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不是药神》看中国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的“力量”
2018-11-28王嫣睿
摘 要:2018年暑期热映的影片《我不是药神》,豆瓣评分一度升到第一的位置,众口难调的观众们在这部影片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和解。由一部影视作品引发的社会深思,并推动了国内相关制度的改革与完善,这让我在《我不是药神》上看到了中国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的“力量”。
关键词:现实主义 真实 社会存在 社会现实 影视艺术 政策导向
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在中国最初可以追溯到1913年的短故事片《难夫难妻》,作为“现实的渐近线”,它不是社会的旁观者,而是中国历史进程的参与者,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变迁。2018年暑期热映的影片《我不是药神》,豆瓣评分一度升到第一的位置,众口难调的观众们在这部影片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和解。《我不是药神》无情地揭开了这个社会的伤疤:“天价药”、“看病难看病贵”、“贫穷与疾病”……这些社会现象存在在每个人的身边,正如影片中的一句独白“谁能保证谁家没個病人呢”?反观现实,我们的国家并没有让我们失望,李克强总理就电影《我不是药神》引发舆论热议作出批示,要求有关部门加快落实抗癌药降价保供等相关措施。由一部影视作品引发的社会深思,并推动了国内相关制度的改革与完善,这让我在《我不是药神》上看到了中国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的“力量”。
一、选题紧贴生活,剧情直击心灵
影片《我不是药神》中事件原型是2015年的“陆勇药案”。被病友称为“药神”的陆勇,2004年开始帮助白血病病友从印度规模性地购入靶向药物“格列卫”的便宜仿制药,后来以“销售假药罪”被起诉。陆勇被捕后,上千名病友联名为他求情,最后公检部门撤销起诉,陆勇被释放。在《我不是药神》热映前后的今年4月和6月,李克强总理两次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对进口抗癌药实施零关税并鼓励创新药进口,加快已在境外上市新药审批、落实抗癌药降价措施、强化短缺药供应保障。
近年来,中国电影界涌现出了不少经典的现实主义题材电影,例如由媒体人邓飞发布微博帮助湖北人彭高峰寻子事件改编的《亲爱的》(陈可辛执导)、由中国1998年三大特大矿洞诈骗杀人团伙案改编的《盲井》(李杨执导),而《天注定》(贾樟柯执导)的事件原型分别是:1、2002年山西的胡文海怒杀14贪腐人员案件;2、2012年湖南、重庆、南京“周克华案”;3、2009年邓玉娇“冤”案;4、富士康员工跳楼事件。这桩桩件件的社会事实,无比贴近生活又令人触目惊心。
在这一案例上我们可以影射到中国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不再是处在艺术片与商业片之间的“尴尬期”,终于找到了与中国观众的契合点,由于选题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给观众更强的代入感,很容易引发观众的思考,同时也拓展了中国电影题材的宽度和深度,为现实主义题材剧开辟了新的角度和方向,终将“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二、现实主义题材折射出一个时代的缩影
回望中国电影史,现实主义题材电影一步一个脚印伴随着历史的洪流一路走来,正如哲学上讲“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早些年的中国现实主义题材电影所折射的社会现实的多是:城乡贫富差距巨大、偏远地区拐卖人口案、基层干部间的权力斗争、乡土社会走向现代文明进程中所发生的变化....直到如今的“陆勇药案”、“彭高峰寻子”事件等等,中国现实主义题材电影依附时代而生,又无不紧扣时代脉搏,贴近百姓视角,深入现实生活,讲好中国故事,获得了震撼人心的传播效果。
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在创作时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影视作品不仅需要与社会背景、现实生活关系密切,更要注重作品本身的细节和逻辑性,以及高素质的演员和剧组人员的密切配合,通过真实事件与影视艺术的结合,从电影独特的角度描摹中国社会某个阶段或某种精神下的缩影。
三、现实主义主流价值观重回舞台
现实主义题材剧在创作时讲究“真实”,如何才能呈现“真实”,除了在题材上回归根本,切实体会平凡生活中的“烟火气”以外,还要注重作品的质量和深度,更多是去深挖故事的精髓,展现一个时代的精神脉搏。如若创作者们能够细心观察社会生活,耐心打磨作品,多创作出能观照社会、引人思考的好作品,现实主义主流价值观重回舞台必定势不可挡。
现实主义是影视创作的丰厚源泉。在欧、美、日以及韩国、印度等国家,现实主义之表现于影视作品里已经是层出不穷的,经典佳作亦是数不胜数。印度的《摔跤吧!爸爸》《厕所英雄》》和《起跑线》,以及韩国的《熔炉》《素媛》和《举报者》等影片,除了在本国产生轰动效应以外,也同样在中国社会引发较为普遍的关注和讨论。由此可见,不论什么样的意识形态下,社会存在都决定着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的走向,而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又在影视艺术的层面上影响着社会存在,可由于种种具体原因,这种影响可大可小。但是不论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对社会的影响大到推进社会改革,还是小到只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都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并且在商业电影冲击下的今天,依旧使之成为影视美学范畴中不可替代的一朵奇葩。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许鞍华、贾樟柯、陈可辛、娄烨等编剧和导演为代表的、坚守中国电影现实主义精神及其创作观念的电影创作者们,在创作过程中凭借对生活点滴的敏锐观察,以及对社会现实和人物命运的深切思考,勇敢肩负起了社会使命与现实主义文化担当。徐峥明确表示,“寻找现实背后散发出来的人性光辉和爱的光辉,应该是中国故事的讲述方向”;宁浩则将忠于“本土观众”“本土文化”和“当下时代”总结为自己的拍片原则。
总体来看,中国的现实主义电影创作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但如果在品质上调整升级,提高自我要求,用实实在在的故事和真实的生活形象呈现社会发展的成果和期间产生的矛盾,使观众产生心理共鸣,反映现实、引人深思,无论从政策导向上,还是市场需求上,主旋律的现实主义题材剧都将备受关注。创作者们若能平心静气、耐心打磨,定能使现实主义影视作品成为大势,假以时日,它将会以更强大更自信的姿态,出现在国际影坛之上,未来可期。
作者简介:王嫣睿(1996-),女,汉族,籍贯:山东德州,单位:黄冈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方向:戏剧影视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