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步习作,在锤炼觉知中迈向敞亮那方
2018-11-29江苏省扬州市梅岭小学西区校
江苏省扬州市梅岭小学西区校 陈 雅
一直以来,习作都是语文教学的难点所在。我们总是习惯性地认为,学生习作能力欠缺是因为他们缺乏生活,于是想方设法给他们创造生活;我们也一度认为,学生写不好作文是因为缺乏写作技巧,于是习作指导课上就罗列、呈现各种不同的写作策略,但即便讲得口干舌燥,学生的文字仍旧缺乏灵性,就像是从模子里刻出来的一般。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认为,习作教学的首要任务并不是要为孩子故意地创造生活,也不是机械地传授写作方法,而是要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切实地体验与感受,打通并唤醒他们的内在觉知。这一点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一、激荡思维,在觉知唤醒中凸显素材活力
“生活中并不缺乏美,缺乏的是发现美的眼睛。”事实上,没有生活,就没有孩子的成长,他们在家庭中的生活起居、学校中的感思体验、社会中的经历遭遇,哪一项不是生活呢?因此,学生的成长其实并不缺乏生活,而是他们甚至成人都不认为这是生活,更没有发现这些生活所蕴含的价值。
如写“一件感动的事”时,教师在习作指导中三度唤醒学生的觉知。首先,教师板书核心词语“感动”,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梳理并简要描述自己曾经被感动的画面,并相机阐述被感动的理由;其次,为了学生更广阔地搜寻、对比素材,教师分别从不同情况(如自己遭遇困难时、梦寐以求时、犯了错误时、有了矛盾冲突时)、不同地点(如家庭里、教室中、马路上、商场里等)、不同对象(如亲朋好友、同学伙伴、隔壁邻居等),帮助学生围绕着“我”构建出广阔的思维发散图,从而为学生打开选材的基本思路;再次,通过讲述教师自身的事例——在一次出差的途中,看到儿子给自己绘制了一幅小卡片,非常感动。这幅卡片的正面画了一块手表,背面还写了一句话:“妈妈,我真希望时间能够停下来啊!”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卡片正面的图片和背面的文字,理解孩子心中想要表达的意蕴,即希望家长不要外出,能够多陪陪自己。在讲述的过程中,教师一方面突出了对事件本身的描述,一方面也集中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感受,同时也让学生密切关注周边微小的事物。
笔者以为,感动是一个老话题了,习作指导就应该着力引导学生能够选择新鲜的素材,凸显素材表达的新颖性。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借助于三次有阶梯、有层次的激发唤醒,引领学生一步步实现了对生活资源的搜寻与复原,学生后来的素材就不再仅仅停留在“我生病妈妈精心照料我”这种老套的资源上,而是逐步趋向于真实而多元。随着教学的推进,那些最易于被忽视但又最打动人心的事例就被逐步呈现出来了,大道无痕地切入学生的生命意识之中,让习作素材逐渐丰富、充盈。
二、理性整合,在觉知集中下聚焦写作价值
在正常状态下,生命个体的内在觉知处于零散的状态之中,需要进行有意识地集中与整合,使得原本零散的状态逐步聚焦。
当生命个体将所有的意识都投注于某一个方面,就会对相关领域变得异常敏锐,习作指导就可以利用这一特质,统整学生的觉知意识,为提升表达效果奠定基础。笔者曾经给三年级学生创设过“一瞬间”的作文,以锻炼学生敏锐地捕捉生活中的资源。那在生活中,“一瞬间”究竟可以有哪些事情发生呢?教师引领学生从这几个方面进行了感知与选择:首先,一瞬间可以是眼睛所能察觉到的,一辆货车疾驰而过,一颗流星划过天际,可以是一个简单的动作,眨一眨眼睛、跺一跺脚板、拍一拍手掌;其次,一瞬间还可以是一种感觉,如不小心被尖东西戳了一下那种难以名状的“疼痛感”,口渴至极时喝入凉水后的“透心凉”……但所有这些一瞬间发生的事情、现象和感觉,并不是都适合学生写作的。在罗列了一系列的活动之后,教师引导学生选择了吃糖的体验。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时期的五感发展并不是均衡的,其中最为滞缓的就是视觉,而最快的是味觉和嗅觉。很多学生选择了一种名叫“秀逗”的糖,味道本身就显得与众不同,最为鲜明的特点就是先酸后甜。而在生命个体的味觉系统中,酸味又是最具有冲击力和刺激性的,学生在吃这种秀逗糖的时候,就能形成最为真实的体验与感知,为有针对性、有趣味性地表达奠定了基础。
三、强化体验,在觉知细化中丰富文字表达
生命个体的觉知意识往往并不是永久性的,而是一蹴而就的迅疾过程。习作教学需要将学生这种转瞬即逝的过程不断地拉长、延伸、扩大,最终形成永恒的定格。这就如同电影播放的道理是一样的,一秒中需要有24帧甚至是36帧的画面,才能将一瞬间发生的事情和形成的感受具体化、立体化。
仍以上文中“一瞬间”的主题中描写酸味的内容为例,笔者在教学中就两度细化并定格于这种“酸”的感觉。首先,人在吃糖时,有些反应是非常直接而显性的,与糖进行接触的器官就会有鲜明的变化,比如牙齿会是怎样的?喉咙会有怎样的变化?嘴巴与以前又有怎样的不同?……由于“酸”对味觉的冲击,也会带动身体的一些相关变化,比如眉毛会皱起来,耳朵会引发短暂性的失聪,手臂等也会有轻微的连锁反应。为此,教师可以为学生出示一幅吃糖时的反应图片,有条件的可以出示变化图,让学生在真实的对比中感受吃糖之后的反应;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真实的吃糖体验,并将自己形成的感受与图片中人物的反应进行整合对比,从而将人物的内心体验与外显的动作、神态进行紧密对应,将这种体验与感受拉长了、延伸了。正如孔子所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这一案例的教学中,教师正是有了自身体验与图片观察,让学生形成文如泉涌的感受,不仅有话可说,还使所说的话更加具有灵性。
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个未成年的孩童,如果能够从小接受这种顺应他们认知规律的感觉训练,他们的关注力、感受力、观察力和想象力一定可以得到有效的发展。随着他们的觉知意识被不断激活,认知被不断细化,就能够使习作的语言变得更加敏感,为学生核心表达能力的发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