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小柴胡汤加减合耳穴埋豆治疗中风后患者眩晕的疗效
2018-11-28杨广跃徐鲁洲肖晓晓闫文勇
杨广跃 徐鲁洲 肖晓晓 闫文勇
【摘 要】目的:探究分析小柴胡汤加减合耳穴埋豆对于中风后眩晕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7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中风后眩晕患者1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接受常规的药物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小柴胡汤加减合耳穴埋豆进行治疗,探究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实验组的血浆黏度低于对照组,且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柴胡汤加减合耳穴埋豆治疗中风后眩晕能够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可以改善血浆黏度,促进患者康复,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耳穴埋豆;小柴胡汤;中风;眩晕
【中图分类号】R2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18)09--01
眩晕是中风后常见的一种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头昏目眩、站立不稳、视物旋转等。较为严重者甚至会出现恶心呕吐、肢体偏斜等症状。眩晕易反复发作,治疗难度大。临床上使用传统的药物治疗对中风后眩晕无法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本实验通过在常规用药的基础上使用小柴胡汤加减合耳穴埋豆进行治疗,探究其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6年5月至2017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中风后眩晕患者160例纳入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80例)和对照组(80例)。实验组患者中男性48例,女性32例。年龄53~74岁,平均年龄(61.4±5.3)岁。对照组患者中男性46例,女性34例。年龄54~73岁,平均年龄(62.1±4.8)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备临床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用药治疗,依照《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的标准,进行控制血压、血脂等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同时进行小柴胡汤加减合耳穴埋豆用药治疗,内容包括:耳穴埋豆:以肝、脾、枕、心为主穴,依照辨证取配穴,若血压偏高则加降压沟,气血两虚加内分泌、脾、胃;痰浊中阻加贲门、脑干、额[1]。使用王不留行籽贴对上述穴位进行贴压,每穴按压至胀痛程度。一天按压3~4次,每3天更换一次王不留行籽贴。同时服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成份为柴胡25 g、黄芩20 g、炙甘草、生姜9g、人参与清半晨12g,4颗大枣[2]。肝肾阴虚则可添加熟地黄、怀牛膝、山萸肉;血瘀阻窍者添加当归、川芎,赤芍;肝火上炎者添加栀子、龙胆草。用水煎2次后取300ml药汁,1天分2次服用。1周为1各疗程,两组均持续治疗1疗程。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治疗前后两组的血浆黏度变化,对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评判,评价标准为治愈:眩晕等症状全部消失;显效:眩晕等症状明显改善,眩晕次数比治疗前减少60%以上,头部昏沉但是对正常生活无影响;有效:眩晕等症状有所缓解,眩晕次数比治疗前减少不超过60%,对自身及周围物体存在旋转感,对正常生活有影响;无效:治疗后眩晕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治疗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使用SPSS12.0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以率(%)表示记数资料,采取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用()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血浆黏度比较 实验组治疗前后血浆黏度分别为(2.61±0.52)mPa·s、(1.12±0.23)mPa·s;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浆黏度分别为(2.62±0.53)mPa·s、(1.58±0.27)mPa·s;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浆黏度相差不大,治疗后实验组的血浆黏度低于治疗组,组间比较t=11.600,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实验组中治愈37例,显效23例,有效15例,无效5例,治疗有效率93.75%;对照组中治愈33例,显效22例,有效10例,无效15例,治疗有效率81.25%;组间比较=7.143,P=0.0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眩晕是中风后较为常见的一种症状表现,通常也被认为是中风复发的前兆。中风分为因为血管阻塞而导致的缺血性脑中风以及因为出血而导致的出血性脑中风。无论是哪种类型都会造成患者脑部功能出现异常,常表现出晕眩、偏身瘫痪、无法说话等症状。中医认为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大,人体的各项机能逐渐衰弱,加上不良饮食习惯,会使患者的各项肺腑和经络受到影响,气血逆乱,阴阳调和的作用减弱。因此中医认为晕眩的产生与人体内痰湿联系紧密。当肝脏气机运行受阻,会导致脾虚的现象,进而降低湿气的运转能力,湿气在体内聚集便形成了痰,肝脾关系失调后气机运行出现异常,从而导致眩晕。因此中医在治疗中风后眩晕时主要以健脾化痰、疏肝理气为主要方针。耳穴埋豆通过在耳穴位处粘贴王不留行籽贴对耳穴进行刺激,能够达到疏肝理气的作用。小柴胡汤是出自《伤寒论》的名方,其成份包括柴胡、人参、黄芩、甘草等。《伤寒论》里提到该药方能够调节胃气,上焦通畅。柴胡、黄芩有疏肝解郁、清热利淡之功效,甘草、人参具有益气健脾的功效,可以提高人體湿气转化的能力,减少痰湿生成[3]。清半夏以及生姜则能够产生化痰的效果。通过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可以有效地治疗眩晕。本研究中治疗后实验组的血浆黏度低于对照组,且治疗效果也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小柴胡汤加减合耳穴埋豆是一种科学高效的治疗手段。
综上,对中风后眩晕患者采用小柴胡汤加减合耳穴埋豆进行治疗能够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康复,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曹洪涛.小柴胡汤加减合耳穴埋豆治疗中风后眩晕的疗效观察[J].光明中医,2017,32(3):368-370.
赵娜,李玮,胡万华.多导睡眠图评价归脾汤结合耳穴埋豆治疗卒中后失眠的疗效[J].浙江中医杂志,2016,51(9):625-627.
郭伟霞.小柴胡汤加减联合耳穴埋豆治疗中风后眩晕的临床分析[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7,17(11):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