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学科自身优势 凸显教书育人功能
——小学思品课程教学的简要实践和思考
2018-11-29周晓丽
周晓丽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在全面强调“立德树人”的教育新形势下,“教书育人”的内涵进一步丰富,其价值作用同时有了更大幅度地提升。“教儿婴孩,教妇初来。”笔者结合小学思品教学的实践与思考,试对此做简要阐述。
一、善于在“彼此结合”中更好地开展教书育人活动
积极有效地开展教学目标指向下的教学活动,是课程实践的应有之义与和谐象征。把“教学目标”与“教学活动”结合起来,是“有效教学”的关键,是“教书育人”有效性的基本保证。以“小马虎旅行记”为例,其中“放飞纸飞机,远离小马虎”的镜头,意在通过“放飞”这一充满童趣的情境,引导小学生告别“马虎”,养成认真做事的好习惯。在实际教学中,要避免小学生在课堂上只忙于把“纸飞机”叠起来而“飞上飞下、不亦乐乎”的情况出现,这就必然会弱化它所承载的道德信息,远离教书育人的活动宗旨。有鉴于此,可组织小学生就“纸飞机”的质量,如形状、美感等,以及“放飞”质量,如高度、持久性等,进行比赛,并引导学生在认真体悟的基础上开展讨论交流。
二、善于在“教学互动”中更好地开展教书育人活动
教学活动就是教与学之间的互动过程。其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双方都要明确自己的“角色”,相互配合,才能真正实现“良好和谐、互促共长”的教书育人效果。以“我们共同的家”为例。有教师在课前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搜集资料、制作动画、准备课件,然后开展了“听唱猜民族”“看服饰猜民族”等活动。结果小学生都被“视听盛宴”所吸引,始终被教学课件牵着鼻子走,只不过是参与了知识问答而已,至于课堂知识,完全没记住。教师完全可以把图片搜集、资料梳理这些工作交给学生去做,再让他们进行课堂展示、表演交流,这种活动的效果会更好。
三、善于在“自主体验”中更好地开展教书育人活动
以“在公共汽车上”为例。A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了这样的模拟活动:让两位学生到台前参与“文明乘车”体验,其他学生为“观众”。B教师则把全体学生分成了几个学习小组,学生通过扮演“司机”和“乘客”,开展“文明乘车”模拟体验,教师本身也以“乘客”身份参与到各个小组的活动中,感受不同小组的公交车风采。从上述对比中不难感知,A课堂实行的是以点带面的“零活动”,两名参与者有了“拙于表演”的粗浅感悟,其他则是“姑且看之,姑且说之”。而B课堂则不然,全体师生都在实际参悟、人人体验,大家还都在竞相交流着各自的个人体验——“司机”应如何做,“乘客”应怎样做,怎样才能做到“文明乘车”。学生有了自主体验,才能乐说善说,才能言之有物。
四、善于在“预设生成”中更好地开展教书育人活动
“课前预设”是必需的,也是有效教学的基本保障。但是,教师也要善于抓住并充分利用“动态性生成资源”,这也是教师必备的素质。某教师在“小学生生活开始啦”一课的课堂教学中,一个小学生突然喊道:“报告老师,我旁边的同学解小便了!”孩子们哄堂大笑,很多学生都离开座位近前观看。这一“小插曲”打乱了课堂秩序,也打乱了教师的教学“预设”。令人欣喜的是,该教师立即意识到这是一个可以利用的资源,他在让其他老师帮助处理此事之后,很快地提出了“我们应该怎样帮助有困难的小伙伴呢?”这一问题,以此来引导大家主动建构“班级是我家,关心你我他”的道德机制。其“教师育人”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五、善于在“内外链接”中更好地开展教书育人活动
课堂固然是教书育人的主阵地,然而,就思想品德课而言,如果教师只是重视课堂教学而忽视课外实践活动的话,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就是在学习“书本道德”和“黑板道德”,这样的教学方式,效果是可想而知的,久而久之,可谓是“有等于无”甚至“无胜于有”。如,“父母的疼爱”一课,笔者课前布置小学生——集中一段时间去了解并体验父母每天做了哪些事,让家长与孩子一起回忆发生在彼此之间的动人故事。课堂教学中,让小学生以“个人汇报、小组讨论、集体交流”等方式,同学之间开展活动资源的相互共享。课后让孩子用实际行动来表达自己对父母的关爱,如,捶捶背、唱歌跳舞、讲故事、做家务等。由此,把教书育人活动延伸到实际生活中去,初步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
总之,“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小学思品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把“教与学、做与思”相互渗透并有机融合起来,才能充分发挥思品学科的优势,全面凸显教书育人的塑造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