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接受心理的壮族嘹歌修辞表达
2018-11-29陆晓珍
陆晓珍
在言语交际中,表达与接受构成修辞活动的两极,二者又各有不同的角色分工。以对唱为主要交流方式的壮族嘹歌,男方女方(主人客人)在表达与接受两个角色中不断切换。笔者在此尝试从接受心理的视角探讨壮族嘹歌修辞表达的主要类型及其生成原因。
一.类型
壮族嘹歌修辞表达形式多样,可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壮族嘹歌美化组诗的修辞表达,契合接受者“获得表扬”的心理期待。在拜访性交往中,主客双方都自觉遵循“礼貌语言”的原则尤为重要。在现代汉语里,礼貌语言的基本原则是“恭敬谦虚”,即对听话人表示恭敬,同时说话人应有谦虚的态度。作为客人,如何对主人表示恭敬,自身又怎样做到态度谦虚?适时地使用“美化敬语”是取得交际成功的一个重要策略。“美化敬语”本身带有礼赞颂扬的色彩,一般是有意把对象拔高,往大里说,往尊里说,突出主观尊敬的态度,这很契合主人的心里期待。礼貌语言的原则和表达方式因民族或民系不同,也有所不同。从嘹歌的有关唱词我们能更好地把握壮族人对“礼貌语言”的理解。
《路歌》这首歌,是男歌手应邀到女方家里做客或女歌手应邀到男方家里做客时对唱的歌。如果是男歌手到女方家里做客,一般是男歌手先开腔,独唱一段赞扬女方村落的歌。男歌手主要是赞扬女方村落地理位置的优越、风景的秀美、生活的富足等方面。如:“这个村真好/两边两榕树/两榕树两边/这村好过官;这个村真好/两条溪汇合/两个泉相挨/钱财堆滿地;这个村真好/有上塘下塘/下塘留饮用/上塘洗衣裳……这个村真好/梨木的寨门/寨门梨木做/这村胜别村;这个村真好/房鳞比栉次/一个个接连/中间的好看;这个村真好/个个是砖房/个比个崭新/最好是妹家”……作为客人的男歌手,用歌声对作为主人的女方表示恭敬是基本的礼仪,而能得到客人的认可也是作为主人的女方最大的满足。男歌手开头的这一组“赞美诗”既符合自己的身份,也能满足主人的心里期待,主客之间的心理距离因此而缩短,这有利于下一步的交流沟通。
(二)壮族嘹歌贬损组诗的修辞表达,迎合接受者“被人尊敬”的心理需求。周礼全认为:一个交往性的、成功的言语行为除了语言学表达的可领会性以外,还要求交往过程的参与者准备达到理解,要求他们高扬真实性、真诚性和正确性等有效性要求,并且相互地予以满足。也就是说,交际双方在表达时彼此要坦诚相待,选择的话语除了考虑对方的理解能力外,还要让对方的心理得到满足。在人际交往中,用带有自我贬损性的话语来表达对他人的敬意也是让他人心理获得满足的一种手段。壮族嘹歌极为巧妙地运用这种手段取悦对方,进而很自然地达到预期的交际目的。
《路歌》中的“家穷歌”这一段,如果是男歌手到女方家做客,作为客人的男歌手一般都会自然地跳越过去弃而不唱,以避免讥讽、挖苦女方之嫌疑。反之,如果是女歌手到男方家做客,作为主人的男歌手却必唱“家穷歌”以示自谦,同时对身为客人的女方表示敬意。如以下对唱:“男:家简陋啊妹/家破烂啊友/在下望见天/在上看见地//女:你刚起新房/你刚起大房/大雨下不漏/大风吹不动”;“男:男人家辛苦/芦苇当扁担/布袋挂担头/难寻投宿处//女:男人家幸福/从来不挑担/银钱插裤头/周游访朋友”;“男:穷不过我俩/头猪像蟋蟀/只鸡像雀鸟/眼前一片黑//女:家大又富有/白银洒大路/大路满白银/不露半点土”……
从歌词中不难看出,主人极尽夸张之能事,大肆渲染自家穷困潦倒的惨境:房子简陋,瓦片残破,在下见天,在上见地;房子矮小,鸡进要缩尾,羊进要屈膝;养的猪只有蟋蟀那么大,养的鸡象雀鸟那么小;穷得没有炊具、没有犁田耙地的牲畜,穷得只能拿竹壳当锅,用花猫拖犁;衣食无着落,只好拿芦苇当扁担使,布袋空空,挂在扁担的一头……主人表现得如此谦卑,从某种程度上恰恰是抬高了客人的地位。作为客人的女方结合交际语境,一改前面“简单附和”的常态,而采用上文提到的“美化组诗”来应对。男方的“贬损组诗”和女方的“美化组诗”互相碰撞,双方的感情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三)壮族嘹歌委婉组诗的修辞表达,满足接受者“交友试探”的心理期许。委婉是一种修辞表达,是人们在一定的场合为避免造成双方不快或损坏双方关系而使用的一种重要交际手段。委婉以语言作为媒介以达到其交际的目的,考虑到避讳、禁忌、礼貌等问题,它通常采用旁敲侧击、闪烁其词的表达方式,以利于双方都能接受。在壮族地区,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委婉修辞表技巧。壮族嘹歌中的《日歌》便是最好的例子。
