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江金丝猴研究现状与保护研究
2018-11-29李东晖
李东晖
(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怒江管护局,云南 怒江 673100)
1 引言
怒江金丝猴于2011年在云南省怒江州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泸水辖区内被发现,是继川金丝猴、滇金丝猴、黔金丝猴和越南金丝猴之后,得到公认的世界第五种金丝猴。据专家估计,目前世界上仅存的怒江金丝猴不超过500只,已被列入极度濒危动物名单。由于怒江金丝猴的发现较其它金丝猴晚了近一个世纪,目前人们对它的了解几乎是空白。因此,如何有效地对怒江金丝猴进行保护与研究,是目前各界专家、学者和保护工作者急需攻克的难关。
2 怒江金丝猴研究现状
2.1 怒江金丝猴简介
怒江金丝猴(Rhinopithecusstrykeri),又名黑仰鼻猴或缅甸金丝猴,隶属灵长目(Primates),猴科(Cercopithecidae),仰鼻猴属(Rhinopithecus),是近几年新发现的非人灵长类动物。2010年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FFI)在缅甸克钦邦东北部调查长臂猿分布与保护现状时意外发现该物种,Geissmann T等人将其命名为“Rhinopithecusstrykeri”,英文名为“Burmesesnub-nosed monkey”,译为“缅甸金丝猴”,是继川金丝猴、滇金丝猴、黔金丝猴和越南金丝猴之后,发现的第五种金丝猴。2011年,在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怒江辖区泸水市片马镇首次拍摄到了该物种照片,并由国际灵长类专家组组长、大自然保护协会中国项目首席科学家龙勇诚将其名暂定为“怒江金丝猴”[1]。因其全身几乎为黑色,2014年,Ma 等人定名为“Black snub-nosed monkey”,即“黑金丝猴”或“黑仰鼻猴”。怒江金丝猴作为“极度濒危”物种已被收录于IUCN红色名录中。
2.2 怒江金丝猴形态特征
怒江金丝猴个体体重约20~30 kg,体长55.5 cm,尾长78 cm,头尾总长约1.2 m,尾长约为体长的1.4倍。全身覆盖着茂密的黑毛,头顶有一撮细长而向前卷曲的黑色顶毛,耳部和颊部有小面积的白毛,面部皮肤呈淡粉色,下颏上有独特的白色胡须,会阴部为白色且容易分辨。
2.3 怒江金丝猴地理分布与种群数量
目前的研究调查表明,怒江金丝猴仅分布于缅甸与中国之间的恩梅开江东部与萨尔温江西部之间,根据最新任国鹏等人采用分级方法对其过去15年的栖息地进行分析,预测怒江金丝猴的地理分布范围在E98°20′~98°50′,N25°40′~26°50′之间,总面积约为3575 km2。访问调查结果显示,怒江金丝猴在中国仅分布于云南省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怒江辖区内的片马、鲁掌、秤杆、大兴地等区域,缅甸一侧已知的分布区位于克钦邦东北部,恩梅开江以东靠近中缅边境片马镇的一片狭小地区;怒江金丝猴种群数量至多为14群,数量估计在750~950只之间,其中中国境内有10群,数量约49~620只;缅甸境内有4群,数量约260~330只。在中国,野外已发现2群,数量不到200只,1群位于片马镇,另一群位于鲁掌镇。
2.4 怒江金丝猴社会组织
陈奕欣等人采用直接追踪和红外相机监测等方法对怒江金丝猴社会组织进行调查,其结果显示,怒江金丝猴群体存在游离雄性和分群聚合行为,并记录了5个完整的一雄多雌单元OMU和1个完整的全雄单元AMU,这表明了怒江金丝猴存在重层社会组织。李光松等采用同样方法,记录了22个一雄多雌单元和1个全雄群,同样表明了怒江金丝猴为重层社会组织。陈奕欣等人发现怒江金丝猴群中雌婴比(4.43∶1)和成幼比(4.13∶1)均较其他稳定的金丝猴种群偏高,而李光松等人同样发现雄雌比为1∶ 2.1,雌婴比为4.7∶1 ,成幼比为2.5∶1。这些结果表明了怒江金丝猴正处于衰退中[2]。
