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对女性养老保障的影响分析
2018-11-28邓芹芹
邓芹芹
摘要: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政策实施并未达到预期效果,国家放开生育管控,微观个体的生育行为却没有大量提升,从女性角度研究生育二孩对其养老保障的影响可进一步说明女性的生育决策行为,为解释我国人口供需不平衡问题提供路径。文章就生育对城镇职业女性影响进行分析,从提高女性劳动参与率和人力资本投资回报,提供儿童照料服务和完善二孩生育保险制度考虑减轻女性生育决策顾虑,为实现我国人口均衡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全面二孩政策;女性养老保障;人力资本;政策优化
一、背景
随着生育水平低于人口正常更替水平,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中国表现出未富先老的状况。为应对人口结构的失衡,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實施单独二孩政策,经过近两年的实施,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中指出,单独二孩政策实施以来,全国符合政策条件夫妇有1100多万对,但提出申请的只有169万对,占比15.4%,可见政策实施效果并没达到预期。2015年是单独二孩出生的高峰年,出生人口与2014年相比较,《统计公报》和《卫生统计年鉴》分别显示少了32万人和64万人。针对单独二孩政策遇冷,2016年1月1日正式实施全面二孩政策,《卫生统计年鉴》公布2016年活产1846万人,比2015年增加11.5%,总和生育率在1.7以上。其中“比上年增加11.5%”,并非用《卫生统计年鉴》2015年活产1454万人为基准,而是将2015年出生1655万人作为比较基础。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公布的数据是将多套数据嫁接以期望符合政策预期。2017年是全面二孩出生的高峰年,《统计公报》显示相比较2016年出生率下降了0.52‰,出生人口少了63万人。根据《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公布了2016年总和生育率1.24,出生人数为1200多万人,远低于国家卫计委宣称的1846万人。国家卫计委也公布2017年少生育86万人,并没有如预期那样比上年多生育343万人。
可见全面二孩政策放开后人们的生育意愿却不高,出生率甚至出现下降趋势,没有达到政策的预期目标。单独依靠二孩政策是不可能实现《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的人口目标,这就需要研究生育率下降的原因并及时对政策作出调整。
二、二孩政策实施效果偏离的原因分析
近期关于生育对女性就业的影响研究角度大多基于生育对女性的工资惩罚,如於嘉等(2014)研究发现每生育一个子女致使女性的工资率下降7%,且下降幅度会随着生育子女数量增加而上升;甘春华(2017)通过对生育工资惩罚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发现生育通过影响女性劳动参与率和工作时间、人力资本投资、性别歧视和职场不公平竞争和外部因素等对女性收入产生影响;肖洁(2017)认为生育的乘法效应对不同收入层次、不同部门和不同群体的女性存在差异,其中收入较低、公有制部门和白天自己要照顾幼小子女的女性要付出更大的生育代价。关于生育对女性养老保险方面的研究,呙玉红等(2016)研究发现,生育会导致女性养老保险绝对保障水平下降,且二孩的负面影响大于一孩。刘一伟(2017)分析社会养老、养老预期和生育意愿三者之间的关系,发现社会养老保险会降低居民的生育率。针对生育对女性的影响研究主要是从就业和养老金问题某一方面展开的,由于两者的研究存在递进关系,只从一方面进行研究是不够的,需要把两者相结合。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生育政策也在不断调整,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生育率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针对国家放开生育管控后,城镇居民却不敢多生这一问题的探讨可以从城镇职业女性的角度进行研究。作为生育的直接承受者,随着历史的演进女性的经济地位、社会角色发生很大的改变。以前女性从事的大多是家务性劳动,由于家务性劳动具有非社会性和简单重复性,很难被社会承认,且往往没有报酬,在此情况下女性大多依赖于家庭,从而会选择多生育孩子。但是随着女性的觉醒和普遍参与劳动力市场,一方面女性拥有自己的职业和社会养老保障,女性保障的多元化和独立,不再单纯依靠于家庭子女;另一方面生育二孩使得女性在职业的黄金时期要面临再次职业的中断,随着孩子数量的增多,女性也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抚育子女,这严重影响了女性的职业发展和工资收入,对其未来的养老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此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育质量提升不断重视,出现了生育数量与质量的替代关系,也影响了女性的生育行为,所以出现了生育的供需不平衡问题。多生育一个孩子究竟会给我国女性的养老保障带来怎样的影响?怎样优化当前政策和配套措施以减少这种影响?成为解决当前人口问题和生育率未达预期目标的路径之一。