《日歌》是反映壮族历史上“恋爱比较自由、婚姻并不自主”和“不落夫家”婚姻习俗的一部长歌。它的主题是抨击封建包办买卖婚姻和“三从四德”、“从一而终”封建伦理制度。歌中的男女歌手按照对歌的规矩唱完头歌后,紧接着切入“恋爱”这一正题。如:“男:两人坐两山/咱同走下来/有枫木阻栏/无法跨去会//女:两人坐两山/咱同走下来/用枫木架桥/永世有路走;男:妹说怎么跨/哪坳通到泉/哪路通到沟/哪里通到妹//女:想跨定能跨/胆大就有路/路有刺就有/有条能通妹……”
以上唱词,男方先是以“有枫木阻栏”为隐喻,试探女方对摆在他们面前的残酷现实的态度,女方的回答干脆利落:“用枫木架桥”。接着,男方以“哪坳通到泉”、“哪路通到沟”为起兴进一步试探“哪里通到妹”?女方则鼓励男方要大胆,不怕荆棘……不难看出,男方的这一组委婉唱词是他赢得姑娘芳心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壮族嘹歌“顾左右而言他”组诗的修辞表达,暗合接受者“平等相待”的心理诉求。在日常交际中,作为接受者,能得到他人真诚的赞美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而如何恰到好处地反馈信息,不同的民族由于文化背景、民族习惯等不同,处理的方式也有所不同。针对此情况,机敏灵活的壮族人通常会采用“顾左右而言他”的表达方式进行应答。我们以嘹歌的有关对唱组诗加以印证。
《路歌》中的男方跟女方对上歌后大力赞扬女方村庄布局的完美:石板来铺路;四处垒围墙;家家修院门;四处砌石墙;瓦房排成街;像龙的根基;房屋多样式;瓦有翻有覆……作为接受者的女方没有沿着男方的歌路来对答,而是选取切合情景的一组自然物象表情达意:月光晶晶亮/照在梨树上(照在李树上;照在柑树上;照在柚树上;照在桃树上;照在芒树上;照在梑树上;照在青竹上;照在刺竹上)/树上嫩叶新/近或远来玩……月光、梨树、李树、柑树、柚树、桃树、芒树、梑树、青竹、刺竹构成了一幅美丽的乡村夜景图,自然与人文和谐统一,真可谓是妙趣横生!“树上嫩叶新/近或远来玩”则隐含着对来访客人的浓浓情意,暗合作为接受者的男方渴望得到“平等相待”的心理。
二.生成
壮族嘹歌中的表达者所传递的话语信息能在接受者身上激起表达者期待的心理反应,笔者认为,这既跟表达者对接受者的接受心理投以较多关注的目光有关系,同时也跟壮族独特的历史文化、民族传统有一定的关系。
(一)独特的“峒”生态环境是嘹歌修辞表达生成的自然基础。嘹歌中提到“峒”的次数相当多。“峒”是指平原或平地,“峒”有大有小,只要有几丘水田的地方都可以称之为“峒”。壮族地区以种植水稻为主,他们称稻田为“那”,因而经常把“峒”和“那”连在一起叫“峒那”。壮族居住地“七山二水一分田”这一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壮族人生活在一个个的“峒”里。一个“峒”就是一个小的生态环境,同时也是一个小社会。这样的小社会,人们重情义,每个人都尽可能按传统习俗礼仪行事。开辟耕作区的不易及稻作农业周期长的特点,使壮族民众期望能够拥有安宁的社会环境,他们年复一年地耕作,本分地守护着自己的家园,不惹是非、凡事以和为贵,共生共荣,进而形成了宽容、谦让、谨慎、友善的民族性格。上文所分析的嘹歌美化组诗、贬损组诗、委婉组诗、顾左右而言他组诗的修辞表达,很好地诠释了壮民族的传统礼仪及民族性格。
(二)民族融合是嘹歌修辞表达生成的社会基础。桂西右江河谷的原住民是壮族先民,秦汉以后汉、苗、瑶等民族因不同的原因陆续迁入该地区,从而形成了该区域多民族杂居的基本格局:壮族住水头,汉族住街头,瑶苗住山头。生活在该地区的壮族人以种植水稻为主,汉族人以经商为谋生手段,瑶族和苗族人以种植玉米等旱地作物为主。由于自然条件较优越,居住在右江河谷的各族人民只要勤于劳作,一般都不会出现闹饥荒的情况。而壮族人宽容的民族性格也很容易为外族人所接纳,各民族谨守自身的传统习俗,同时也互相尊重周边民族的风俗习惯,大家互相学习,创造出一个和谐、安稳的族际环境。嘹歌之所以能够在右江河谷流行开来,嘹歌对唱时男方女方(主人客人)之所以能表现出如此的气度,这得益于该区域良好的社会环境。
通过对壮族嘹歌修辞表达类别的梳理及对其生成原因的探讨,我们对嘹歌的深层内涵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嘹歌是一面镜子,折射出壮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一整套稳定的生存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