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六招鲜”
——例谈有效作文课堂教学
2018-11-29曾文
曾 文
提到作文,不要说学生,就是像我这样的一线语文老师都觉得头疼。而宋运来老师的一堂两节连上的童漫作文课,却让我们看到了柳暗花明,他用生动鲜活的教学过程向我们传授了作文教学的“六招鲜”。
第一招:有悬念。
课一开场。
师:知道我是谁吗?
生(第一次和宋老师见面,木然摇头):不知道。
师(不紧不慢地读出大屏幕上展示的小学语文老师对他儿时作文的评语):这篇作文写得不具体,不生动,没有条理。
生(笑了,小声议论):老师和我们一样啊。
师:别笑,大家再看看我的变化。
大屏幕开始展示宋老师的作品:《什么是最有效的教学?》《语文教学最需要什么?》《影响教师一生的100个好习惯》……
学生们顿时不笑了,都看呆了。
师(得意地):你们有什么话要说?
生:老师的变化太大了!
生:老师,您小时候作文写得那么不好,长大后怎么能取得那么多成绩呢?
师:那是因为我掌握了写作的“葵花宝典”,想分享吗?
生(兴奋、激动):想!
“文似看山不喜平”,我们的作文需要有起伏、有曲折、有变化,如果平铺直叙,见头知尾,就会索然无趣。其实,课堂也一样。一开始,宋老师就亮出小时候作文被老师狠批的糗事,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又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学生还没从和宋老师是一路人的兴奋中缓过神来呢,看到宋老师在著书立作上取得的非凡成就时,学生都震惊了。不由得想知道:“老师为什么会有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于是,宋老师的一句“我有葵花宝典”,立刻就抓住了孩子们的心。一个班级四十多个孩子的好奇心、注意力、精气神全被宋老师抓住了,想让他们走神都难。反思我们的作文课堂,是不是也该时不时地起些波澜呢?
第二招:有铺垫。
接着宋老师出示句子:“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这句话中引起人注意的是哪个词语?
生:瞬息万变。
师:光读这个词能感受到瞬息万变吗?
生:不能。
师:那该怎么办?
生:……
师(出示段落:“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眼前的云雾,刚刚还是随风飘荡的一缕轻烟,转眼间就变成了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明明是一匹四蹄生风的白马,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它又变成了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这几句话都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这叫什么结构呢?
生:这几句话都是围绕第一句“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来写的。这叫总分结构。
师(改变一下中心句的位置:眼前的云雾,刚刚还是随风飘荡的一缕轻烟,转眼间就变成了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明明是一匹四蹄生风的白马,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它又变成了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庐山的云雾真是瞬息万变。):意思一样吗?这叫什么表达方式?
生:意思是一样的。这叫分总结构。
在我们的作文课上,很少看到老师会花功夫做“前戏”。宋老师却别出心裁地将三年级的课本知识用在了五年级的作文课堂上,在变换句型的练习中帮助学生巩固了中心句的概念,明确了总分、分总两种构段方式虽然结构不同,但表达的意思一致,并且体会到应该通过一段具体的内容来表现中心,使中心句具体可感,更具说服力。这个教学片段看似是闲来之笔,其实却饱含深意,为学生后来的下笔成文做好了铺垫。
第三招:有启迪。
宋老师和同学们不是无备而来的,课前,孩子们阅读了宋老师推荐的故事——《神笔马良》。
师:《神笔马良》这个故事中有哪些人物?
生(开始罗列人物):有马良,有神仙、穷人、财主、皇帝。
师:说话也要规范,我们在介绍故事里的人物时,可以说:这个故事里的人物有某某、某某、某某和某某等。大家注意“和”字的位置。
生:这个故事里的人物有马良、神仙、穷人、财主和皇帝。
师(笑了):那么,这个故事里谁是主要人物呢?
生:马良是主要的。
师:那么,其他人呢?
生:是次要人物。
师:说说故事里最吸引人的是什么?为什么?
生:是神笔,因为它很神奇!
