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释迦牟尼与僧伽教育

2018-11-28

西部论丛 2018年12期
关键词:释迦牟尼佛教

邱?

摘 要:教育,是一代对一代的传承,是一代又一代的发展。各行各业都需要教育。佛教从诞生初始,就是顿悟与传授的过程,是一场教育的传承。教育让佛教在历史的长河中闪闪发光、生生不息;教育,让各方信徒以佛为尊,诚心奉养。佛祖释迦牟尼在鹿野苑初转法轮,就是一场教育,五比丘就是教育的结果,从此,佛教开始了它传奇的一生。

关键词:佛教 释迦牟尼 僧伽教育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信徒众多,距今已经有两千五百多年。佛,在梵语中有“佛陀”之意,在汉语中一方面指释迦牟尼佛,一方面指佛教;在佛教中,佛象征着“觉悟”,有“觉者”之意。

释迦牟尼佛开悟后说的第一句话是:“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由此可见,从释迦牟尼佛顿悟开始,教育就贯穿了整个佛教,是佛教能发展、能传承的关键。

一、释迦牟尼佛的教育

(一)释迦牟尼佛的顿悟

释迦牟尼的成佛源自于顿悟,这个顿悟看似简单,却耗费了他整整六年光阴。在释迦牟尼佛还是太子时,一次偶然出游让他遇到了人生最大的转折:当他从东门过时,看见了潦倒贫困的老人;从南门过时,看见了痛苦呻吟的病人;从西门过时,看见了家属哭泣送葬的死人。在这三门中,他由众生的苦看见了人生中不可避免的苦难,不禁向随从说:“我非为众生脱离这生、老、病、死的苦才好!”;最后经过北门时,他见到一梵行沙门,庄严安详的行走,顿时受到了修梵行的沙门的感召,与佛结下不解之缘。在二十九岁那年,他毅然出家,寻求成佛之路,一直到他三十五岁时他才才菩提树下顿悟成佛。佛教三宝之“佛”由此而来。

释迦牟尼在成佛之路上一路艰辛,虽然只有短短的六年,但內心与外在所受之苦,非常人所能忍受。佛陀释迦牟尼佛的顿悟,是源自与自我的不断修行,而自我修行的过程就是一场自己对自己的教育,在不断的学习、发展中,释迦牟尼不断的正视自我、改变自我,最终有所感悟,他普度众生之前,首先就度了自己;他传道之前,首先自己就先成了道。释迦牟尼佛顿悟成佛就是自己教育自己、自己审视自己、自己感化自己的过程;佛的本身就是一场自我救赎、自我解脱、自我教育的历练。

(二)释迦牟尼初转法论

释迦牟尼成佛之后,没有丝毫犹豫,想要找到从前传法于他的三位老师:跋伽婆、阿罗逻和郁陀罗,可惜他们已经全部仙逝;于是他又不计前嫌的找到误以为他不能坚持苦修而弃他而去的憍陈如等五位随从,用威德感召了他们,向他们传授了“四圣谛法”,憍陈如等五位随从此就成为了佛教中颇有名望的五比丘。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佛教不再是一个人的佛教,它成为了一个佛教僧团,第一次具备了佛、法、僧,统称为“三宝”。这就是是释迦牟尼佛的第一次说法,称之为“初转法轮”。

从三十五岁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到八十岁入大涅槃的四十多年间,无论天寒酷暑、无论饥饿贫苦、无论猜疑驱赶,释迦牟尼佛为弟子说法从未停止过,他的足迹踏遍了恒河两岸。佛陀释迦牟尼的说法就是佛教教育的初始,他让佛教教育有了一个系统的传授模式,他的大智慧吸引了无数的当时被认为是外道的弟子投入他的门下,就这样,佛教开始了有组织的有系统的教育。

二、佛教三宝

佛教有三宝:“佛、法、僧”。佛是佛教之起源,是释迦牟尼佛,是领袖人物;法,是理论,是佛陀释迦牟尼佛说法的法义,是佛教传承的根本;僧,是僧伽,是参与者,是实现佛法传承的重要因素。

(一)佛与法

在释迦牟尼佛悟道成佛之前,世间本没有很好的行之有效的佛法,当时认为的成佛之法主要以苦行为主,释迦牟尼佛也曾经跟随外道之人苦修、禅定,但饿的皮包骨瘦差点身死魂灭,还被怀疑道念不坚,被人放弃。但佛陀释迦牟尼没有退缩、怨恨,独自来到迦耶山,在一棵菩提树下静思生、老、病、死的真谛,降服心魔,摈除杂念,全力正道,最终顿悟成佛。

释迦牟尼佛成佛后,通过自己对佛法的领悟,和自己成佛前的经历,在世间弘扬佛法,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次,八十岁时安然离世,他的肉身虽灭,法身却永恒存在。释迦牟尼佛的弟子摩诃迦叶召集、整理记录他一生所说的教法,通过七次结集,集结经文佛教经典三藏十二部,卷数达二万多卷、字数达三亿之多,这些佛经浩如烟海,博大精深,流传后世,普度众生。

