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网络学习空间 创新教育教学模式
2018-11-28阳泉市电化教育馆
阳泉市电化教育馆
阳泉市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于2015年10月正式上线。平台以当前所倡导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新型教学模式作为理论依据,形成三级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三级网络学习空间,四级教育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库,以及以课程建设为主的一系列信息化教学辅助应用系统,我们称之为“3341平台”。其中,网络学习空间提供移动客户端软件,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支持建课、选课、报名、学习、讨论、笔记、答疑、大数据分析等功能,使随时随地学习得以实现,使“课堂教学人人通”成为可能。
2018年3月,阳泉市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成功接入“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实现了我市平台与国家平台的对接,教师、学生可直接一键登录,获取国家平台的资源和应用。
截止目前,在阳泉市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注册并开通“网络学习空间”的教师用户12378人、学生用户120817人,教师开通率达到100%,中小学学生开通率82%。
我市平台上线以来,我们将本地平台与国家平台的资源和应用相结合,发挥平台各自的优势。稳步持续地推进“网络学习空间”应用试点工作,通过试点引领、实地调研指导、召开教育信息化应用研讨会、开展网络课程教学应用大赛、网络选修课等活动,网络学习空间的应用逐渐得到师生和社会的认可。“网络学习空间”在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等方面逐步显示出其重要作用。
一、网络学习空间促进了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与创新
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我市大力提倡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学习”模式。要求城镇中小学和有条件的农村中小学要将“网络学习空间”应用到日常教育教学中,培养中小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能力,积极创新教育教学模式。鼓励和引导教师应用“网络学习空间”,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开展网络环境下的备课、授课,指导学生学习,进行学情分析、个性化教学等活动;鼓励学生应用“网络学习空间”进行预习、作业、自测、拓展阅读、网络选修课等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网络学习空间应用的不断推进,促进了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的变革。
1.教师教的方式发生了改变
阳泉市石门口联校石门口学校贾艳萍老师,长期坚持利用网络学习空间进行“翻转课堂”教学实验,总结出“创建网络课程,指引学生学习的方向;发布及跟进网络课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组织课堂教学,进行课内外的融合;课后复学,进行补学或拓展”的四环节网络学习空间教学法。
翻转课堂的核心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学生在线上进行前置性的自主学习,老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确定教学的起点或切入点,并有效进行融合。
课前,贾老师根据课程目标,选定适合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内容,通过网络学习空间发布给学生自主学习,并针对性地设置不同层次的练习来检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老师则利用数据分析功能随时跟踪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和学生进行线上讨论,并根据学生自主学习情况进行二次备课。
比如,贾老师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时,当学生做完课中检测后,通过统计发现有一部分同学还不能很好地掌握反问句转换成陈述句的方法,贾老师及时地设计了微课《反问句和陈述句的互换》,学生经过再次学习,重新的把测验试题打回去,让学生进行第二次练习。再如,通过平台的数据分析,贾老师发现学生在做“战斗、战争、战役”选择题时的正确率仅百分之二十九。课堂教学中,贾老师把这道题融合到课堂中重点进行了指导,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讨论“战斗、战争、战役”的含义,自己甄别答案,让学生自主解决遇到的问题,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堂上,我们看到每个学生都会参与进来,他们配合默契,或补充,或纠正,或拓展。他们在解决问题时通过小组合作,自己就能进行问题拓展。孩子们不仅学会了倾听还学会评价和质疑。如,贾老师在《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课堂教学中,一个同学就提出,课文中为什么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而不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问题。课堂气氛活跃,起点高、容量大,学生参与面广,参与度深,参与兴趣浓。
