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百分之九十九和百分之一所引起的反思

2018-11-29彭继友

关键词:赵老师教育工作者家长

彭继友

(湖南省永顺县灵溪镇第二完全小学)

一次,观看一个教育讲座短片,一位姓赵的著名教育家的讲座吸引了我。当时,赵老师叫了四个学生上台,要求他们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百道数学速算题目。无疑,这几个孩子都是很优秀的,很快完成了任务。可是,有一个孩子却算错了一道题。这个时候,赵老师让在座的家长和老师对这几个孩子的表现做个点评。大人们都对那个孩子算错的那道题深表遗憾,而对其他三个孩子百分之百的正确率表示赞扬。老师们发言完毕,赵老师笑了,她说:“老师们,孩子们,今天我请上来的这四个孩子,有三个孩子完全正确,提出表扬,而这个没有全部做对的孩子,我更要表扬。”老师们都愣住了。赵老师接着说:“其实在请上这个孩子之前,我已经跟他的老师调查过了,这个孩子平时作业可没这么细心哟!平时他的速算测试分数是八十多分,今天他却做对了九十九道。这难道不是一个飞跃的进步吗?”“老师们,你们的眼睛都只看到了其他同学的百分之百,只看到这个孩子百分之一的错误,如果你们了解情况,你们还会对这个孩子百分之九十九的正确率议论纷纷吗?老师们,作为一名老师,我们的眼睛不能仅仅看到孩子的错误,我们要正视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如果这样,我想,我们的孩子进步将会更大。”赵老师说完,现场一片雷鸣般的掌声。

其实赵老师举的这个例子,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赏识教育”。对于很多家长来讲,他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总是会坚持对孩子严格教育,高要求,高标准,甚至苛刻地不允许他们有一丁点儿的错误,这样的教育导致孩子的心理压抑、扭曲,抗压能力差,生活中不能受一点儿挫折。因此,很多教育专家提出“赏识教育”这个理念,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什么是“赏识教育”?赏识教育,是世界著名的六种教育方法之一,是教育过程中“承认差异、允许失败、无限热爱”等奥秘的总结,是周弘老师首倡并全身心倡导、推广的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每个孩子来到人世间,本身只是一张白纸,作为家长或者一名教育工作者,就要在这张白纸上发掘并涂画出孩子的优势和长处,表扬并鼓励,逐步加深,让孩子形成“我是好孩子”“我能行”的心态,然后让这种心态从觉醒到形成燎原之势。这种教育就是一种很宽容博大的正确的爱,也是对孩子人生的一种肯定。

自1994年参加工作以来,我一直都担任班主任,在工作中,我就经常用赏识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孩子,也经常跟学生家长沟通,让家长对孩子多表扬,少批评。2015年9月,我接手的是全校最乱的班级,班上有个叫肖伟的同学,经常调皮捣蛋、逃课打架,甚至在学校拉帮结派、敲诈勒索。以前的班主任头疼不已。接手后,我深入了解了肖伟家的情况。肖伟父母一直在外面打工,由奶奶在城里租了间房子照顾他。我还了解到,肖伟其实很孝顺奶奶。于是,我经常到肖伟家中家访,帮肖伟奶奶家修修电路什么的。后来我在一次“感恩父母”的主题班会上,把肖伟攒钱给奶奶买生日礼物的故事分享给同学们,肯定了肖伟的孝顺之举,号召同学们向他学习,然后当场让孩子们跟在远方打工的肖伟父母通电话。肖伟的父母在电话中殷切地希望孩子能好好听老师的话,努力读书。我看到了肖伟眼底的那一抹触动。随后,我经常跟肖伟谈心,慢慢带他一点儿一点儿进步。他坚持了一个月不逃课,我给他的奖品是他最喜欢的一本相册。后来,肖伟在我的表扬下,进步越来越大。在我的帮助下,他解散了自己组织的所谓“青龙帮”,然后带着他的那帮“小刺头”成了我们班上的“红领巾监督员”。2016年7月,他顺利考上了永顺县第二中学。

“赏识教育”让我们很多老师和家长尝到了甜头。可是,一部分家长的做法却令我担忧。

在政府机关工作的张先生是一个极为重视孩子教育的爸爸。在我们班的一次家长会上,张先生跟我说出了他的苦恼。张先生的儿子张涛是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但是这孩子不爱说话,有时候性子还很执拗。张先生自从了解了“赏识教育”的观点之后,遇到任何事情都会对孩子说:“儿子,你是最棒的!”“儿子,加油,你是世界上最优秀的。”一开始,孩子还会回报一个眼神,久而久之,孩子非常反感这个做法,说爸爸真虚伪,甚至有时候跟张先生对着干,能做对的题目故意做错。

