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植保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分析
2018-11-28张栋栋
张栋栋
摘 要: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农业在生产中的地位不可忽视。现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提高,对农作物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本文针对绿色植保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展开分析和探讨。希望通过绿色植保技术可以促进农业生产的安全性和环保性,加快推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关键词:农业生产;植保技术;应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S-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80833017
1 绿色植保技术的总体概述
绿色植保技术是指将植保工作作为生态发展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农业生产实现生态、安全、优质、高产、高效提供保障,从而起到对农业生产的促进作用。绿色植保技术不是单一的技术,而是将多种措施进行整合使用。为了实现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一般采取生态治理、农业防治和生物控制等多种措施综合使用的方式。
2 绿色植保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2.1 生态农业的发展对绿色植保技术的需求
绿色植保技术之所以能在农业生产中得以应用,是当今生态农业发展趋势的要求。以保护环境、不损害环境为前提,进行农业生产,才能实现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绿色植保技术的使用不仅可以减少生产成本、增产增收,还可以有效的消灭掉病虫害。
2.2 绿色植保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具体应用
由于目前对农业生产质量的要求越來越高,需要相应的科学技术作为支持,以科学的生产技术、生产方式和管理理念来发展农业生产。在农业生产中通过有效的使用绿色植保技术,减少农业病虫害和毒药残留对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绿色植保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光诱、色诱和性诱。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中,起到杀掉农作物中病虫的作用。所以绿色植保技术的应用对于生态农业长远的发展意义非凡。
2.3 绿色植保技术的实施方式
2.3.1 病虫害预报系统的建立和完善
病虫害问题一直威胁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因此可以利用植保技术改善这一问题。建立和完善病虫害预报系统,通过对农业生产中普遍存在的病虫害问题进行收集整理;经过专业技术人员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并结合先进的技术,对病虫害进行预报。这样可以有效防患于未然,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损失;还需要专业技术人员对病虫害进行有针对性的检测,并进行信息汇总,以便于整体掌握病虫的发生过程,从根源上切掉病虫害,实现农业生产的高质量发展。
2.3.2 多种防治措施综合使用
传统农业生产中,农药滥用情况严重,农作物中的残留物质通过人们的食用进入到人体,对身体健康的发展十分不利。因此为了生态农业的发展,可以在农业用药上采用低毒、高效的,并对农药的使用量进行合理的控制。通过绿色植保技术的应用减少这种情况。绿色植保技术是由多种技术构成的,因此只有结合多种防治措施才能实现农业生产的良性发展。具体表现为,将物理防治法和化学防治法相结合,有效避免农业残留[1]。
2.3.3 加大对绿色生产的宣传力度
如果想要广泛的实行绿色植保技术,要从观念上改变人们的意识。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加大对绿色生产的宣传力度。采用多种途径和渠道相结合的方式向农民普及和宣传绿色植保技术;还要向农民传递环保观念,让农民意识到过多使用农药对人们生命安全的危害。农民通过科学有效、专业规范的生产技术不仅能提高产量带来经济效益,还有利于绿色生产方式的贯彻落实。
2.3.4 绿色生产队伍的建立
宣传工作做好了还不够,有关部门还要建立一支专业技术强的绿色生产队伍。通过专业的技术人员向农民传授如何对病虫害进行预防和治理的知识。并对农民生产中遇到的问题,提供解决措施,并进行切实有效的帮助。只有这样农民才能准确、迅速的掌握防治病虫害的各项技术。绿色生产队伍的建立不仅促进了绿色植保技术应用,还有利于绿色农业生产的发展[2]。
2.3.5 绿色植保新技术的推广
为了深化绿色植保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有关部门还应建立专业有效的示范基地。通过这个基地向农民演示正确植保技术和具体设备的操作方法,从而在根源上提高农民的绿色生产技术和水平。在推广的过程中,要灵活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注重多种防治方法的综合使用,将生物防治技术、生态防治技术和低毒高效使用农药相结合。通过技术人员的演示,农民可以近距离的学习,有利于提高绿色植保技术的推广效果。
3 总结
绿色植保技术的使用是生态农业发展的要求。这要求在农业生产中既要保证农产品的质量,也要提升农产品的产量,并减少农业生产中的污染。因此要加强对植保技术的研究,不断提升植保技术的水平。在农业生产中综合使用农业防治、生态治理、生物控制和物力诱杀等措施,只有这样才能既科学有效的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又能切实有效的对农作物中的有害物质进行控制和清除,确保农产品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马丽棉.农业生产中绿色植保技术的应用[J].南方农机,2017,48(10):176-177.
[2]周娜.农业生产中绿色植保技术的分析与应用[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7(3):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