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书育人视角下的初中生物教学策略分析
2018-11-29张本忠
张本忠
对大部分学生而言,初中生物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它既不像数学、物理那样重在考验逻辑性和推理过程,又不像语文、英语那样实用且工具性强。初中生物课程整体的难度适中,且包含了一部分的自然与科学知识,尽管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过一些,但初中生物课程的深度和广度却都有明显的扩充。相比于专业知识的传授,初中生物更加需要聚焦于“育人”层面,教师一方面要立足于学生个体发展的视角,促使学生能够健康、全面地成长;另一方面要立足于社会发展的视角,培养更多能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性人才。
一、利用生物教学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初中生物与自然科学紧密相关,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从生命的起源和演变入手进行讲解,带领学生从头探索生命的奥秘,逐渐引入进化学、拟态学、遗传学等相关的生物知识,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领略到大自然中生物的多样性,并且认识到物种起源的偶然性以及它们在漫长的进化历程中为适应环境而做出的改变。通过对这些知识的讲解,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起基本的科学观念,破除与封建迷信思想,用科学的眼光来看待物种、认知自然、敬畏生命。
二、利用生物教学激发学生强烈的竞争意识
考虑到现在的初中生多是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上的偏差以及外界环境等的影响,使广大中学生在思想上多以自我为中心,在学习上普遍怕吃苦且不思进取,生活上比较懒散。有鉴于此,教师可以借助初中生物中自然界“物竞天择”的思想观念来教育学生,使其认识到人类作为自然界中的一员,也同样处于残酷的竞争之中,只有具备不畏艰难、勇于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在巨大的紧迫感下,学生就能积极地改变自己思想上、学习上和行为上的问题,从而发奋图强,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
三、利用生物教学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初中生物课程与自然和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生物圈、生物链、生态系统等方面的知识都蕴含着人与自然相处的智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掌握自然界所有生物之间的依存关系,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入手,再到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关联,最后过渡到人类的生存问题上,教会学生要尊重自然规律。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将生物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到一起,把社会上的环境破坏以及过度开采等现象作为反面教材,让学生意识到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不能轻易被打破,人类应通过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来与自然和谐相处,如此一来便可以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利用生物教学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
个体的力量是有限的,而团结协作则是人类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对学生而言,只有在思想上认识到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独立与合作的区别,才能够在社会大环境中顺利地生活。初中生物中的“生物共栖共生”就完美地契合了这一理念,对当前普遍以自我为中心的中学生有很强的教育意义,教师应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合作意识与协作精神,帮助学生认识到集体的重要性以及团结协作的实际价值,从而使他们可以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通过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互帮互助来取得成功。
五、利用生物教学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无论是学生的学习成长还是社会的进步,都离不开“创新”的推动,初中生物课程中的很多知识也都在间接地传递着创新的价值和意义,比如动植物的生命活动调节、人类的胚胎与基因工程等,这些现代化的技术是对传统生物知识的深度剖析和延续,既能够调控生物的生长发育进程,又可以培育出全新的品种,并且作用于其他领域以取得有价值的成果。教师可以借助克隆技术等,激发学生对探究生命科学的强烈的热情,结合所学的生物知识,让学生大胆想象,从而打破固有思维的束缚,逐渐形成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六、利用生物教学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
学生的成长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适应周围环境的过程,从集体到校园再到社会,只有具备良好的适应能力才能够顺利地走下去。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学生必须对自己的适应能力有一个清醒的判断,并不断地提升自己的适应能力,而初中生物中“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理论则恰好说明了这一问题。因此,教师就可以从生物知识中挖掘出对学生有教育意义的因素,促使学生逐步提高自身的适应能力,以强大的内心面对学习和成长中的任何艰难险阻,显示出中学生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
初中生物是践行教书育人的重要学科,其所涉及的知识内容具有不可忽视的育人价值,教师应合理利用生物教学来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激发学生强烈的竞争意识、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从而使兼顾学生学业与道德构建,实现全面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