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集群、校地服务与产教融合
2018-11-28郭建如
郭建如
大学组织机构要发生变化,除了组织发生变化之外,最核心的就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这就需要多专业协同参与和相关协同支撑。多年来,国务院包括教育部等国家政府机关相继出台文件,要求产教融合和建立专业集群。专业是高校中涉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最重要的一环。以前,单一的专业能够支撑起新的人才培养要求或者是科研服务要求,现在则需要多专业来进行协同。
如何建立专业集群?一个专业就相当于一门课程,专业集群实际是多组课程。当然,每组课程都会涉及相应资源,包括教师资源、学术资源、教室资源、教学设施资源,这也涉及专业集群的组织问题。实施途径可以用购买、雇用人员、聘用制、兼职教师等方式实现。
方式可以概括为几种。第一,扩大行政部门的管理范围,把相同院系或者是相同专业合并。例如,北京大学成立了几个学部,学部包含相近的院系,让学生自由地选择专业甚至是转院系。我们在地方应用大学中也可以看到,比如,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有工学部,其中有几个院系,这就可以实现人才之间的专业融合。第二,采取纵向一体化或者是横向一体化的方式,把相近的专业联合起来,这是院校扩张时使用的。第三,项目组或者是矩阵式,比如河北民族师范学院。除此以外,还可以吸收其他专业的人进来,或者是采取设计联络员的方式,或者是网络的方式,当然也不能忽视个体与总体的联系。在国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己进行课程组合,当然需要通过批准之后才可以获得相关方面的学位。北京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也有意淡化专业,强调学生促进交叉、尊重选择,为学生转系、转专业提供更多的便利。
有几个方面的核心问题。第一是环境扫描与准确定位,就要分析当地的支柱产业,再围绕产业来设立相关的专业。这就要分清产业中哪些技术是非常核心、非常需要的,根据技术链确定人才培养的人才链,这样来进行有效的对接。
第二是在专业集群的建设中,要考虑是自己来建、合并来建,还是其他方式建设,要考虑教育成本、经济成本。在院系合并里,有很多成功或者不成功的经验,其实和背后的教育成本有很大的关系。
第三是要强调专业集群的建设之中怎么保证相关专业的利益问题。要建好专业集群必须要把握好几个方面的问题,如建立专业集群之后,如何把它和地方的服务联系起来?专业集群要发挥校地的作用,有两个途径:一是人才培养,把当地的企业拉入到行业的专业集群当中,为培养人才服务;二是要用专业集群去发挥科研的作用,去解决地方、企业的科技难题,促进当地产业的升级和企业发展。有些专业集群建设比较偏重于前者,即人才的培养。这里面有几种形式,比如说校企合作的方式,上海电机学院是很好的合建二级学院。许昌学院瑞贝卡学院也是瑞贝卡集团和许昌学院共同建设的。在专业集群课程修完之后,结合课程学习到行业学院、产业学院、产教融合实验区实践。在行业学院教育的分段中,比如说在二级学院大三、大四两年进行产业相关课程的学习。要注意到,有些學校明确提出来偏重科研分区,协同创新平台的作用。比如说,应用技术大学强调协同创新平台的组织属性,学校里有40~50个创新平台,这是实体的公共平台,而且是独立于二级学院的,发挥创新平台作用支撑当地的产业。皖西学院产学研发展聚焦当地中药材的建设,特别是石斛产业的栽培,带动了上百亿的产业发展。带动产业发展之后,自然就有学生的实习、学生的创业的平台。
最后一点是政府的介入,黄淮学院在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了乡村振兴学院、驻马店产业创新学院,还有许昌学院、宁波工程学院等也是案例。总的来看,我觉得产教融合这个口号重要的是服务于校地,促进校地服务。要想让产教融合更好地促进地方发展,中间必须要改造大学的专业集群,而专业集群的改造是需要借助于行业学院和创新平台的,最关键的是“产学研用一体、政行企校协同”。我们要解决应用型科研的问题,就必须将应用型科研与应用型教学真正地融为一体。
编辑 吕伊雯 校对 朱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