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技艺互联 以术育美 — — 浅谈信息技术与美术学习的深度融合

2018-11-29赵忠芳湖北省宜昌市伍家岗区实验小学

少儿美术 2018年12期
关键词:美术课堂教师

■文/赵忠芳 湖北省宜昌市伍家岗区实验小学

人工智能时代即将到来,教育信息化正在深度变革教育生态和课堂面貌,美术作为一门视觉艺术,和现代化信息技术有众多的相通相融之处,因此在美术课前、课中、课后学习中,美术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强大的资源库和交互功能,通过丰富的技术手段和信息载体,实现美术的视觉表达和情感传达,以术育美,从而促进课堂教学实施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一、遴选资源,课前翻转

《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有条件的学校应积极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充分利用网络,获得最新的美术教育资源,开发新的教学内容,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互联网为学生美术学习提供了广袤的资源,丰富的美术作品、图文资料、学习视频等,汇成了庞大的资源数据库,且不受时间、空间的束缚,学生在校外随时随地就能获取美术知识和信息,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美术学习眼界,弥补了课堂学习的空白,让网络环境下的个性化学习成为可能。运用网络大数据搜索遴选合适的美术资源,开展课前翻转学习及课中讨论交流,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课前导学,变散点为系统。

面对信息碎片化、时间碎片化、学习方式碎片化的现状,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学习需要,对信息和知识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组合和扬弃,使之成为符合学生学习需求的美术知识和文化体系,并对自身的知识结构进行完善和重构。如在湘版美术五年级上册《青花瓷》中,由于青花瓷的美术文化体系庞杂,课程容量较大,完全靠老师的课堂讲授一则单一乏味,二则时间上不允许。在充分考虑到高年段学生自主能力较强,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更佳的前提下,在本课教学中参考了“翻转课堂”学习模式,将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利用互联网资源库开展课前翻转学习,分为课前活动及开课展示两个部分。在课前活动中,教师在课前将学生分成四个大组,从文化价值、外形组成、纹样样式、纹样特点等四个方面广泛搜集图文资料,再由组长组织组员讨论,提炼要点以PPT的形式形成报告。开课展示中,由四个组长进行汇报交流。这样,将一个个零散的碎片化美术信息,通过课前搜集、小组讨论、汇报交流,一个个知识的散点串联成线汇聚成面,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学习模式,更好地达成了传承文化扩宽知识的目的。

2.课前分享,变他知为我知。

技术革新带来的变化让教育变得更加平等、更加快捷、更加高效、更加个性化,科技进步带来的变化正在影响并重塑人们的学习方式。教师不再是知识唯一的载体,网络环境下,每一个学习个体都能成为知识的传播者和载体。通过建立班级美术资源库,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接入互联网开展自主学习,让网络环境下的泛在学习成为可能。又如在《家乡古建筑》一课学习前,利用十一假期提前给外出旅游的学生布置体验作业,在外用手机等拍摄古建筑照片上传至教育云班级空间,建立移动美术资源库,班级学生可以随时翻阅查看。上课时利用云空间开展课前分享交流,学生将观察到的古建筑用图文解说及亲身感受展现出来,变他知为我知,欣赏效果更加直观和真切。

二、化难为简,课中巧学

教学重难点突破是美术课的重点环节,以往要花费老师大量心血,制作精美的教具和步骤图等来一一突破,而且往往因为示范作品的大小和教室的空间距离,导致了观察角度不好、学习效果欠佳等现象。而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如微视频、授课助手、PAD同屏、视频展台等技术或平台,以往的难题迎刃而解,可以聚焦并放大美术创作中的微细节,可以暂停画面、放大局部进行微细分析,也可以动态展示师生练习过程,能让学生看得真切、想得明白、学得带劲。