师:对啦,这,就叫作“题眼”。
看似简单的三个小问题,却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宋老师要的其实不是问题的答案,而是答案背后所蕴含的道理:道理1:把话说规范,这叫作有条理;道理2:一个故事里应该有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之分;道理3:题目最抓人眼球的地方就是所谓的“题眼”。宋老师走的仍然是“活学活用”的路线,以故事《神笔马良》为例,引导学生学习写故事,做到了读写结合。
第四招:有挑战。
借助学生对神笔的无限向往,宋老师出招了。
师(出示:当穷人得知马良有一支神笔时,想要……马良就……):你能把省略号部分换成文字吗,越具体越好。
生:当穷人得知马良有一支神笔时,想要做饭的铁锅,马良就画出了锃亮的铁锅。
生:当穷人得知马良有一支神笔时,想要砍柴的斧头,马良就画出了锋利无比的斧头。
……
师:请将上述的回答归纳为一句话,形成分总或总分的结构。
作文课堂上一般很少见到练习,宋老师却能通过练习来点燃学生的挑战欲望。他组织的练习有深意、成系统,独具匠心。
比如:《庐山的云雾》中总分、分总句型的变换,就是将三年级的知识拿到了五年级的课堂上,这其实就是宋老师的用心之处。让学生在温故中知新,强化了段的概念,明确了不同的构段方式,并能够巧妙灵活地进行转换,为后面写文章段落做好了铺垫。刚开始,学生只是试着写一句,接着把几句放在一起,形成一段,又学着给这几句话加上中心句,形成总分、分总、总分总的段落结构形式。难度不断升级,但学生却没有畏难情绪,因为前面有了变句型的练习,所以,尽管难度不断提高,孩子们却能“跳一跳,摘到桃子”,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第五招:有要求。
师(出示了一张动物图片):看看,还有谁来找神笔马良?
生:还有很多动物。
师:说说看,有哪些动物?
生:图上有长颈鹿、猴子、蜗牛和狮子。(学生活学活用了宋老师所教的“和”的位置)
师:能说得有文采些吗?
生:图上有个子高高的长颈鹿,有威风凛凛的大狮子,有机灵活泼的小猴子,还有慢吞吞的蜗牛。
师:这些小动物会对马良说些什么呢?
生:长颈鹿来了,它要对马良说:“马良,我的脖子太长了,能给我画一条能围住我脖子的围巾吗?”
小猴来了,它要对马良说:“亲爱的马良,你能给我画一双结实的鞋子吗?”
……
师:能说得再有文采一些吗?
生:个子高高的长颈鹿走来了,它低下头对马良说:“亲爱的马良,我的脖子太长了,能给我画一条能围住我脖子的围巾吗?”
活泼机灵的小猴跑来了,它蹦蹦跳跳地对马良说:“亲爱的马良,我的鞋子总是容易坏,你能给我画一双结实的鞋子吗?”
……
师:你们说得很好。不过其实呀,这群动物只有一个愿望,(出示图:森林被砍)如果想得和你一样,请给自己鼓掌。
有零星的掌声响起,其他孩子叹服:啊,这样想更有意义了。
在宋老师的作文课上,“写”是成就在“说”的基础上的。指导学生说图的过程,其实就是引导学生规范语言、遣词造句、深化主题的过程。如果说宋老师前面的教学看重的是指导学生体会文章的章法,那么,具体地说,图则是告诉学生如何生动规范地表达。孩子的表达往往比较简单和直白,但孩子是有能力把直白的话写(说)得更加生动和具体的,关键在于老师如何引导。宋老师对学生的要求不仅仅限于“说得正确”,更要“说得有文采”,引导学生调动词语积累,展开细致想象,完善语言表达。将“说”和“写”有机结合,真正做到了“以说促写”。
第六招:有成就感。
学生说得差不多的时候,大屏幕上出示了宋老师的作文要求:编一个故事,让那些看不懂图的人读懂图。
此时,平时最讨厌写作文的学生都是文思如泉涌,20分钟后,很多学生都完成了习作。
师:作文写得好不好,宋老师说了不算数,谁说了算数呢?
于是,宋老师在大屏幕上展示了自批作文的标准:主要人物是马良加20分;有1个动作加10分(可以累计);有对话加40分;有提示语加20分;有时间地点加10分;有精美的词语加10分;有优美的句子加10分;书写工整加10分。
最后:算算自己能得多少分。
班级里竟然没有一个是低于100分的。同学们看着自己的“大作”,个个眉飞色舞、神采飞扬。
跟着宋老师上作文课的孩子都在练习中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其实,作文写得好不好,老师不是裁判。老师的评分标准里没有为习作的不足而设置的扣分,只有给习作中闪光之处的加分。两节作文课下来,孩子们都是信心满满。
两节连上的作文课结束了,孩子们的脸上却没有一点倦色,都是满脸的兴奋和意犹未尽。我不知道孩子们究竟领略到了宋老师“葵花宝典”的几分真谛,但绝对都是满载而归的。而这节课,仅仅是宋老师在向孩子们传授写作秘诀吗?能让作文课像磁石一样牢牢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宋老师不是也在向听课老师们传授打造魅力作文课堂的“葵花宝典”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