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现青少年道德内化的有效向度

2018-11-29

文学教育 2018年15期
关键词:道德规范内化个体

孔 姣

青少年道德教育是将外在的社会道德转化为青少年的道德意识和道德修养的教育活动,在这一道德内化过程中青少年的道德主体性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充分发挥道德主体的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更好地将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为青少年的道德意识、道德情感和道德品格。也就是说,道德主体自治是青少年道德内化的主要推动力量,也是实现青少年德育目标的重要途径。所以,应从道德主体自治的视角考察青少年道德教育问题,探索青少年道德内化的方法路径。

一.道德内化:社会道德与个体道德的中介与桥梁

个体道德和社会道德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没有个体的道德自律和道德实践,就不会有社会道德的发扬光大;没有社会道德的影响、熏陶、约束等,个体就不会将外在的道德规范、道德原则等内化自己的道德意识、道德情感和道德品格,所以说,道德是社会共同意志和个体自由意志的辩证统一,是社会道德必然和个体道德应然的有机结合。同时,作为道德的两种不同的存在方式,社会道德和个体道德又有着本质差异,比如社会道德是“为类的道德”,它依附于社会,表现为制度,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专业的非人格化特征;个体道德是“为个体的道德”,它依附于个人,表现为德性,具有个性化、人格化、内在性等特征。在传统社会中,人们并未严格区分社会道德和个人道德,到了近代以后才出现了社会道德和个人道德的分野,于是,社会道德和个体道德的重要中介——道德内化,成了道德教育研究的重要范畴。所谓道德内化就是将外在的道德规范、道德要求等转化为个体的道德认识、道德意识、道德品格、道德修养的活动及过程。道德内化是连接社会道德和个人道德的中介和桥梁,在道德教育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

首先,道德内化是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体道德必然路径。社会道德是社会利益、社会要求和社会意志的集中表达,也是政治、法律和生活的重要源泉,它彰显了人类的共同理想,表达了人类对公平、正义、平等、自由的价值追求,然而,“现实的个人”往往是自我意识、自我利益和自我需要支配下的个体,这就需要将外在的道德要求和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的“内心法则”和“自为”存在,以消解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矛盾冲突。其次,道德内化是个体在社会关系中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要求。人的本质是现实性基础上的社会关系的总和,只有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才能体现人的存在价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道德是社会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的有序运行与和谐发展离不开道德规范和道德准则的保障,只有将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体的道德意识和道德品质,才能更好地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此外,道德内化是个体完善自我、发展自我的内在需要。人不仅是社会性存在物,还是精神性存在物,“人的精神属性是人的本质中最重要的一部分”,“精神属性赋予人的生命以意义”,“没有这一部分属性,人的本性就不完满”。可是,人的存在意义和生命价值却无法在外部世界中获得满足,只能从内心世界和精神世界去探寻,而完善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则是实现人的意义与价值的基本途径。作为人们把握精神世界的重要方式,道德内化在人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赋予人的生命与存在更多的终极意义。

二.道德主体自治对青少年道德内化的重要意义

(一)道德主体自治是青少年道德内化的关键环节。社会道德是特定社会条件下以道德原则、道德关系等调整、规范或约束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关系的行为规则的总和,也是社会利益、社会意志、社会理想等内容的集中表达。个体道德是个体在道德学习、自我修养和道德实践中形成的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修养的总和,也是社会道德在个体的内心世界和精神生活中的集中表现。所以,道德内化可以将外在的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体的“内心法则”。从总体上看,道德内化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一是产生道德内化的动机,明确道德内化的目标;二是产生道德认知、道德概念等,形成道德理性认识;三是对社会现象、道德行为等进行道德评价,产生善恶、美丑、真假等道德观念;接受外在的道德规范和道德准则,并从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等形成自己的道德原则;从社会义务、社会责任等出发确定自己的道德义务,产生道德良心。在这些过程中道德主体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等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显然,在青少年道德内化中只有充分发挥道德主体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将普遍性、客观性和他律性的社会道德内化为特殊性、主观性和自律性的个体道德。

