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史”能力培养教学探析
2018-11-29张建刚
张建刚
外国文学史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可以开阔学生的文学视野,了解外国文学常识和发展状况,提高学生的文学涵养和文学能力,其乐趣在于对文本内容的深入了解,培养精神深度,提高学生自我对文学的研究能力和鉴赏审美[1]。但是在教学中情况却不容乐观,其原因有多方面,课程中注重知识的讲述,而忽略了学生对能力的提高,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对于外国文学史的学习和鉴赏,所以教学模式的改变重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课程内容偏多。目前的外国文学史教材文本内容多,一本教材几乎涵盖了世界范围内的重要文学传统,文本结构上把东方和西方文学结合在一起,保持西方文学的完整性,有赋予学生反思的能力,可以在不同文学文明中保持平衡,但是因为课时有限,要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熟悉和了解完整个外国文学史,掌握整个知识体系,对于学生来说难度较大。
2.对外国史知识理解有难度。外国文学史是在外国文明传统的基石上发展起来的,不同于中国传统的文明传统,所讲解的内容与中国的传统有很大差异,对于学生来说这种思想精神内涵上的差异是导致学生学好外国文学史最根本的原因,因此也削弱了学生学习的热情[2]。
3.教与学无法统一。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仅仅只对内容进行讲解,讲述整个文学史框架或者具体的某一个作品的人物形象,性格等分析,而往往忽视了对这个作品形式的分析,或者只是简单代过,一方面是因为固有的教学模式难以改变,一方面也有教师对文学艺术鉴赏水平的不自信,但是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是这门课程的目的之一,也是教学中不应忽视的。
二.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方法
1.以学生为主体转变。打破原有的以老师讲解理论的传统模式向以学生为主体转变,在课堂中,让两者的角色互换,老师作为指导者,组织者,让课堂成为一个师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探讨的场所,学生对于自己的知识掌握程度和自己的见解进行分享,或者通过一些活动,比如诗歌朗诵,经典片段的排演,讨论会等,让学生对艺术作品有更为深刻感性的认识,丰富感受,开阔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化主题,从理论向实践过渡,不断结合课程特点,确保学习来提升能力的教学目标,在学习中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为基础,不仅要掌握还要理解运用,学会运用这种能力去分析鉴赏文学作品,外国文学史虽然作为一门课程,但是学生更要学会掌握这种能力,从而全方面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2.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文学的核心是作品,只有在认真阅读文学的基础上,才能理解文学的魅力,再进行研究和分析,让学生阅读作品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学生只有在阅读的基础上,才能真正体会到其中的含义,提高自己的人文精神,要提高学生的文学能力,就要激发学生认真阅读作品的兴趣,因此要完善传统的教学方式,首先老师要改变自己的观念,老师只有在真正认真阅读了作品,深入分析,有自己的感悟后才能在课堂上向学生生动的讲解,情感投入,老师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因材施教,对于一些文学著作,让学生阅读作品以及观看改编的电影,并将两者进行比较,但是电影无法取代文本,电影只是对文学作品的一种解读和表达,将文学问题表现为一个故事叙述,文学作品中有大量的心理描写,是可以让读者细细品味和解读的,所以老师可以让学生先阅读作品再观看电影,讲出电影中有哪些不合理,塑造的人物形象成功与否等,以此来激发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更全方面的学习外国文学史。
3.评估方式以主观表达为主。对课本的基础内容掌握是一方面,但是考试评估应该更注重学生的主观表达,不仅要考核对课本常识的了解程度,也要考察学生的自我表达和创造性思维发展,在平时的考试中可以以论述或简答为主,让学生利用自己领悟到的知识对其做出论证,这样可以在考察学生学习的同时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3]。
三.小结
外国文学史课程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创造精神,让学生在文学作品中感受魅力,让学生的文学审美鉴赏能力、创造能力和写作能力都得到提高,老师应充分利用各种教育手段,这样更有利于外国文学史教学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