(二)法与僧

释迦牟尼成佛前,有五位跟随者:十力迦叶、跋提、阿说示(又译马胜)、摩诃男拘利、阿若憍陈如。他们本是释迦牟尼佛的父亲净饭王派来随侍释迦牟尼修行的臣仆,由于误会释迦牟尼道心不坚,他们悄悄离开了释迦牟尼;后来释迦牟尼成佛后,他不计前嫌找回了五人并感化了五人,形成了最早的佛教僧团。

僧伽简称僧,是和、众,乃和合的意思,故又称为和合众、和合僧、海众。僧伽作为释迦牟尼的信奉者、追随者,他们是释迦牟尼佛最忠实的信徒,他们聆听释迦牟尼的教诲、宣传释迦牟尼的思想、奉行释迦牟尼的道义;他们受佛剃度,随佛讲法,常伴于佛陀身边。

三、僧伽教育

(一)教育的定义

“教育”这个词属于外来词,源自于拉丁语educare,有“引出”之意。“社会根据受教育程度选拔人才。人通过受教育实现社会地位的变迁。教育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与人类社会共始终”①。教育是一个大概念的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狭义的教育是指专门组织的教育,即学校教育,它不仅包括全日制的学校教育,而且也包括半日制的、业余的学校教育、函授教育、刊授教育、广播学校和电视学校的教育等。”②

释迦牟尼佛的教育是广义之教育,是为解脱世人之苦,是一个有着高度智慧之人对众生的怜悯。

(二)教育的目标

教育简单看来就是为教和育。“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③

佛陀讲法就是教,佛陀释迦牟尼佛有大慈悲心,希望能解脱世间人的生老病死之苦,通过对自己对佛法的感悟和对佛法经典的讲解,希望教会众生解脱之法,这就是佛陀之教。

佛陀弘法就是育,佛陀讲法是一人讲法万众学法,他不留余力教育了无数弟子,弟子们又继续教育弟子,生生不息,一代又一代的传承,让更多的信徒有了慈悲之心,有了佛理之基,能听法能说法能辩法,让佛法真正常驻于人心。

(三)僧伽教育

释迦牟尼佛弘法的最大收获就是吸取了越来越多的信徒,他们在佛陀的教诲下,不断的完善自我、改变自我,不断的感化他人,造福他人。释迦牟尼佛的教育就是一场救赎与自我救赎的过程,他的教育是一个互助的教育,成就了自己,成全了別人,僧伽的队伍也因此而越来越庞大

1、 僧伽教育的唯一性

僧伽教育是具有唯一性的,他是一场关于自我的教育。从释迦牟尼佛踏上成佛之路时,就是一场自己的旅途。无论佛陀是跟随跋伽婆的苦修、阿罗逻和郁陀罗的禅定,还是佛陀自己远离苦修进行禅定到重新苦修到再次远离苦修,重新寻找成佛之路,都是释迦牟尼佛对自己内心的审视,是没有其他人能影响的,这是一场自我的教育,具有唯一性,而且必须经历这种唯一,也只有通过这种唯一才能审视让自己、升华自己。

2、僧伽教育的为他性

僧伽教育如果仅仅只有自我教育,那么佛教注定早已灭亡。释迦牟尼佛成佛的动力就是源自于释迦牟尼佛自身对大众的怜悯,从释迦牟尼佛踏上寻佛之路时,就是为了普度众生。可以这样讲,释迦牟尼佛之所以放弃丰厚的物质、美满的家庭等俗世的享乐,甘愿历经肉体的苦练、精神的冲击,就是为了教育他人、引领他人远离俗世之苦,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他人。

僧伽教育的开始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初转法轮,释迦牟尼佛在顿悟成佛后,他的第一举动就是寻找可以讲法之人,无论是对曾经教育过自己的跋伽婆、阿罗逻和郁陀罗的寻觅,还是对跟随自己后又离开自己的憍陈如五人的谅解,都体现了释迦牟尼佛为众生之态。以至于后来的释迦牟尼佛开坛弘法、广收信徒,都是为了更好的弘扬佛法、普度众生。

佛法从问世之初起,就是以普度众生、救世为目的,释迦牟尼佛以自身之态、亲力亲为的教授了世人什么是佛、什么是法,不论是释迦牟尼佛的自我教育、对僧侣的教育、僧侣间的教育还是对众信徒的教育,都是机缘,都符合佛陀初愿,故,佛与僧的教育符合了时代的发展,所以千年不灭。

参考文献:

[1] https://baike.baidu.com/item/教育/143397?fr=aladdin#1_2

[2] 杨伯峻.孟子译注.[I] .北京:中华书局出版.2014年.第340页

猜你喜欢

释迦牟尼佛教
佛教艺术
人生只在呼吸之间
神话中的释迦牟尼
佛教造像
面对辱骂
看中国·在浙江
扫净心尘
中国新疆早期佛教彩塑的形成与发展
五代两宋佛教雕塑的佛学内涵
陈哲文(韩国)佛教题材作品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