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南宋中后期世风对永嘉四灵诗歌的影响

2018-11-29

文学教育 2018年36期
关键词:建功立业永嘉文人

赵 彦

徐照(?—1211)、徐玑(1162—1214)、翁 卷(1159—1234)、赵师秀(1170—1219),由四位诗人生卒年,我们可以大致的推算出永嘉四灵主要的活动期在孝宗、光宗、宁宗、理宗四个时期。但是就诗歌成就而言,更偏重于宁宗时期,属于南宋的中后期阶段。

一.南宋中后期世风的具体表现

“永嘉四灵”所生活的时代正是长江以北已经长久的陷入金人手中,南宋依靠着长江天险和金对峙。宋孝宗即位之后,对金人的态度和高宗相比,显得更为积极。派张浚出兵,仍是以惨败收场。大约在此时,“永嘉四灵”相继出世。1207年,韩侂胄兵败被杀,一贯主张妥协的史弥远继任宰相,其后,史弥远对外投降,对内招权纳贿,任用的地方官吏,多是通过行贿而得。恰恰这一时期是永嘉四灵生活的主要时期,前期韩侂胄主张抗金,使得一直压抑在文人心中的抗战激情迸发了出来。中兴四大诗人的出现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但是孝宗后期至宁宗朝以来,主和派占据了主要地位,屡屡打击爱国士人。同时官吏任免也是靠贿赂而来,永嘉四灵既想着国事,又无力回天。因此在他们的诗中同时又出现了醉心于山水田园之作。这种反差,恰恰就反应了那一特定时代矛盾反应在诗坛上的不和谐。

宋朝由于提倡“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士人的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但是同时也出现了党争严重、权臣盛行的状况。大臣之间勾心斗角,政治风云波诡云橘。同时加上经济的繁荣,人们就逐渐的复苏了以前的南宋享乐之风了。“四灵”也敏锐地感觉到了时代风气的变迁,他们积极投身于其中,不仅稳稳地站住了脚跟,还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逐渐成为其中的领军人物。

二.民族战争的心理压力

纵观中国古代历史,宋代可以说是一个特殊的朝代,在对外民族关系中,一直处于一种被动挨打的局面。由于开国皇帝赵匡胤是由“陈桥兵变”得到了自己的皇帝之位。可以说,他从根本上认识到了武将对于朝廷的威胁,再联系到唐朝末期武将拥兵自重,藩镇割据。因此上台之后,首先就开始“杯酒释兵权”,同时重文轻武,并且将武将经常变动,造成“将不识兵,兵不识将”的局面。保证了中央军势力异常强大,同时地方军实力很弱,最终导致其无法抵御外部侵略。从北宋到南宋,可以说文人就经常笼罩在这种民族战争的心里压力之下,久战而不赢,使得文人一直处于一种心里低沉,从而缺乏了以前文人挥斥方遒的潇洒。

三.难舍的“恢复”情结

“恢复”情结在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中得以如此凸显和张扬,究其原因大略有两个方面。首先,与当时民族力量对比有关。迄于开禧败绩,在宋金关系上尽管宋廷总体上偏向于保守和妥协,但从未放弃北伐“恢复”的企图,因为在力量对比上,绍兴以来南宋一直处于微弱优势的地位,起码有与金抗衡的足够能力,故南宋主战力量能够数度在朝廷占据上风,并两次兴北伐之举;战败后爱国志士仍壮志不减,余勇可贾,发而为文,慷慨激昂。其次,与当时不断强化的民族意识有关。传统文化中的“夏夷之辨”与“大一统”国家观在理论上得以系统阐释并深入人心,则是在南宋的民族对峙时期。永嘉四灵虽然有大量的诗歌表现隐逸之思,同时也有多人评价到四灵的诗歌带着末世亡音的气息。但是我们从他们诗歌字里行间还是看到了他们对于祖国的感情,希望建功立业,恢复河山的愿望。

建功立业是每一个文人士子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儒家“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观念也深入了在士人心中。虽然永嘉四灵一直处于一种逃避、避世的心理。但是在他们的诗歌中我们也时不时的看到建功立业的追求和对一统中原的愿望。希望友人可以严于律己,善于谋划。同时表达了对当时战局的关注,夜晚仰望星空,不忘忧国。

永嘉四灵中徐照终身布衣,徐玑、翁卷、赵师秀也在沉沦下僚,但是他们“位卑未敢忘忧国”,对当时国家、民族的危机藏之心中,终不能忘。永嘉四灵渴望恢复故土,这种不仅是他们的呼声,也是当时千万百姓的心愿。永嘉四灵本身也是生活在下层的官吏,因此对这种情况更是深有体会。这样的时代激起了每个士大夫心中的“恢复”情节,就像永嘉四灵这样的以隐逸著称的也不能例外。

猜你喜欢

建功立业永嘉文人
父辈们
产前尿动力学改变及其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及尿失禁相关性研究
古代文人与琴棋书画
古代文人的雅号由来
文人吃蛙
油田企业工会组织先进性的重要意义
以生产经营任务为中心引导女工发挥“半边天”作用
“深入浅出”,以题载法
为企业高技能操作人才提供建功立业宽广舞台探索
《洛神赋》企慕主旨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