永不止息,绝不懈怠。即使生活很潦倒,也总有一方净土值得我们去追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