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散议
2018-11-29陈富强
◎ 陈富强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对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门的左右,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写在桃木板上。据《宋史·蜀世家》记载,后蜀之主孟昶(chǎng)在公元964年除夕的时候,在卧室的门两边题写“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春联,这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也是最早的一副对联。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一直到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据《簪云楼杂话》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今江苏南京)后,除夕前,命令所有人家的大门上都必须贴春联一副,并亲自微服出巡,挨门观赏取乐。从那以后,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
清朝以后,对联曾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还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对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不仅实用性很强,而且艺术要求也很高。其文学艺术风格总的来说可概括为“短小精悍”。对联的篇幅往往不长,单边字数多为几个字到十几个字,上百字、上千字的长联并不多见。一方面,对联在格律上要求非常严谨,不是随便两组字数相等的话就能凑成的。如果没有严谨的格律,那么,作为一种独特文学形式的对联,其独特性、艺术性将荡然无存,其艺术生命力也难以持久。因为对联最本质的艺术特征是其对称性,而只有严谨的格律,才能保证它的对称性。另一方面,作为一种形式小巧的文学体裁,其内容应当是精悍的,应当包含尽可能丰富的思想含义。在这个意义上,一副对联如果仅有形式而缺乏内涵,那么,就难免沦为一种“文字游戏”“雕虫小技”。反过来,好的对联则有“诗中之诗”的美誉。总之,形式与内容的精炼性是对联又一个重要的艺术特征。
此外,对联还是一种具有较强的启蒙性的文学形式。学习写对联,对于我们学习汉语言文学,特别是有关字音、韵律、词性、语法、修辞等方面的基础知识,都有很大的帮助。欣赏与写作对联,是学习汉语的好形式。
总的来说,民族性、传统性、实用性、对称性、精炼性、启蒙性等是对联的文化艺术大体上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