贬官文学与中学生情感价值观的渗透教育
2018-11-29张丹蕊
张丹蕊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贬官文化不能不算是文化瑰宝。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洞庭一角》中提出:“中国文化中极其夺目的一个部位可称之为‘贬官文化’。随之而来,许多文化遗迹也就是贬官行迹。贬官失了宠,摔了跤,孤零零的,悲剧意识也就爬上了心头,贬到了外头,这里走走,那里看看,只好与山水亲热。这样一来,文章有了,诗词也有了,而且往往写得不坏。过了一个时候,或过了一个朝代,事过境迁,连朝廷也觉得此人不错,恢复了名誉。于是,人品和文品双全,传之史册,诵之后人。他们亲热过的山水亭阁,也便成了遗迹。”[1]可见,“贬官文学”就是中国文人官场失意后,游走于山水间,将自己济世为民的满腔豪情,将自己的情绪变化寄寓在山水间,泼洒文墨,留下篇篇佳作,供后人品读。可以说,贬官文学是一面镜子,是历史的见证,是贬官灵魂的归属。那些命运暗淡的贬官们用一身正气、铮铮傲骨创造出高贵的贬官文学,在苦难中让生命开出如此高贵的花朵,在苦难中彰显了文人的脊梁和傲骨,因此,了解贬官和贬官文学,是情感和价值观的真正洗礼。
纵观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古代诗文,其中一大部分都是被贬文人所作,编者把他们编入课本,除了让学生欣赏他们的语言文字外,还要让学生从他们身上学些什么。语文教学的目的除了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外,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语文课的学习让学生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贬官文学有着重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对中学生情感价值观的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纵观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古代诗文,很大一部分都是被贬文人所作。本文拟结合教材中贬官诗文的内容、表达的思想情感以及表现的精神品质,探讨贬官文学对于当代学生情感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意义。通过对这些诗歌的讲授,启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提升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与困难作斗争的勇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春风化雨,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文人被贬谪后,对官场的黑暗有了更深切的体会,往往流露出淡泊名利的情怀,转而在自然山水和琴棋书画中寻求心灵的平静和慰藉。他们以竹菊为友,以林泉为邻,以明月为伴,在自然的美景中忘却贬谪的凄苦。这中间最典型的代表莫过于唐代文人刘禹锡,长期被贬的生活使他对功名逐渐淡漠,在《陋室铭》中写道:“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将自己的志趣投入到琴棋书画中,从而找到自己精神的寄托。陶渊明因不满现实官场的黑暗,辞官归隐,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写出了乡村生活宁静美好,表现出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恬淡、闲适的心境。可见,自然对人所产生的影响是非同凡响的。“他们把返归自然当作精神的慰藉和享受。贬官后欧阳修有醉翁亭,苏轼有承天寺,苏辙有喜雨亭,要情有所系也;白居易转向闲适诗,王维着意禅宗诗,陶渊明醉心田园诗,要心有所往也。”[2]
贬官文人对大自然进行了尽情的描绘和歌颂,表现出了诗人的美好志趣,绘制出了动人的场景,给读者带来了审美享受和高雅情趣。当代中学生被繁忙的学习任务淹没,根本就没有时间和机会亲近大自然、融入大自然,更不懂欣赏大自然,导致学生缺乏审美情趣。语文老师在讲解这类诗歌内容时,可以对学生进行情感的熏陶和情趣的培养,让学生懂得欣赏大自然的美妙和伟大,真切地感受到自然的和谐与优美,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同时明白在大自然中我们不仅可以寻找到自我,还可以寻找到自己想要追求的理想和目标。春风化雨,完成学生心灵上的成长。
二.润物有声,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中国古代文人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他们向来怀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心存报效国家、兼济天下的志向,无论自己身处何处,即使命运受到重创,忧国忧民之心不泯,正如陆游所言:“位卑不敢忘忧国”。教师在教授这些文章时,更应关注的是作者的爱国情怀。李白在《行路难》中委婉表达了渴望被朝廷重用的想法:“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连用两个典故表达对朝廷的赤胆忠心。范仲淹庆历新政失败被贬邓州,“处江湖之远”本来可以独善其身,清闲快乐。可是他仍以天下为己任,在《岳阳楼记》中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心声,展现了他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苏轼被贬黄州期间,不忘杀敌救过,关心国家的命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现出一颗恳恳的爱国之心,一片拳拳的报国之情。
