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素材组织,提高复习课效率
2018-11-29汤苏丽江苏灌南县扬州路实验学校
汤苏丽 (江苏灌南县扬州路实验学校)
复习课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学生在课堂学习后,通过及时的、定期地复习课程,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学习过的知识,提高基础薄弱的部分。反之,如果忽略了复习课的重要性,可能导致学生出现已经学会的知识仍然掌握不准确的问题。提高复习课的课堂效率,要优化复习课堂的素材资料,以学生的薄弱点、知识的重难点作为切入点,查漏补缺场,找出知识掌握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有针对性地进行优化和提高。
一、问题引领,梳理脉络
复习课程作为教学内容重要的一个环节,提高课程效率,一直以来都是教师们致力于研究的重点。复习不是简单的回顾知识、练习知识,而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和梳理,让知识在学生们的脑海中连点成线,融会贯通,通过提出问题来开篇就是一个有效的方法。
例如,在复习“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这一知识点时,我先问了学生这么几个问题:在有根2米长的木条,需要你们用这个木条做相框,第一,如果需要制作一个面积最大的相框,相框长与宽各是多少?第二,如果需要长与宽的比例是4:6,那么相框的面积是多少?第三,如果需要在相框边缘每隔10cm钉一颗小圆钉作为装饰,那么每个相框需要多少个小圆钉?第四,如果在第二个问题中的相框里,镶嵌一个圆形装饰框,那么圆形装饰框的最大面积是多少?学生马上就知道今天的课程主要复习以下几个知识点:平面图形周长的计算;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的关系。
复习不是简单的知识点回顾,也不是没有目的的题目练习,教师要区别复习课和练习课的区别,恰当地运用问题进行引导,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构建复习的知识网,理清知识的前后联系。
二、典型变式,发散思维
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复习时,要选择一些典型的、有复习价值的题目,注重题目的灵活度,选择可以多角度分析的题目。同时,还需要注意选题的深度和精度,不是选偏题、怪题,而是注重题目对知识点的深度剖析,通过习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帮助学生查漏补缺。
例如,在复习“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的关系”这一部分时,我没有一上课就带领学生们回顾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的求法,推导两者的关联公式,而是给学生们假设了一个这样的情景:抠门的地主老爷雇请了一个工人,让他用篱笆修建一个长为7m,宽为3m的羊圈,用来养羊,半年后羊长大了,羊圈的面积不够大了,地主要工人把羊圈的面积扩大,但却不给工人额外的篱笆,你们给工人出出主意,他要怎么做呢?学生们面对这道有趣味性的题目,展开了积极的讨论,发现可以运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周长一定时,长方形的面积、正方形的面积、圆形的面积的大小比较。
一道典型的习题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还能检测出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复习的过程是让学生强化知识,举一反三的过程,教师要善于利用一些典型的习题,帮助学生梳理思路,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三、融入生活,学以致用
教师可以通过引用生活中的情况举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剖析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提高课本和生活的联系,真正地做到学以致用,融会贯通。
例如,在“时间和计量单位”的复习课上,我给学生布置任务,要求每位学生写一篇日记,记录自己一天的时间安排,尽可能多的写出一天中遇到的计量单位。其中一位学生这样写道:2017年5月31日6:15,我在妈妈的催促下起了床,想到今天是学校运动会,我用15分钟的时间洗漱完毕,花了10分钟吃了一个包子,喝了一杯250ml的牛奶,早饭后,妈妈给了我20元的零用钱买零食吃。6:45,我背着1000g的书包开心地出了门,走过800m的街道之后,7:00我终于到了学校,开始热身准备4×100m的接力比赛……通过让学生写日记,记录自己的行程时间和身边的计量单位,帮助学生练习时间的计算,强调计量单位的正确性,如20元和20角的区别等。
教学要不断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问题,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分析现实问题,将知识融入生活。
总之,教师在复习过程中,需要仔细斟酌选取复习素材,精选复习题目,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和学习情况,帮助学生启发思维、梳理思路、学以致用,合理有效的安排复习课程,让每位学生在复习课堂中得到进步,提高复习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