很显然,张先生这种“赏识教育”用错了方向,也变了味,导致对孩子的教育陷入了僵局。目前,对“赏识教育”的认识存在三大误区:

一是以为“赏识教育”就是大力地表扬和鼓励。“赏识教育”需要借助于表扬和鼓励,但表扬和鼓励并不是“赏识教育”的全部,更不是“赏识教育”的本质内涵,只是实现形式之一。就案例中的张先生来说,对于孩子的表现,无论对错,一个劲儿地大力表扬和鼓励,不能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的错误,在教育过程中起到了相反的效果。

二是以为“赏识教育”是唯一行之有效的鼓励教育方式。教育的方式有很多种,“赏识教育”只是其中的一种。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不同的教育方式就有着不同的教育效果。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可以把“赏识教育”当作一种重要的教育方法,而不能作为唯一的教育方式。

三是以为“赏识教育”就是最正确的一种教育方式。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生活经历、不同的认识水平、不同的知识结构和不同的个性心理,那么,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对其教育也应该有不同的教育方法。对于某些孩子来说,“赏识教育”是最佳的,比如一个经常得不到关爱的孩子,老师的一次不经意的表扬可能会激起他生命中的风帆,经过慢慢引导,还会改变孩子的一生;但对于另外一些学生来说,一味地表扬鼓励未必最好。“赏识教育”只能适用于一部分教育对象,不能适用于所有的教育对象。“赏识教育”只能达到部分教育目的。

如何正确把握“赏识教育”的度,积极开展教育工作呢?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赏识教育”的实质是理解和关爱。在词典里,“赏识”被解释为给人以表扬或称赞,从而调动人的积极性。因此,在教育工作中适当地进行表扬和鼓励,这在教育理论中是很有必要的。对孩子来说,赏识就是一种认同,是一种对他的表现行为的承认。这是在教育过程中让孩子认为自己的行为得到理解、得到认识的一种方式,从而可以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赏识教育”也源于老师对孩子的无私的爱,只有这种伟大的爱,才会有真正的赏识。我认为,“赏识教育”的实质应该是理解和关爱。理解孩子,才会正视孩子的优点,接受孩子之间的差异,从实际情况来批评孩子,欣赏孩子。

2.“赏识教育”的原则是适度和适时。合理地利用“赏识教育”不仅能够帮助孩子构建自信心与自尊心,也是对孩子某种行为表现的一种鼓励与认可,将会促使孩子在很多方面做得更好。但“赏识教育”也要把握适当的度。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定的度,教育方法亦如此,作为其中之一的“赏识教育”当然也不例外。就如案例中的张先生,一味地夸张地表扬鼓励就失去了应有的度。在后来的教育工作中,我经常跟张涛谈心,了解到孩子的真实想法。他说:“爸爸经常非常夸张地说:‘儿子你太棒了!你真聪明!’让我觉得反感和厌恶。”他觉得父亲把自己当作不谙世事的三岁小儿。所以那段时间,他经常跟父亲对着干,成绩急剧下降,并且还有逃学行为。我及时跟张先生取得联系,建议张先生以后该批评的一定要严厉批评,并直截了当地指出孩子错在哪里。当孩子进步的时候,适当地给予表扬。这样,孩子也接受了爸爸适度的表扬,一个学期下来,成绩又回到了年级前三名。

3.要进行有创新的“赏识教育”。 是的,“赏识教育”是需要对孩子的肯定、表扬和鼓励,但这种肯定、表扬和鼓励需要是发自内心的,是真诚的、实在的。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把“赏识教育”理解得表面化、简单化,导致一味地表扬,毫无原则地肯定,这种赏识不但起不到积极的教育作用,反而扼杀了孩子正确的是非观念。我认为,“赏识教育”必须要有创新,让“赏识教育”成为一门教育艺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走进学生的心里,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把“赏识教育”作为一种生命教育,希望学生具备什么样的优点,就怎么去鼓励他,正确运用赏识艺术,发掘学生的优势和潜能,达到“赏识教育”的目的。

总之,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遵循“赏识教育”的原则,关爱每一位学生,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让孩子的心灵充满阳光,让孩子们积极向上,茁壮成长!

[1]周弘.赏识你的孩子[M].成都: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2000.

[2]杨秀芹.论赏识教育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及其运用[J].中国科技信息,2015(16).

[3]吴民益.“贴”出来的进步[J].班主任,2011(6).

[4]何碧秀.赏识教育再研究[J]. 基础教育研究,2004(7).

猜你喜欢

赵老师教育工作者家长
为赵老师点赞
我的 “蜡烛”老师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我们真的懂孩子吗?——一个教育工作者谈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
超级难写的字
家长请吃药Ⅱ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
文明礼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