三、生育二孩对女性养老保障的影响分析
我国的养老是一种混合养老模式,其方式主要有社会养老保险,个人储蓄养老和家庭子女赡养三种,基于理性的经济人假设,为实现女性终生效用最大化考虑,本文主要从城镇职业女性是否生育二孩对其养老保障的影响进行对比分析。
情况一:不生育二孩女性终生养老保障分析
城镇职业女性不生育二孩,在工作中进行“干中学”继续进行人力资本积累,持续性地进行工作,没有职业的再次中断和投入工作的时间和精力也相对较多,所以此种情况下女性可以获得更高的工资收入,这样女性每月缴纳的社会养老保险费也相对较多,为其退休后的养老提供了物质保障。随着女性工资收入的增加和没有生育二孩的成本支出,女性的个人储蓄会不断增加,这些储蓄也为女性以后的养老提供保障。
情况二:生育二孩女性终生养老保障分析
以时间为序列,如果女性选择生育二孩,首先生育二孩会直接影响女性的工资收入,工资收入的减少会直接影响女性的社会养老保险的积累;随着工资收入的减少和养育二孩成本的增加会减少女性的个人储蓄积累;相应地生育二孩也会增加女性年老时从子女处获得的赡养费,但子女的赡养反馈是否能够弥补前期的社会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的减少,如果可以则生育二孩有利于女性的养老保障的提升,反之则不可以。
(一)生育二孩对女性基本养老保险的影响分析
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水平与缴费基数、缴费年限以及退休时间直接挂钩,因此女性基本养老保险水平与退休前的工资水平的直接相关。一方面生育二孩使得女性需要面临两次职业中断,工作中断使得女性丧失一些“干中学”的机会从而影响女性的人力资本的积累。在利益导向下,企业会基于成本效应考虑选择男性劳动者,歧视女性职工,生育二孩使得女性工作中断的时间加长,加重了女性的就业歧视现象。另一方面生育使得女性面临工作与家庭之间的矛盾,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女性由于母亲的天性,在家庭和工作之间会倾向于对家庭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这影响女性在工作中的职业选择。生育后的女性往往会选择一些工作时间灵活、精力消耗少的“母职友好型”工作,甚至退出劳动力市场。因此生育不仅降低了女性的工资收入,也浪费女性的人力资本投资。
生育对女性的工资收入有着显著的负面影响,关于这种影响程度,於佳等(2014)研究发现生育子女使女性工资收入下降7%左右,肖洁(2017)生育对女性工资惩罚大约在3.4%,这种影响会直接反映在女性基本养老保险金上,并且随着生育孩子数量的增加这种影响程度不断加重。
(二)生育二孩对女性个人储蓄养老的影响分析
个人储蓄养老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还未建立时,个人养老是依赖于自身的储蓄积累和子女的赡养反馈。由于历史文化的影响,个人储蓄养老对女性养老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生育孩子数量的增加会使女性的生育成本增加,加之生育减少女性的工资收入,所以生育数量的增加会使女性的储蓄积累减少。由于现行婚育文化的影响,子女成年谈婚论嫁时,作为父母要为其准备婚房、婚车和婚礼所需要的开支等,房、车和婚礼开支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是大额开销,这将严重挤占女性的储蓄,使得原本就少的储蓄更加捉襟见肘,并随着子女数量的增多,这些大额奢侈品的开支越多,对女性储蓄的影响也就越严重。
生育孩子数量的增加对女性的储蓄养老来说有着负效应,并且这种影响随着数量的增加会更加严重,相对于生育一个孩子的女性来说,生育两个孩子的女性收入会更少,多生育一个孩子需要付出加倍甚者更多的养育成本和教育支出,在二孩谈婚论嫁时会需要又一套房、一辆车和一场婚礼,这将使女性用于养老的储蓄几乎微乎其微。综上,可见生育二孩对女性的个人储蓄养老的冲击是非常严重的。
(三)生育二孩对女性子女赡养养老的影响
基于代际支持效应,女性年老时子女会给予赡养反馈。Galdwell(1982)提出决定家庭生育决策的根本原因是家庭内部的代际财富流的变化,当家庭的财富流主要从子代流向父代时,会出现高生育率;反之依然。有些学者认为多生育一个孩子可以缓解养老压力,缓解的只是子女的养老负担,但是多生育孩子并没有增加子女对女性的赡养反馈。根据我国女性法定退休年龄来说女性在刚退休阶段,身体状况良好和生活完全可以自理,在这种现状下,女性在刚退休后是不需要子女照顾。女性需要子女照顾和赡养一般是子女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时期,现实生活中个体在进行家庭资源分配时,会优先选择将资源供给自己的下一代而不是父母,“恩往下流”构成了我国家庭资源代际分配的一种趋势特征(狄金华等2016,郭林等2017)。
基于上述分析,女性对于子女不仅需要付出抚育成本和婚嫁支出、而且还要付出精力和时间陪伴、教育和照顾;但是由于现在家庭结构小型化和迁移的影响,成年子女对女性的赡养一般多是物质反馈,照顾和陪伴的时间相对较少,并且由于“恩往下流”的现象使得子女对女性的赡养反馈少于女性对子女的成本支出。
生育二孩不仅对女性的养老收入是一个冲击,而且生育子女数量也是影响女性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相对于没有生育的女性,经过一次完整孕育过程的女性有更强的免疫力,并可推迟更年期的到来。但是否生育子女越多女性免疫力越强?耿德伟(2013),宋月萍等(2016)研究表明,生育子女数量对女性的健康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生育子女数量越多,老年女性患慢性病的概率越大,健康生存的时间越短,所以从健康角度来看“多子并不一定多福”。生育二孩影响女性的健康,使得女性晚年健康状况欠佳,增加女性养老医疗费用的支出,加重了女性的养老负担。