2.5 怒江金丝猴食性及其时间分配
陈奕欣等在野外研究发现怒江金丝猴至少取食39种不同的食物,包括10个科14个属的19种乔木或灌木,取食部位包括种子植物的叶、花、果实、芽、茎、皮、花蕾,同时也取食地衣和竹笋。王新文等对笼养怒江金丝猴进行了投食观察探讨,发现怒江金丝猴食物包括19科23种食物,主要取食植物叶子,并对笼养怒江金丝猴活动时间分配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发现:怒江金丝猴休息时间占61%,取食和移动各占15%,理毛和玩耍各占7%和2%[3]。
3 怒江金丝猴保护措施与建议
3.1 加强对外合作
怒江金丝猴主要分布于中缅边界,目前,威胁怒江金丝猴生存的主要因素是栖息地的丧失以及非法猎杀等,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一濒危物种,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加强中缅两国间的合作,建立联合管控执法机制,增加怒江金丝猴活动区域巡护与监管,杜绝偷猎、盗木、森林火灾等直接威胁怒江金丝猴生存行为的发生,可有效推进怒江金丝猴保护工作的开展。第二,通过政府和非政府等多种渠道,共同努力,积极与缅甸方面联系沟通,针对怒江金丝猴现状,尽快建立不同形式、类型的保护地。第三,连接怒江金丝猴破碎的栖息地,建立接缅甸和中国之间的生物廊道,促进怒江金丝猴种群间的基因交流。为了保护怒江金丝猴以及其他特有珍稀物种,中缅合作势在必行。
3.2 加强科学研究
加大与各类科研机构的合作,通过开展怒江金丝猴各类研究课题,制定出更为科学、有效的保护措施。第一,对保护区内怒江金丝猴种群数量、分布范围进行本底资源调查;第二,定期开展怒江金丝猴监测,及时掌握怒江金丝猴及其栖息地动态变化情况;第三,对猴群进行习惯化,开展各类专项研究,通过开展社会组织、食性、活动时间分配、生境利用等基础行为生态学研究,探讨其在演变过程中其适应环境的机制及其掌握种群动态变化,了解该物种的食物特征及变化规律,评估栖息地质量及预测需求等信息,为今后针对怒江金丝猴开展植被恢复、生境保护、就地或迁地保护等提供理论依据。
3.3 加强宣传教育
挖掘怒江金丝猴个体习性及保护工作中的亮点,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提升物种含金量,努力将该物种提升到与其它几种金丝猴相当地位。第一,充分利用网络、广播、微信、微博等媒体宣传怒江金丝猴保护的意义及野生动物保护相关法律法规,提高怒江金丝猴知名度,杜绝非法猎杀怒江金丝猴的发生和增强守法意识;第二,在保护区周边的村庄、学校或村委会建立宣教活动中心,以开展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强化公众的保护意识;第三,可通过招募志愿者等方式吸引更多的组织和个人参与怒江金丝猴保护工作。
4 展望
怒江金丝猴具有重要的科研和保护价值,保护好怒江金丝猴栖息地, 可促进其种群数量持续增长。通过与不同的科研机构建立合作机制,开展怒江金丝猴保护相关课题,可为怒江金丝猴的保护提供指导。加强宣传教育,可提高大众的保护意识,形成良好的保护氛围。有效的对怒江金丝猴开展保护与研究,对于维持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稳定具有重大意义。此外,随着基因组学的发展,对金丝猴属高海拔环境适应机制进行研究,依据怒江金丝猴也是高海拔环境遗传机制适应性进化的良好的动物模型,进一步可探究非人灵长类高海拔适应机制[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