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学术诚信当成高校共同行动
2018-11-29崔鸿涛
崔鸿涛
近日,因在多场期末考试中存在作弊行为,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7名本科生被予以留校察看和记过处分。这7人中,有国际化学奥赛金牌得主,有化学奥赛国家队成员。对此,该学院教授裴坚在年级大会上表示:如果老师对此事放任不管,如果耍小聪明的人比走正道的人拿到了更多好处,那么我们这些做老师的在干什么?
裴坚老师的这番发言让人心头一热,甚至有种久违的酣畅与痛快。的确,维护高校纯净的学术环境是为师之责,更多的大学教师应坚持这样的原则,向学术不诚信行为说不,无论犯错的是多么“优秀”的学生。推而广之,如果是老师存在学术不诚信或师德问题,也要严格处理,以儆效尤。在国外,关于治学、考试等,有着明确的规范规章,一旦触犯,没有任何回旋的余地,起到了真正的震慑作用。从媒体报道的一些个案可见,学校师生作弊或造假行为一旦被查实,其学术生涯基本会终止。
当下,对于学术不诚信、弄虚作假等行为,尽管我国学界已形成共识,但一旦事情发生在自己身边,一些人习惯抱着下不为例的心态,让侥幸之人蒙混过关。有的学校因为当事人曾做出过突出贡献,或者说是某某学者,认为家丑不可外扬,常常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原则,加以内部解决,最终导致类似事件可能再次发生。
因此,培养师生良好治学习惯也好,维护良好学术生态也好,既要借助于系统而完善的外部监督,也要从自我做起、从内部做起,对身边的学术不诚信行为有眼里不揉沙子的较真精神。这种较真使师生对学术心生敬畏,本质上是帮助教师的专业成长、学生的快速成才,有助于良好学风的形成和我国整体学术水平的提高。换而言之,当下我国学界并不缺少对学术不诚信行为的共识,而是缺少一丝不苟、毫不妥协的行动,尤其是这种行为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时候。其实,每一个以学术为志业的人,都应秉持严谨的治学态度,珍惜学术品格,向学术不诚信行为宣战,将守护学术诚信作为自觉行动。
学生的自律是维护纯净学术之风的第一道屏障,教师和学校的把关是另一重要屏障。教师重视学生的治学态度,既是帮助学生养成好的学术习惯,更好延续未来的求学,也是为学生做好表率,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为师之道、为学意义,做到良好治学风气的代代传承。也许有一天,这些受过严师教诲的学生也当了老师,也会遇到学生治学不诚信的问题,那时他们往往会自觉担起为师职责,帮助学生认识到自身错误。
高校是学术交流、产生思想之地,更是传递真理、培养治学习惯、弘扬社会正气的场所。作为高校教师,应将捍卫真理和培育学生心灵视为己任,自觉为严谨治学代言,为维护学术界的风清正气贡献一己之力。如果说让社会向好的力量源于一个个大学生的惯习之举,那么大学里学生所学到的知识、所受到的教育、所得到的熏陶,才是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所在,而这背后是学校和老师真正担起育人之责,不姑息学生所犯的每个小错误,无论在求学还是做人上。
治学非小事,为学与做人都是对理想、对真理、对美好的一种追求。高校对学术诚信达成共识,并拿出巨大的勇气予以守护,我国的学术风气才能好起来,学术质量才能有保证,进而才能推出更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才能有更多高校真正成为世界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