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位改进对胸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术中下肢深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2018-11-28邵晶晶张爱华施民新杨春林
邵晶晶 张爱华 施民新 杨春林
【摘 要】目的:探讨体位改进在胸腹腔镜食管癌手术对下肢深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2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0例,对照组行颈部、腹部操作时采用常规体位,头高足低20°,实验组术中采用头胸部抬高20°不变,下肢抬高20°,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测定两组胸腹腔镜食管癌手术患者行颈部、腹部操作过程中不同体位下双下肢股静脉直径、血流速度。结果:与头高足底200体位相比,下肢抬高20°后股静脉血管内径增大,血流平均速度明显增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进后的体位可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从而减少下肢深静静脉血栓的形成。
【关键词】胸腹腔镜;食管癌;体位;下肢深静脉;血流动力学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8)09--02
食管癌是我国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目前根治性手术仍是主要治疗手段[1]。近年来,随着手术技术的进步快速发展,食管癌治疗已逐渐由传统开胸手术转向微创腔镜手术。因其创伤小、疼痛轻等优点被接受和应用[2]。行胸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时,患者处于头高足底200体位下行腹部及颈部操作,腹部及颈部的操作需要1.5-2.5h[3]。由于腹腔镜手术较开腹手术时间显著延长,理论上将使下肢深静脉血流动力学发生变化,增加血栓形成。因此,我们旨在通过超声检查了解胸腹腔镜食管癌手术行颈部、腹部时对下肢深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为预防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提供依据。
资料与方法
一、临床资料:选取2017年12月至2018年5月在我院行胸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治疗患者20例,其中男13例,女7例,年龄52-74(平均60.2)岁。手术时间为3.5-5.6(平均4.2)h。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0例。患者术前均无血液高凝、浅表静脉血栓病史,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症状或体征,围手术期未使用影响血液凝固药物。
二、方法:(1)手术体位:对照组患者全麻后行颈部、腹部操作时,建立12mmHg的CO2气腹并采取头高足低20°体位。实验组患者采用头胸部抬高20°不变,下肢抬高20°,分别于手气腹前,术后即刻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方法测定患者双下肢股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2)观察指标:分别测定上述各时间点患者的双下肢股静脉直径、血流速度,计算股静脉平均直径及血流速度。(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用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患者气腹操作前股静脉血管内径和血流平均速度无显著差异;术后即刻两组患者股静脉血管内径变小,血流平均速度减慢。但与对照组相比,术后即刻实验组股静脉血管内径增大,血流平均速度明显增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讨论
食管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胸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现已得到广泛开展,行颈部、腹部操作时,常规体位为头高足低20°,因长时间双下肢处于下垂制动状态,可使静脉瘀滞加重,造成静脉压增高,进而诱发凝血,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4]。本研究中实验组采取头胸部抬高20°不变,下肢抬高20°体位,可以保持双下肢不出现下垂状态,以利于静脉回流,缓解下肢静脉压力,减少对血管内皮损伤,从而降低静脉血栓发生的风险。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Virchow提出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为静脉血流瘀滞、静脉壁损伤及血液高凝状态,至今仍为各国学者所公认。本研究结果表明,由于重力及全麻制动作用,经经胸部手术操作后,下肢股静脉血流变慢,血管内径变小。通过术中抬高20°后,有利于下肢静脉血液的回流,可增加下肢靜脉血流速度,血流量明显增加,从而可理论上减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病的风险,值得扩大样本量作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中国医师协会食管外科专家委员会,微创食管癌切除术[J].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2013,29(7):1.
Gao Y,Wang Y,et al.Compar is on of open three field and minimal invassi vees ophageet omy for esophageal cancer[J].Interact Candiovasc ThoracSurg.2011.12(3):366-36.
戎保林,郭明发,吴显宁.完全腹腔镜下管状胃制作在食管癌Ivor-Lewis手术的临床应用研究[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7,20(8):876-879.
林爱吟,吴丹燕,黄旭华.经脐单孔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手术配合[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8):2886-2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