课后,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再次补学或拓展学习,这样既可以让差生吃饱,又可以让优生吃好,真正体现了分层优化。我们看到,贾老师的课堂教学不再是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而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交流,讨论等各种方式来为自己答疑解难。去年贾老师所带的班级,成绩由全联校倒数第一一跃成为全联校首冠。
网络学习空间在课堂教学的应用,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变化,教师更加准确地掌握学生的认知基础,有的放矢,课堂不再是简单的“满堂灌、填鸭式”的信息传递,更多承载了知识内化和迁移创造的任务,成为学生独立思考、合作研究、解决疑难的场所,“变教为学、以学定教”的现代课堂结构逐步显现,教师由知识的讲授者转变成为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新型的师生关系和课堂生态逐步形成。
2.学生学的方式发生了改变
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教学,不仅改变了教师“教”的方式,更重要的是改变了学生“学”的方式,让学生的学习更加自主化、协作化、个性化、民主化和多元化。
小南坑小学王云老师利用网络学习空间开展混合式教学实验。她的小学数学课堂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每节课都要在网络学习空间发布学习要求,引导学生自主观看微视频并完成自测题,学生提交后,平台自动批阅,学生就能看到自己哪道题错了,可以回看视频,并请老师打回重做。如果还不懂,可以在讨论区发贴请求帮助。老师和同学们都可以给予及时帮助。从孩子们观看视频的统计数据、微习题检测、讨论交流中可以看出,孩子们的网络学习热情高涨、学习认真细致。
戎芳芳是平定县实验小学教师。她创新应用网络学习空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尝试开展基于项目的学习实验,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学《大数的认识》一课时,他设计了“小组合作,构建知识网络”、“过关斩将,增加知识储备”、“拓展学习,传承数学文化”三个学习板块。发布了“明确问题→设计方案→协作探究→创作作品→展示作品→评价与修改”任务驱动流程。孩子们利用思维导图在自主梳理知识点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设计方案;然后在四人小组内进行协作探究,互相借鉴、补充、完善,确定最佳方案并创作作品;最后,要在小组间进行交流、展示、评价和修改。让孩子的学习充满了挑战,为孩子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从这些课例中,我们看到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安排学习时间,自主选择学习项目,自主调整学习进度,自主开展对话交流,并以协作小组为单位开展学习活动,最终实现了学生由“零起点”到“非零起点”的过渡,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从“学会”到“会学”的能力提升,由“会学”到“乐学”的跨越。网络学习空间创新了学生的学习模式,真正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二、网络学习空间使学习的形式与时空得到极大的丰富与拓展
我市积极推动以市、县、校为单位开展“校本网络课程”的建设和学生“校本网络课程”的学习。并要求学校将网络课程学习情况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标准之一。要求普通高中和职业学校要利用“网络学习空间”开展“名师讲堂”和“校本网络选修课”,扩大优秀教师辐射范围,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1.校本网络课程让学校教育更精彩
阳泉市矿区小南坑小学除在课堂教学中鼓励教师使用网络学习空间开展教学活动外,还积极利用网络学习空间开展校本课程的开发应用研究。老师在平台搭建校本课程,将课程推送给学生。学生在家登陆平台,即可在自己学习空间里的学习课程,学生可以按自己的节奏、进度和方式,随时随地进行在线学习,在校时间则更多地用来进行师生互动、解决疑难问题。几年来,小南坑小学为学生开发了大量网络课程,如,校本网络必修课《葫芦丝吹奏》,校本网络选修课《剪纸艺术》、《夏洛的网》、《音乐故事》,活动课程《舞彩童年》等等,极大地丰富了学校教育教学资源,突破了原有教学模式的时空限制和教学方法限制,更好地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学习支持和服务,促进了教与学、教与教、学与学的全面互动。
《美术故事》是学校在网上开发的一门网络选修课,美术组老师从100个美术故事中精选出6个经典故事,做成网络课程,供学生选修。学生通过阅读,了解更多的名家名作、美术技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绘画表现能力和美术素养。课程讨论中,老师发起“我是小小故事王”的比赛贴,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
