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对“一带一路”人才战略的积极影响
2018-11-28李怡章
李怡章
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的几十亿人口逐渐成为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也意味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而当我们谈及产教融合,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产教融合时,离不开大学与人才培养话题。
传统的大学往往专注于博士学位或者是论文数量,这是远远不够的。大学,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大学必须专注于市场及应用技术,必须理解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必须利用自身的知识优势来推动所在国家和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甚至不断创造工作岗位。这就要求大学的讲师必须要有深厚的行业经验、行业知识及社区服务经验;在大学中建立各式初创企业,以不断创造就业岗位,帮助参与人员积累工作经验。由此,需要鼓励我国的大学教师在任教之前积极参与相关项目与实践工作,如参与“一带一路”项目或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工作以积累行业经验。
遗憾的是,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大学的发展方向其实是错误的——它们往往致力于将技术学院转型为技术大学,又将技术大学转型为研究型大学,以寻求建立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事实上,这并不是一个正确的发展方向,因为发展中国家培养的诸多人才,包括众多的博士研究生,最终会流失到发达国家中去。这种人才流失使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和经济人才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要填补上述人才流失所造成的空白,发展中国家须加强合作,如南南合作。例如,中国每年培养超过100万的工程师,这一人才培养总量既足够满足本国需求,又可以为其他发展中国家输送人才;中国还可以派送自己的一些大学讲师前往发展中国家,这样其他发展中国家也可以有足够的人力和师资——该方式不但不会限制中国的资源,而且可以大大推动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是一个双赢的合作局面。因此,今日将中国的大学当作案例为发展中国家同行做示范以提高其教育质量也是一个有益尝试,这样做不仅不会让中国的教育资源流失,反而对其他国家的教育发展带来很大帮助。
“一带一路”航线贯穿亚欧非大陆,丝绸之路经济带也重点汇集了中国、中亚、俄罗斯和欧洲。习近平主席把“一带一路”作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支柱,这对于各国来说都是一个双赢的设计,我对此非常乐观。中国有数量巨大的外汇储备、投资巨大的基础设施建设、先进的工程制造和项目管理能量和容量,其他发展中国家要坚持与中国开展合作,共同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在“想要富先修路”的理念下,要集中精力保障国民的基本生存需求。
但是,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沿线各国的基礎设施建设、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国家发展所需的人力资本发展速度是不一致的。例如,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工程师、技术人员培训等已达到领先地位,其他发展中国家则需要解决基础设施运行和维持方面的问题。在这一背景下,发展中国家需要和大学,特别是技术应用型大学开展合作。希望中国的高校能追随中国的企业,走出中国,走向世界,领导世界!
编辑 王昕 校对 徐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