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2018-11-28贾凤琳
贾凤琳
摘 要:开展综合实践课程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实践活动全方面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没有课程标准更没有固定的教科书,所以教师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难免会走入一些教学误区,使综合实践活动在实际开展中很难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笔者认为,教师要想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必须提升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视度,同时要为学生创造丰富的提高动手能力的条件,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积极探索与学习。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 提高 动手能力
著名的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只有让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真正参与、实践动手,教育活动的有效性才会提升。综合实践活动就其本身而言就是一项实践意义较强的教育课程,它强调勉强全体学生,让学生自由选择与自主体验。所以教师要抓住课程的特点,培养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通过挖掘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实施教育等多种方式,提升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动手能力,以更好地培养学生,让学生“手脑”并用参与学习。笔者认为,教师要想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课程兴趣,活动充满趣味,强调人人参与
俗话说“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教师要想让学生愿意参与动手实践活动,就必须调动学生的積极性,这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
1、确保人人参与,鼓励下提升学生勇气
教师要想让学生能够参与到综合实践活动中并且积极动手,就必须鼓励学生,确保学生主体在主观性上愿意参与,能够卸下恐惧心防和自卑心防。笔者班级中有位学生在参与综合实践活动中由于自卑和胆小,不敢与同学合作,经常“落单”。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也不敢做,久而久之便成为了不愿意做。笔者与他交流,并且鼓励他让他来试一试,告诉他综合实践活动是一个新的起点,而且动手的机会是均等的。这位同学在鼓励下勇气提升,动手的积极性也提升,逐渐开始摆脱自卑有了很大的变化。
2、注重开设趣味活动,引导学生动手参与
教师在开设综合实践活动时也要注意让活动的教育意义与趣味性并重,不要过分抬高教育意义,导致学生对课程产生先决的抵触心里,这样会大大降低学生的动手参与积极性。教师在开设活动时可以结合游戏、结合各种资源,更可以让学生自己来选择实践活动,基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上,学生的动手积极性会大大提升。
二、为学生创造动手参与的条件,挖掘综合实践活动资源
只有有丰富的参与机会和参与条件,学生的动手能力才会得到提升。笔者认为,综合实践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必须深入挖掘各种资源,贴近学生的生活与社会,创造实践性丰富的活动,学生的动手能力才能够得到提升。
1、走出课堂,利用课间游戏让学生“玩乐”中“学习”
在了解中笔者发现,学生的课间游戏多种多样,新游戏层出不穷。每个学生都能够有自己最喜欢游戏,并且积极参与其中。所以教师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可以让活动走出课堂,结合游戏,让学生在玩乐与轻松中学习。这样学生的动手能力不仅得到提升,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性也能够得到提升。
2、走向生活,利用生活资源让学生“实践”中“丰富”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开展丰富的小实验和小探索活动,这样学生成为了探索者本人,不仅要探究更要实验、记录,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不仅开拓了大脑思维,动手能力也会得到快速的提升。若教师考虑实验活动的困难度学生难以独立完成,教师还可以开设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们小组结对实践,这样学生们的实践与沟通能力能够大大提高。
3、走向社会,利用社会活动让学生“体会”中“成长”
社会生活中有许多活动对学生都有很深的教育意义,比如说调研小区的卫生能够提升学生的环保意识、去敬老院义务帮忙可以提升学生的感恩意识等等。所以教师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走向社会,给学生动手参与的多种条件,让学生在直接的动手体会中成长。
三、发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总结作用,强调动手能力的重要性
此外,教师也要发挥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总结的作用,让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有一个清晰而又正确的认知。抓住总结的有利教育机会,为学生强调动手能力的重要性。让学生能够从心理上正式动手实践的积极作用,从而自我动手、积极动手,那么学生的动手能力将会得到快速的提升。
四、结束语
杨振宁博士曾在对中美学生的调查中指出,中国孩子对于知识的掌握很好,但动手能力却很差,孩子普遍怕出错、不敢动手,所以综合素质并不高。所以我国教育在实施综合实践教学活动中必须注重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兴趣与动手胆量,为学生创造丰富的动手条件,这样学生才能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冯新瑞,田慧生;区域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实施的重要策略[J];教育研究;2015(11)
[2] 刘蜀知,郑家武,董海英,颜群;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6(03)
[3] 李树培;综合实践互动课程核心素养与评价探析[J];全球教育展望;201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