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网络构建”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以“产业转移”为例
2018-11-29山西省运城市芮城中学朱艳霞
●山西省运城市芮城中学 朱艳霞
高中地理知识涉及的面比较广,知识点较多而且分散,这就让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因此,“知识网络构建”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具有积极意义。所谓的知识网络构建,并不是给学生建立一个知识结构图,而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和理解,将知识点联系成一个开放性的知识结构,在学习中不断地巩固和加强。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下面,笔者就结合教学经验,以“产业转移”为例,谈一谈知识网络构建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一、通过关键词进行延伸
高中地理每章节内容都有一些关键词,通过不同的关键词,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的理解和发散,从而达到以点带面,构建整个知识网络的目的。在“产业转移”的教学中,产业转移是关键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延伸和拓展。首先是概念,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产业转移的概念以及内涵,理解产业转移的类型和特点。其次,对产业转移的目的进行分析,诸如降低成本,追求最大化利润,迎合市场需求,等等。再次,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最后,产业转移对区位发展的影响,这里既包括对迁出地的影响也包括对迁入地的影响,既有有利影响也有不利影响。这样,通过关键词进行拓展,学生不仅能牢牢地掌握所要学习的关键知识,还能通过对相关的理论和概念进行延伸,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建立起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了解知识之间的外在关系,从而形成一个整体的知识网络,并在学习中不断地加强和扩展,达到知识网络构建的目的。
二、通过分析对比进行强化
高中地理知识之间有着高度的联系,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知识网络构建”时,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进行分析比较。这样,既能帮助学生理清不同概念和知识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也能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提升学生的地理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产业转移是一个比较大的概念,和人口迁移、工业的区位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就这些知识让学生进行分析对比,从而强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产业转移所产生的影响可以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分工与合作,改变区域地理环境,改变劳动力就业。产业转移和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以及人口迁移之间既有相同的因素,也有各自的差异性,因此,通过对比分析,学生可以辨析清楚其中的内涵与外延,并运用所学知识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和解答,从而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三、通过习题进行概括
新课程改革以来,高考更加注重对学生素养的考查,通过具体的问题背景,让学生结合知识网络体系对实际问题进行具体分析,从题干和图表中提取有效信息,从而正确地进行解答。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考查趋势,试题材料和实际生活、生产密切相关,这就对学生的知识理解程度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习题概括,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从而达到拓展学生知识网络的目的。
例如,2017年文综全国2卷第36题,通过山西20世纪90年代焦化状况与当下的焦化园区进行对比,要求学生能够从题干和图片中,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区域能源与矿产资源开发的分析,运用工业区位条件、工业生产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以及治理等方面,对题目进行正确解答。这既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地理知识网络基础,也要求学生有较高的地理分析能力和素养。教师可以结合试题考查的方向和所涉及的知识点,引导学生进行教学知识的完善和扩充,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地理素质。
总之,新课改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发展,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已经不能适应学生的实际需求,这就要求教师要结合学科特点进行灵活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知识学习和探究习惯,从而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效率。高中地理知识点多,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教师要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引导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网络,并在知识的学习和比较中,不断地增加和完善自身的知识网络,提高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地理综合素质,提高地理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