1.技术助攻,变难学为巧学。

人工智能时代,学习或教育本身不是目的,我们真正的目的,是让每个人在技术的帮助下,获得最大的自由,体现最大的价值,并从中得到幸福。美术课堂上通过信息技术的助攻,如短小精悍的微课、清晰直观的同屏技术等,释放教师教学活力和学生学习动力,巧妙突破重难点,并能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在湘版美术二年级下册《左邻右舍》中,在窗口剪挖上,教师巧妙地用PAD同屏展示的方法,将老师的示范同步投放到大屏幕上,更加直观有效。在窗框设计上,教师首先用一段快放的微视频,快速展示了不同窗框的设计制作方法,然后在学生尝试制作的时候,用PAD同屏建立流动展台,将一些好的创意同步展示到大屏幕,启发学生创作灵感,拓宽创作思路,将一个个制作难点层层突破,变难学为巧学。

2.动态展示,变单一为多元。

学生作品展示往往是一节课的点睛之笔,是一节课学习效果的整体回顾,对学生的兴趣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往往因为距离太远,影响学生的课堂展评及鉴赏效果。教师在《花格子小牛》一课中,教师用教具搭设了春夏秋冬四季牧场,学生一起用花格子小牛来充实美化,但由于单个作品过小,不便于欣赏和评价。教师巧妙运用授课助手中的拍照上传功能,将四个牧场拍摄上传至授课助手,在手机上可以拖动、放大、标注学生作品,巧妙破解了课堂展示中的难题,让互联网支持下的课堂展示更加便捷。学生们既能从左到右整体观察,又可以随着老师的操作放大局部聚焦单个作品个体观察,既多角度展示了学生作品,又让学生的评价更加多维多元,提高了学生的美术鉴赏和对美的感知能力。

三、触类旁通,课后拓展

美术学习兴趣需要持久培养,仅靠教师40分钟的课堂学习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我们从生活中不断渗透并加以影响。进入高年级后素描画、水彩画、中国画等知识技能学习难度明显提高,学生往往因为眼高手低出现焦躁情绪,甚至对美术学习丧失信心。在这个网络直播盛行的时代,依托互联网强大的交互展示空间,美术教师变身“播客”,通过花椒、映客、腾讯直播等平台,将美术拓展学习课程资源如微视频传至各平台,以此搭建“美术空中学堂”,实现观课时空无障碍,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

1.课后研学,突破技能瓶颈。

“美术教育在促进学生的情感和智力发育、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的同时,还是一门技术性的教育。”在线直播、视频平台等网络平台为学生的网络学习提供了广袤的空间,促进了教师教学方法的变革,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例如,根据湘版五年级下册《光影变幻》的学习内容,学生要用线条进行明暗造型,学生对这种造型方法很感兴趣,但由于平时接触少,缺乏技能技巧的训练,创作起来有一定难度。教师将绘画方法微视频传至腾讯直播,学生在家中可以用手机或PAD进行课后研学,学习用线条表现明暗的方法,极大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并为六年级的素描学习奠定了基础。

2.微格学习,延伸学习半径。

网络学习不仅可以运用到美术课程拓展学习上,同样也可以引入社团课程中,社团学员可以通过微格学习,由此及彼,触类旁通,不断拓展和延伸美术学习半径。在《雕塑社团》课程学习中,根据教学内容,教师将学生制作恐龙的视频传到映客,并通知直播时间,社团成员在家中或校外网络环境下,可以通过电脑、手机等移动终端随时随地实现“观课”。如果想学习,可以翻来覆去,反复观看,揣摩透彻;如要想创作,可以聚焦局部,微格解析,触类旁通。

未来已来,处在信息高度碎片化的互联网时代,作为美术教师需不断变革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依托互联网思维和教育信息化手段,促进信息技术与美术学习的深度融合,以信息技术之“术”育美术学习之“美”,突破传统美术课堂的罅隙空间,拓展学生的美术学习半径和生长空间,将学习的触角延伸到课堂内外,向着更为广阔的虚拟空间、数字空间不断伸延,更好地满足学生美术个性化学习需求。

猜你喜欢

美术课堂教师
甜蜜的烘焙课堂
最美教师
美在课堂花开
大山里的教师
美术篇
嘻游课堂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圆我教师梦
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