(二)道德主体自治是青少年道德内化的内在动力。由于社会道德和个体道德有着本质性差异,两者之间存在巨大的鸿沟,所以社会道德向个体道德的转化并非自然而然地产生的,离不开特定的道德内化动力。建构主义就认为,青少年道德内化并不是道德个体被动地学习和吸纳社会道德的过程,而是道德主体积极主动地选择和建构自我道德的过程,只有为道德主体提供充分的自由空间,激发道德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才能更好地实现青少年道德内化的目标。道德内化理论认为,道德内化包括两种驱动力量:其一,社会舆论、道德氛围、制度约束等外部力量;其二,道德主体的道德愿望、道德兴趣、道德爱好、道德动机等内部力量。其中,道德主体的自我意识是道德内化的根本动力,要实现青少年道德内化的德育目标,就必须充分发挥青少年的道德主体性。显然,道德主体自治是青少年道德内化的内在动力,只有充分发挥青少年的道德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实现青少年道德内化的目标。[2]

三.促进道德主体自治:青少年道德内化的有效实践路径

(一)提高青少年的道德主体意识。外在的社会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的“内心法则”涉及理解、接受、判断、选择、认同、践行等多个环节,这些都离不开个体的自由意志、道德意识和道德自律。道德主体意识就是个体在社会交往和道德实践中形成的道德认识和道德体验,它包括自我道德意识、自我道德体验、自我道德调节等形式。道德主体意识能够监督、控制和引导个体的道德认知、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将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体的“内心法则”。所以,应当明确道德主体意识在青少年道德内化中的主体地位,培养青少年的道德自主意识、道德责任意识、道德主体意识等,给予青少年更多的道德选择权,让青少年了解自己的道德权利、道德责任等,能在道德体验、道德实践中形成道德认知和道德信仰。此外,应从青少年的道德需要、道德兴趣、道德动机等出发,诱发和培养青少年的道德自我意识和道德自律精神,引导青少年反思自己的道德动机、道德需要、道德理想等,不断增加青少年道德内化的自觉性。[3]

(二)培养青少年的道德内化能力。个体道德内化能力包括道德认识能力、道德判断能力、道德选择能力、道德实践能力等内容,青少年道德内化与个体道德内化能力有着密切关系,当青少年具有较强的道德内化能力时,就会自觉学习道德规范,进行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并将自己的道德选择付诸实践。所以,在青少年道德内化过程中,可以以道德情感教育培养青少年的道德移情能力,以道德理论学习培养青少年的道德认知能力,以道德实践活动培养青少年的道德判断能力等,使青少年将外在的道德规范转化为内在的道德品格。此外,还可以通过环境熏陶、思想诱导等方式开展青少年道德教育,提高青少年的道德情感能力和道德体验能力。[4]

(三)塑造青少年的主体性道德人格。主体性道德人格是现代社会中的理想人格,也是独立自主、自由自觉的个体存在方式。主体性道德人格是青少年道德内化的重要动力,它彰显了道德主体的价值中立性、行为能动性、思想超越性等。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塑造离不开青少年道德实践活动,这是因为只有通过道德实践,才能将道德规范转化为青少年的道德自觉;只有通过道德实践,才能激发青少年的道德自主性和创造性,提升青少年的道德内化能力。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文化泛滥,以权谋私、投机钻营等社会问题严重,人们对权力和金钱的崇拜与依附远远超过了对道德人格的追求,这些给青少年的主体性道德人格培养带来许多负面影响。为此,应加强青少年道德人格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少年道德教育,鼓励青少年坚持道德准则、坚守道德理想。还应表彰坚守道德原则的道德楷模,抨击违反道德的失德行为,为青少年道德人格培养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为青少年道德内化提供更多的发展动力。

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和精神现象,它不仅包括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社会道德,还包括协调个体完善自我、发展自我的个体道德。在青少年道德教育中,要将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为青少年的“内心法则”,就需要充分发挥青少年的道德主体性,培养青少年的道德主体自治意识。

[1]易小明,赵静波.道德内化中的主体张扬[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2]刘鹏.社会道德向个体道德的转化——兼论道德内化与个体道德生成的主体性[J].学习与实践,2012(5).

[3]蒋旭明,马玉女.人的主体性在道德内化中的作用[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4]王小飞.重构道德主体的自治:德育范式变革的中介[J].教育研究,2009(6).

猜你喜欢

道德规范内化个体
红色旅游地文化氛围生产与旅游者价值观内化关系研究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思辨:儿童哲学促学生道德内化的教学实践
德鲁大叔内化营销胜过广告
从知识内化视角看翻转课堂
孔祥渊:“我”的出现有助于提升个体道德认同
素质教育的可行性实施细节研究
国家治理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
传统伦理道德现实价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