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互联网+”高中历史教学资源整合的研究

2018-11-29

中学政史地 2018年33期
关键词:高中历史互联网+资源

“互联网+”是一个很形象的概括性词语,是指将互联网与社会各领域进行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互联网在这些领域中的优势作用。事实上,在这一概念被官方正式认可之前,互联网早已进入了教育行业。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使用来自网络的图片、资料,或直接采用电子白板中的课件上课等,已是司空见惯。但这种结合并不深入,还只是一种初步的结合运用。如今,在这一基础上,高中历史教学在资源上与互联网的结合将得到更深层次的融合,创造出新的发展生态。

一、海选网络信息,建立资源系统

互联网上关于高中历史的信息量非常大,大到几乎穷尽一名教师的一生都可能看不完,而在这些信息中,决定哪些可以作为高中历史教学资源的,依据有三:一是课标,二是教材,三是学生。它们从三个方面圈定了互联网信息入选的资格,这就将海量资料一下给剔除了绝大部分。事实上,“历史的”“高中的”这两个关键词就已经将范围缩小了,三个依据是明确的细化,告诉教师在不计其数的网络资源面前,如何做到不眼花缭乱。

当然,其他已经拥有的教学辅助资源,也应当作为一个次要的依据。总之,网络资源的介入,不是为了人无我有的比拼,而是为了能让教学效果最大化。

二、依托目标学生,合理取舍资源

落实到一节课上,资源的使用范围一下就缩小了很多,至少内容相关联才可能入选,但这只是最基本的一个条件。一般说来,除了将教材和学生手上可资利用的辅助资料,纳入教学设计外,我还会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情进行考虑,看他们还需要怎样难度的资源作铺垫。根据我对学生的了解,他们会对我的引导做出何种反应,于是,哪些资源能被较好整合到课内,也就容易抉择了。

例如,教学《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时,因为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侵略与反抗”,对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的行径有所了解,但据我所知,他们对初中历史印象并不深。所以,为了勾起他们的回忆,为突出重点(比较分析三个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危害),突破难点(总结中华民族始终存在危机的原因是列强的侵略),我在介绍“国门洞开的经过”时,充分利用教材中列强发动侵华战争简表。在归纳《南京条约》的内容时,我进行了列表整理,将割地、赔款、通商和关税四个方面的主要内容以表格的形式展现在白板上。这样的展示能让学生的记忆更清晰。在掌握了重点的基础上,我导入了“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这一难点内容,结合课本示意图,我设计了一个区分各国租借地和势力范围的表格让学生填写。

三、根据课堂动态,灵活应用资源

课前的资源备用整合是非常重要的,课堂的动态活用也是必要的。在教学中,教师常会遇到学生不按自己预先设计好的套路思考的例子,这或许并不算得上“意外”,教师事前也能够想到,但学生那么多,可能导致课堂进展的方向也有很多。如何将“万向”导向教学目标,我发现硬性的语言引导,如“言归正传”“扯远了吧”等,虽然简练但终归显得比较强势,效果不好。但用资源引导效果就比较明显。

例如,教学《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时,为了让学生的思考有所依托,我事先从网上搜集了不少材料,进行修改和简化,这些材料有的是必用,有的是备用。但在教学中,我原计划用必用材料引导学生从西方国家以血与火的方式殖民的因,探索出利弊同在的果,三则材料只用了两则,学生便得出了结论,于是去掉了一则。而对期望学生能够发散思维的问题:能不能有更好的方式推进文明的发展?他们给出的答案并不理想,我便出示了备用材料,一则习近平关于人类文明互动的言论。

互联网虽然早就进入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但“互联网+”的提出,还是能给我们带来方向性的指引。曾经我们一直在信息技术该不该过度介入教学的问题上纠结,现如今明白了,将互联网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是一条坚定不移的道路,这让缩手缩脚、谨小慎微的历史教师,看到了今后整个社会的发展趋向,并可以从这一万众所趋的大势中,悟到自己教学的行进目标,那是包括资源整合在内的整个教学目标。

猜你喜欢

高中历史互联网+资源
谈高中历史教学情境的创设
图像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我给资源分分类
基于思维导图的高中历史教学探析
遵循记忆规律 提升高中历史学习效率
资源回收
做好绿色资源保护和开发
激活村庄内部治理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