时光流逝千年,不减的是人们的爱国情怀,新世纪的我们将如何来爱国?如何传承先人的精神来实现我们的中国梦?这是符合新课标“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的。如今很多学生只是一味地为中考和高考而努力奋斗,对身边的事情漠不关心,更不用说国家大事。贬官文学正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通过贬官文学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到文人的爱国情怀,让他们明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休戚相关,要时刻关心国家的命运和前途,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润物有声,完成学生情感上的丰厚。
三.见贤思齐,锤炼学生的意志品格
贬谪对于官员而言是政治前途的挫折,但这种逆境却可以锤炼他们的意志,有的甚至愈挫愈勇。苏轼被贬密州时写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仍能保持胸怀的乐观而旷达,他虽一再贬官,却能泰然处之,内心旷达,处变不惊。“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东坡的一切不朽之作大都写在被贬之地,但他始终以胸襟体悟世间的风风雨雨,在“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旷达中创造出了水月镜花般明净秀丽的诗境。刘禹锡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自励,保持着旷达乐观的情绪;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十年却没有沉沦,反而成就了他的文学,创作出《永州八记》;李白遭权贵谗毁愤然离开京城长安,发出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高歌,唱出了充满自信与展望的最强音。他相信尽管前途迷茫、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像刘宋时候的宗悫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挂起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总体而言,部编教材中所选的贬官文学的作者不沮丧、不悲观,这种积极乐观的精神正是我们希望学生也具备的。在教授中,用古代贬谪文人百折不挠的精神去激励学生,告诉他们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都要对未来充满希望,以乐观的心态坦然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见贤思齐,锤炼他们的意志品格,从而攀登人生的高峰。
四.琢玉成器,引导学生的价值取向
文人毕竟饱读诗书,在一次次失意中,拥有了独特的心态,成就了乐观淡泊的价值观。他们锤炼自己的意志,不断努力奋发有为;他们忍受孤身的寂寞,遭受排挤的不甘,但不悲观沮丧;他们曾舒眉一搏,蜕去尘世的喧嚣,留下千古精粹。柳宗元挥洒笔墨,在更广阔深远的领域成就自己,使山水游记成为独立的文学体裁,他以笔为工具,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苏轼的人生态度,深厚的儒家思想修养,使他的人格精神在经历人生炼狱般的磨难而贬斥黄州后,没有被政敌击垮,相反得到了升华。苏轼欲去仕途,又始终难以释怀,正像他自己的词中所写:“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他以超然的态度重新审视现实,审视自己,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人生追求——超然物外而又自强不息,积极乐观而又坚强豁达,标志着东坡居士最完美最独特的人生追求的实现。
几百年前的诗人们,已经点燃了象征着乐观价值观的火炬,如今新世纪的宠儿们,又是否将这份价值观传递下去?如今的学生们的理想选择和前途设计大多向金钱倾向,以追求实惠、安逸的工作为奋斗目标。他们会问:“老师,你们每天从早晨六点多起床到校,晚上十点多回家,天天如此,这样每天的生活有意义吗?如果是我,我不想这样,我想要更自由安闲的工作,我想要更刺激成功的生活。”听到孩子们的问题,不禁想起诗人刘禹锡的那份宁静淡泊,悠然自得的观念还在吗?有的孩子狂热地追求所谓的时髦与潇洒,甚至效仿明星大款的生活方式,觉得人生短暂,享受有限……当年被贬官诗人们安宁恬淡的心境又在何方?如今,学习贬官文学,不仅是让孩子们了解中华的文脉,更在于去引导他们的价值观。读屈原,读韩愈,读苏轼,读刘禹锡,这些文人墨客传递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词语优美的诗词,是一种文化,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价值观。官文学让我们认识到物质追求仅仅是人生内容的一部分,不是生命的全部价值所在,人除了物质追求,还可以有高尚的精神追求。正确的价值观是促进人们热爱生活、创造生活的强大动力。琢玉成器,教师利用贬官文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被贬谪的文人们脚步走向蛮荒,孤影背负苍天,寂寞孤绝中他们用生命书写了“贬官文学”,充分展示了他们健朗的心路历程,留给后人也留给历史歌咏不仅的铮骨与傲骨。贬官文学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长河中熠熠生辉,其中蕴含的思想性、人文性和文化性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揣摩。为人师者,应该让学生在学习文言知识的同时,更多的是让学生感文人的精神品质,接受情感价值观的教育,并从中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