基于两种情况的对比,可以看出生育二孩不仅减少女性的养老收入,而且加重女性养老健康费用支出,整体上降低了女性的养老效用,对女性来说,生育二孩的成本大于其收益,作为理性的经济人,女性在作生育决策时会基于其终生效用最大化考虑,从而会选择放弃生育二孩。生育二孩将导致女性私人成本增加,但是随着新生人口的增加,人口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收益将不断增加。因此从生育二孩对女性个体的养老影响可以分析女性生育决策面临的经济考虑,为优化生育政策和配套措施提供思路。
四、生育政策与配套措施的优化
经历了一孩的抚育,作为理性的经济人,女性在是否生育二孩决策时更具有经济理性,更加注重二孩生育的成本收益比较,基于生育二孩对女性养老产生的影响,女性往往会放弃生育二孩。女性是生育决策的主要主体和生育的直接承受者,分析女性的生育决策对于解决当前生育政策实施困境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基于微观个体角度研究生育二孩对女性的养老产生的冲击,可以有针对性地从提高女性劳动参与率和人力资本投资回报、提供儿童照料服务和完善二孩生育保险制度三个方面提出优化措施。
(一)提高女性劳动参与率和人力资本投资回报,增加女性的工资收入
女性历来在就业方面遭受性别歧视,在就业市场中存在女性因为怀孕被变相解雇或是因为生育后返回的岗位与其能力、专业等不匹配,迫使女性退出劳动力市场或降低职位要求以适应生育带来的影响。针对生育后退出劳动力市场的女性,可以提供就业技能培训,提升或更新其职业技能和知识,增加女性的人力资本,为女性重返劳动力市场提供铺垫。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女性接受教育普及率的提高,很多女性具有较强的人力资本却因为生育被安排从事与其能力不相符的职位,浪费了女性的人力资本投资,针对此问题可以优化劳动力市场信息,使女性能够在市场上找到适合自己的職位,企业也可以聘用到需要的人才,实现劳动力市场供需相匹配。为女性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和畅通就业信息,可以使女性更积极地参与劳动力市场和找到满意的职业,提高女性的工资收入,增加其预期的养老收入。
(二)提供儿童照料服务,减轻女性抚育负担
由于生育二孩女性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照顾二孩,会相应的挤占女性用于工作的时间和精力,影响了女性的职业发展和工资收入。为解决女性照顾二孩和工作之间的冲突,可以给予祖父母辈承担照顾二孩主要责任的家庭一定的补助,比如相应减少父母双方工作缴纳的个人所得税,给予生育二孩家庭一定的经济帮助,减轻生育二孩的成本。但是有些家庭祖父母辈年纪较大和身体健康的原因难以承担起照顾孙辈的责任,针对这样的家庭可以提供幼儿照料服务,这样可以解决女性生育二孩的照顾问题,降低生育给女性就业和职业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
(二)完善二孩生育保险制度,加大生育二孩补贴
面对生育成本是微观个体承担,生育收益却是社会享有和我国养老的混合体制,要解决生育二孩对女性养老的负面影响,可以通过政策优化和制度设计,间接实现生育成本社会化。我国的生育基金一直处于有结余的状态,要充分发挥生育基金的作用,可以从生育基金中划转一部分用于对生育二孩的女性进行补贴,减少女性因为生育二孩而需要付出的养育成本,给予女性生育二孩更多的支持,解除其生育二孩的顾虑,间接实现生育成本的社会化。
五、结语
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已有两年有余,政策实施效果却不尽人意,对于生育的直接承担者女性来说,其社会和家庭的角色已经发生很大变化,积极参与到社会的女性不再仅仅承担传宗接代的家庭职责,还有社会责任和实现自身价值的目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育成本的加大,生育文化的改变,仅通过放开生育政策的管控是解决不了我国当前人口问题,需要相关配套措施的实施与优化,从而实现我国人口均衡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於嘉,谢宇.生育对我国女性工资率的影响[J].人口研究,2014(01).
[2]甘春华.“生育工资惩罚”的表现及作用机理:研究现状梳理[J].劳动经济研究,2017(03).
[3]肖洁.生育的收入惩罚效应有多大——基于已婚女性收入分布的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3).
[4]呙玉红,何勤英,瞿婷婷.生育决策影响女性职工的养老保险收益吗?[J].金融经济学研究,2016(06).
[5]刘一伟.社会养老保险、养老期望与生育意愿[J].人口与发展,2017(04).
[6]狄金华,郑丹丹.伦理沦丧抑或是伦理转向 现代化视域下中国农村家庭资源的代际分配研究[J].社会,2016(01).
[7]郭林,曾福星.中国家庭养老资源的稀释机制[J].学海,2017(04).
[8]耿德伟.多子多福?——子女数量对父母健康的影响[J].南方人口,2013(03).
[9]宋月萍,宋正亮.生育行为对老年女性健康的影響[J].人口研究,2016(04).
(作者单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