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生我材必有用

2018-11-29孙玉石

初中生写作 2018年10期
关键词:中川鞋匠史铁生

◎孙玉石

有一篇小说叫作《做日本第一流的》。第一次读时,觉得有点儿奇怪。中川老师的两个学生三吉和五郎在临毕业时,一个理想为“做日本第一流的鞋匠”,一个是“做日本第一流的裁缝”。毕业后,两个人孜孜不倦地在各自的领域努力着,时常向老师汇报着自己的进步。老师在退休仪式上,给师生们讲他们俩的故事:

“三吉君现在在东京信心百倍地勤奋工作着,我想三吉君成为日本第一流的鞋匠的日子已为期不远了。五郎君……三年前,由于结核病,在村里默默离开人间。”中川老师说到这里沉默了。

两个人都没有在故事里完成“成为第一流的”这个心愿。

但是这两个人都赢得了人们的敬重。因为,他们一直在为这个目标努力着。做“第一流的”,是他们的理想。追求理想这个过程,让他们实现着自己的价值。这个动力,来自自我实现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谈到的一种需要,它是关于个体成长与发展、发挥自身潜能、实现理想的需要。这是一种追求个人能力极限的内驱力。

人生而为人,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与众不同的。每个人都是一颗种子,都要开出属于自己的花,结出自己的果子。即使是双胞胎姐妹或兄弟,他们也更希望自己被当成“我”而不是“他”来看待。这是人对自我的追求。

三吉和五郎就是怀着这样一颗心的两个年轻人。三吉乐观积极,一直不松懈;五郎身体病弱,先天条件不足,却也拼了命地在努力。你可以说三吉的鞋子还有待时日才能称为一流,你也可以说五郎的西服做得不那么合体,但你必须承认,他们一直在为成为自己期待的人在努力着。当这种追求获得成就时,人们会进入一种高度的兴奋与喜悦状态。这种喜悦,与别人的夸奖无关,也与金钱、名誉、地位关系不大,它只意味着一点:我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幼儿教育专家蒙台梭利曾讲到幼儿在自主活动时常出现的一种现象:当幼儿们专心致志地做着他们的“工作”时,对外界的影响毫不在意。当他们完成了工作以后,他们拉着你,急切地要跟你分享他的成功。成人如果给他们物质奖励,或给他们大量赞美,反而让他们失望。为什么呢?因为成人所施予的赞美和奖励,让这种成功变成由成人来决定了,但其实,这种工作的成就,是幼儿自己选择自己完成的结果。他们获得的是自己的力量感、成就感,他们为自己而骄傲,而不是由成人来决定他们是不是该骄傲。

“天生丽质难自弃”,我们现在理解这种心情了。可是如果这颗自我实现的种子没有遇到合适的土壤,那么,这个人的自我价值等于无法开花、结果了,这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呢?看看下面这些感叹: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胸中有大志,笔下有文章,一心报国,可惜,报国无门。在我国古人的文学作品里,这种情况比比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叫作“怀才不遇”。所有的怀才不遇背后,都有一个难以追求自我实现的人生。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兼备,难哪!像周郎、谢安这样的人生机遇,是所有人津津乐道的梦想。

可是即使现实中有种种阻挠人实现自我价值的困境,人类追求自我实现的脚步却并没有停止过。作家史铁生,年少时毕业于清华大学附中,下乡插队时双腿瘫痪。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三次透析维持生命。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史铁生说:“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他就是这么顽强地弹好了自己的被“拉紧”的人生。

海明威说,“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消灭他,可就是不能打败他。”

天生我材必有用!请让自己成才!

猜你喜欢

中川鞋匠史铁生
怎样的鞋匠算是一个好鞋匠
曹雪芹与史铁生的生命哲学比较
哲学家与鞋匠
四颗补鞋钉
不 同
中川美術館秘蔵·中国の硯
中川美術館秘蔵·中国の硯
史铁生:心魂之思
鞋匠阿舅
听史铁生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