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中“以问促读”的提问艺术
2018-11-28杨小绒
杨小绒
(陕西省咸阳市兴平市秦岭小学,陕西 咸阳 713100)
“以问促读”是符合学生阅读的心里过程。我们知道,思维活动一般总是从问题开始的,在学习中,学生只有遇到困难,感到有问题必须自己去解决,才会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因此教师设计精当的问题进行提问,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是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进入课文“情境”中去的重要手段,是提高阅读质量的重要保证。这正像古人所说的那样:“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用“以问促读”法进行阅读教学,关键在于精心设计提问。“以问促读”绝不等于一问一答,“问”的目的是促使学生读书,如问题设计的不好,则达不到促读的目的。怎样设计提问才能“促读”呢?我们认为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提问要抓住契机。
目的是引导学生理解文字,培养情感,对课文产生更大的兴趣,提问重点;师生合作表演,加深理解。例如《小蝌蚪找妈妈》我在教“迎”和“追”时,先让学生读第一段和第二段中的第一句话,其他同学听,听完后结合插图想一想:“迎和追”有什么不同,学生答不上来,我便和学生分别扮演鲤鱼妈妈和小蝌蚪,表演“迎”的动作,再让学生说他们的发现,并带上动作读句子,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课堂气氛很活跃,像这类提问,都能引起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激发热爱祖国文字的情感。
二、提问要有思考价值。
学生必须通过思考才能找到正确答案。如问题无需思考,直接从书中可以找到答案来,就难以达到促读的目的。例如教《将相和》一课的“渑池会”一段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渑池会上的斗争打成了平局还是决出了胜负?为什么?开始学生觉得这个问题很简单,没有很好地读书就脱口而出“是打成了平局,赵王为秦王鼓瑟了,秦王也为赵王击缶了,一比一。”我让学生再读书,再思考,学生的看法发生了转变。有的同学说:“我现在认为是秦国输了,赵国胜了。因为赵王鼓瑟是秦王叫鼓的,秦王击缶是蔺相如叫击的,秦王很难堪。”有的同学说:“我也认为是赵国胜了。因为秦国大,赵国小,小国的王为大国的王演奏,大国的王也为小国的王演奏。比较起来,也是秦王难堪。”最后,大家都认为渑池会上的斗争决出了胜负,赵国胜了。是蔺相如的勇敢机智使赵国取得了胜利。由此可见,带着思考性的问题读书,学生才能真正读进去,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三、提问要抓住认知矛盾。
提问要充分研究学生的心里特点,设法把问题提的新鲜,有趣,富有启发性,能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教《生命 生命》时,我引导学生品读课文写到了哪几个生命,生命是什么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飞蛾,瓜苗,如此弱小,短暂的生命却让我震惊,习以为常的心跳却让我震撼,这是为什么?学生再读课文,并联系林杏子的简介,逐渐有了自己的理解。有的说:飞蛾都能在她的手里逃脱,她得了瘫痪算什么。有的说:小小的瓜苗,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里都能生长,作者想到自己,就深深震撼了。有的说:飞蛾,瓜苗的生命虽然弱小,虽然短暂,但它们依然有强烈的求生欲望,不屈的向上精神。弱小的动植物尚且如此,何况人呢?再读课文,学生心中的疑惑豁然明朗,情感也得到陶冶。
四、提问要考虑层次性。
人们认识事物都是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的。指导学生阅读也必须遵守这一规律。所以,设计提问时,也要注意由浅入深,层次分明。如我在教学《景阳冈》一课“三闪”一段时,按顺序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1.本段写老虎向武松进攻了几次?武松是怎样对付的?2.武松一开始为什么用闪的办法对付老虎的进攻?3.从武松的“三闪”中你看出了什么?第一个问题只是对课文内容的了解,是表面的,感性的。第二个问题则是深入了一步,学生要抓住重点词句读书,思考,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受到启发,才能弄明白。第三个问题的答案则必须通过抽象思维才能得到。如果回答出来了,对问题的理解也就升华了。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读书,层层深入,越来越有味,不仅读懂了课文,而且提高了独立阅读能力。
五、提问应留有思考时间。
“提问”只是手段,“促读”才是目的。我们在教学时,每提出一个问题,都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思考,到大多数以至全体同学都举起手来时再讨论,真正做到“问而后读,读而后答”,真在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总之,“以问促读”可以改变“教师讲的多,学生读的少”的现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有益于语言的学习,确实是指导学生读书的好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