活动操课程《舞彩童年》是学校的一个新尝试。以往学校改版课间操,需要占用大量的音乐课和体育课来进行学习和练习,现在他们在平台上建立了《舞彩童年》网络课程后,周五晚上把课程发布给全校学生,让他们利用周末的时间自学新版课间操的分节动作,再跟着完整示范视频反复练习。周一到校后全校学生都能基本跟着音乐完整地跳下来,个别动作不够规范,他们在课间操的时间集体练习、纠错。不到一周时间,一个新版课间操就已经在全校推广开来。实践证明,这种学习方式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均等的学习机会、辅导机会、展示机会,学习效果也非常好,既省事又高效。
小南坑小学这种利用网络学习空间开发的校本网络课程,实际上是SPOC小规模在线教学的一种尝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他们的尝试和实践必将为学校教学方式的变革提供有益的借鉴。
2.网络选修课打造网络时代学习全新模式
2018年1月15日开始,在阳泉市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全面开启了面向全市中小学学生的市级网络选修课程,要求全市中小学校根据本校实际情况,选择推荐适合本校学生学习的课程,组织学生自愿参加市级网络选修课学习。市级网络选修课将于2018年8月31日零点结束。旨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拓展学生科学和人文认知水平,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
本次市级网络选修课,我市精选了32门课程,供全市学生自由报名选课学习。课程涵盖学科拓展、名著导读、传统文化、高中生涯规划等多个方面,可以满足不同学段学生的学习需求。课程均由国内知名教授、专家、中学名师讲授,课程内容集合了授课微视频、学习效果测评、配套电子教材、课程介绍、教师介绍等内容。
3月30日,我市公布了“2018年市级网络选修课阶段运行报告”,这次报告阶段为2018年1月15日至2018年3月14日。从报告情况看,已有255所学校参加市级选修课,18584名中小学生参加了学习。总访问量达到12249165人次,总选课量达到43086人次,课程总访问量达到4713723次,平均课程访问量147304次。
最受欢迎的课程Top10课程有:青少年心理健康、九色鹿、小王子、西游记导读、唐诗经典与中国文化传统、中华诗词之美、突发事件及自救互救、高中生生涯规划、蒙元帝国等。
从学习终端使用情况看,学生使用手机、PAD等移动终端的数量接近使用计算机的数量,说明移动终端会逐步取代计算机,成为在线学校的工具。
根据学生成绩分析,获得2学分的人数达到4043人、获得4学分的人数为2635人,有1名学生了获得28学分。从获得10学分以上的学生名单可以看出,小学生参加网络选修课学习的人数较多,初、高中学生相对较少。从学生报名课程数及人数统计看,参加一门课选修的有9170人、2门课的5718人,32门课都选的48人。由此可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对课程的认可度很高,学习效果良好。
最高学分获得者案例:经过数据分析发现,山西省盂县第一中学高二1625班王丽蓉同学获得最高学分,取得了总学分28分的好成绩,王丽蓉同学总共报名了15门课程,测试通过14门课程,其中有一门课程拿到满分100分,还有八门课程在区域内获得最高分。王丽蓉同学总共获得1323.69的成绩,平均分94.54分。
市级选修课是我市首次进行的课程改革试验,试点效果在8月31日后才能分析出最终结果。从当前课程数据分析和学生反馈表明,选修课程得到师生和家长的广泛认可。
“过去教材就是学生的整个世界,现在整个世界都是学生的教材”,我们相信网络学习空间将在拓展学生的认知疆域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三、探索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新模式
我市积极开展“专递课程、巡回指导”的试点工作。要求城镇学校和乡镇学校要充分利用“帮扶结对”学校和“教育联盟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开展网络专递课程、定期巡回指导的试点,解决农村学校部分课程教师短缺,开不了课和教学质量差的问题。提高教学点、薄弱校教学质量,促进城乡教育精准帮扶和均衡发展。
平定县石门口联校共有8所小学,信息技术学科全联校只有2名计算机老师,以往采取“走教”的方式进行巡回教学。从今年开始积极利用网络学习空间探索“专递课程、巡回指导”到教学方法,解决教师短缺的问题。
石门口联校张风梅老师在教学三年级信息技术《魔力画室》时,在网络学习空间创设专递课程,建立她所“走教”的三个学校班级,通过网络推送给学生,学生在所在学校的指导教师管理下,在计算机机房开展自主学习,张老师在平台上远程指导孩子们学习,并通过数据分析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在上门“走教”时,对重点难点问题和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线下针对性的教学辅导。大大提高了“走教”的效率和效果。
“专递课程、巡回指导”的试点工作才刚刚开始,我们期待我们的老师通过试点,逐步形成促进城乡教育精准帮扶和均衡发展的新型教学模式,逐步使依托信息技术的“优质学校带薄弱学校”模式制度化。
在教育信息化的实践征途中,我们目前所做的工作只是粗浅的尝试,前路漫漫,任重而道远,在各级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我们将不忘初心,一直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