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促进中小学生自我认同感形成初探

2018-11-29王岩英

教书育人 2018年23期
关键词:认同感偏差评价

王岩英

自我认同感是心理学家艾里克森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一种熟悉自身的感觉,一种知道个人未来目标的感觉,一种从他信赖的人们中获得所期待、认可的内在自信”。自我认同感是健康人格的基础;自我认同程度的高低,影响着学生今后的成长和发展。艾里克森认为人类从12岁到20岁是自我认同感发展的关键期。因此,在中小学阶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认同感具有重要意义。那么,该如何促进中小学生自我认同感的发展与形成呢?经过多年的学习与实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首先,我们要认识中小学生自我认同感偏差的几种表现,其次分析导致学生自我认同感偏差的几种原因,最后找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学生自我认同感偏差的表现

1.孤独迷茫

在一个班集体当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几个好像被人遗忘的学生,当别人投入各种活动中时,他却孤独地待在一旁,内心迷茫。别人不知道他的作用,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什么。

2.无所适从

这样的孩子,眼里只有别人,他服从权威,愿意听从教师、家长或伙伴们的意见,这些孩子的眼神都很茫然,目光经常跟随着别人,以寻求别人的意见。

3.自我评价低

这些孩子客观上表现得比较优秀且有一定能力,但当别人称赞他们时,他们心里会觉得:我并没有你们说的那么优秀。做事并没有那么有信心,通常表现得比较忧郁。

4.焦虑感高

这样的孩子,会经常感到焦虑,甚至会因为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而觉得困惑,似乎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事,但又不知道自己都忙了些什么,缺少成就感。这个时期最常见的就是考试焦虑。这些孩子就是受到了教师的表扬也会感到担心:我要是下次做错了怎么办?下次如果没考好怎么办?

二、导致学生自我认同感偏差的原因

导致学生自我认同感偏差的原因比较复杂,有孩子自身的因素,也有家庭教育的原因,还有孩子在学校生活的因素。

1.孩子的个性气质

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发现自我认同感偏差的孩子,性格都比较内向,内心安全感不足,做事比较被动;也有些孩子有完美主义倾向,且易感、脆弱。因为内心的不安全感,孩子不敢主动去做事,别人不给他布置任务,他就待在一边,长此以往,就越来越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了;而完美主义者则认为世界都是有缺陷的,特别是对自身的要求更是十分严格,当自身能力不足、当别人对自己提出质疑时,这类孩子对自己的评价就会很低,不自信,还有可能是用傲气来掩饰自卑。比如,这类孩子喜欢要求别人全心全意地陪伴他们,他们邀请你和他一起玩,你和他玩就要不能有一丝的勉强,不能说有点扫兴的话,否则他们就会放弃和你一起玩的计划。

2.家庭教育

自我认同感是从婴幼期开始发展、在与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童年时期的自我认同感更多地依赖外界评价。当教养者,特别是父母对孩子疏离、陪伴不足、肯定不足时,孩子内心中对自我形象的认知就容易出现偏差,自我认同感就会比较差。有两类家庭不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自我认同感。一类是教养者几乎没有起到教育的作用。这类家庭,对青少年的指导极少,父母要么没有与孩子在一起,把孩子随便交给保姆或者祖辈来抚养,要么是只关注到孩子物质上的需求,而没有心灵上的沟通。另一类是教养者不时地对孩子进行错误的批评。这类教养者,不能理解儿童生理、心理上的特点,十分强势,完全按自己的意志来教育孩子,没有关注到儿童的需要,不能理解孩子的能力有限,对他们的行为控制过严,不给他们表达意见的机会,父母两人或者一方时时拿着放大镜来寻找孩子的缺点,对孩子进行批判。长此以往,孩子自我认同早闭,就会常常觉得心惊胆战,如果孩子具有外倾型情绪或行为问题,那么亲子之间将出现严重的亲子对抗,如果孩子具有内倾型行为或情绪问题,那么孩子的天性就会被压抑而失去自我。研究表明,对孩子使用武断及贬低等限制性行为的父母在青少年自我认同感的发展上起着消极的作用。

3.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不能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自我认同感有两种情况:一是无法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我们知道,有教无类,因材施教、面向所有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学校教育的根本原则。但在实际实施的过程中,因教师个人能力有限,主要是个人经验有限,教师经常是没办法照顾到全体学生,那些有“孤独”感的孩子,经常由于不主动而失去了表现的机会,没办法得到教师与同学的肯定,自我认同感也就没办法较好地形成。二是教师错误的批评。有的教师不能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孩子,对于一些后进生,随意地进行指责,甚至是错误的定性。常常听到这样的话:“朽木不可雕也”“你是个坏学生!大家都不要和你玩”“长大后只能去扫大街”……这样的话语,会在无形中给学生带去错误的自我认知,学生的自我认同感偏差也是自然的。

三、促进学生自我认同感形成的措施

1.经常为孩子创造成功的机会

自我认同感分为自我觉知与自我体验,成功的体验能够帮助人们形成良好的自我觉知与自我体验。渴望成功是人的天性,特别是年龄越小的孩子和缺乏自信的人,更需要自我认同感。作为教师或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积极引导孩子扬长避短;有时还要故意示弱,经常为孩子创造机会,让孩子去体验成功,久而久之,孩子就有了自信心,对自我就会有更多的接纳与认同。

2.为孩子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家庭环境

有些父母会将自己的梦想强加给孩子,要求孩子必须按照自己的规划来做,这会严重干扰孩子理想自我的顺利形成。家长要明白,孩子是独立的个体,要尊重孩子的天性,允许孩子发展自己的兴趣与爱好,多与孩子沟通,为孩子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家庭环境。研究表明,在教育子女时,父母采用解释、接受、同情等方式,更有利于促进青少年自我认同感的形成和发展。

3.引导孩子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

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里,未成年的孩子,多是从成年人的评价或伙伴们的认同中获得自我认同感,因此引导孩子客观地看待自己,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是很有必要的。特别是有完美主义倾向的孩子,常常自我贬低,容易失去自我,因此,更要引导这类孩子正确认识自己,准确评价自己。

4.放手让孩子大胆尝试

初生牛犊不怕虎,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勇气,孩子才能勇敢地去探索这个复杂的、未知的世界。因此,要放手让孩子去尝试,并适时地对他们进行指导。若是对孩子限制太多,孩子没有尝试的体验,那么,在陌生的环境中他们就容易退缩,也就不能有良好的自我认同的体验。

自我认同感是健康人格的基础,它能帮助人们理智地看待自己以及外界,体验到自我价值与社会的认可,树立自己的人生目标,是情商高的一种表现。中小学阶段是学生自我认同感发展的关键期,这个阶段的学生更容易产生自我认同感危机,学生易受外界干扰,对未来十分迷茫,情绪不稳定,表现出不自信与低自尊,若是这个危机没有解除,即使是高智商的学生也难以成功。因此,从事教育工作的我们,就要认清少年儿童自我认同感偏差的几种表现,分析原因,对症引导、矫正,以帮助少年儿童形成健康的自我认同感,奠定其健康生活的基础。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

猜你喜欢

认同感偏差评价
50种认知性偏差
高校艺术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研究
如何走出文章立意偏差的误区
加固轰炸机
真相
浅析国有企业员工企业文化认同问题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