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试教学引领下的小学古诗(文)“四读”教学模式探究
——以《秋思》教学案例为例
2018-11-28李科
李 科
(四川省宜宾市中山街小学)
一、缘起
一直以来,古诗(文) 教学都是小学老师既爱又恨的板块之一。爱它,是因为古诗(文) 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它语句铿锵,极富韵味;语言表达简洁含蓄,极富美感。“恨”它,是因为很多老师都认为古诗(文)很难教。从语言文字上看,它们用的是古汉语,让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从表现形式上看,它们含蓄、精练、节奏强、跳跃大,不易理解其内涵;从生活经验上看,它们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笔者也曾感慨: “古诗(文)虽好,只是太难教。”有没有一种教学模式,能提高小学古诗(文)教学的效率呢?笔者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自己的教学习惯,以邱学华先生“尝试教育”思想为指导,初步形成了以诵读为主的古诗(文) “四读”教学模式。
二、古诗(文) “四读”教学模式的内涵及内容
古诗(文) “四读模式”,指的是在小学古诗文教学中,采用以读为本、自主学习的四步教学模式。其具体环节如下:
一读:整体感知,读通读准
指导学生通过初读诗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来初步感知诗词内容,体验对诗文的最初感受。这一环节的读,以读通、读准为宜。鼓励学生自由读诗词,要求读准音,读通句子,读出节奏。老师要在备课时读好古诗(文) ,当学生朗读有困难时,必须进行正确的示范。
二读:多措并举,理解诗意
本环节可完全放手让学生细读古诗,互帮互学,释字词,译诗句。老师引导学生处理信息,化特殊为一般,共同摸索译法,一般可用以下方法:
方法一:借助书上注释、插图进行理解。为了降低学习的难度,教材在古诗(文)学习篇目中都会配上相应的注释和插图。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注释和插图理解诗词的意思。
方法二:利用工具书帮助理解。古诗(文)中有一些字、词的含义和今天已经大不相同,学生不易理解。如: 《山行》中“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里的“坐”,学生是很难理解的,通过查字典可知,“坐”还有“因为”的意思;“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还”,不是现在经常使用的“归还”之意。老师要鼓励学生利用工具书,弄清楚这类不易正确理解的字、词含义。
方法三:“留弃”与“添移”。“留”即保留人名、地名、物名等名词和古今通用的词语,如《秋思》中的“洛阳城里见秋风”一句,“洛阳”作为地名可以直接保留;《赠汪伦》中的“李白乘舟将欲行”一句,“李白”作为人名,也可以直译;《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遍插茱萸少一人”一句,“茱萸”作为一种植物,在理解句意时也可以保留。古诗(文)有时为了加重语气,强调情感,讲求音律,出现了“同义连用”现象,如《杨氏之子》中,“甚聪惠”中的“聪”和“惠”就属于同义连用的情况,在理解句意时,将“聪惠”理解为“聪明”就行了。
在古诗(文) 中,为了追求精练,又因字数、声律的需要,成分残缺现象较多,这就要引导学生“添”。如《杨氏之子》中的“为设果”,省略了发出行为的主角(主语)和行为的目标(宾语),其意思是“杨氏之子为孔君平端出水果”。“移”是调整古诗(文) 句中词语的先后顺序,古诗(文)为了押韵、声律、节奏的需要,“主谓倒置”“动宾倒置”“修饰语倒置”现象较多,理解句意时应按现代语法顺序调整好。如辛弃疾《西江月》中的“七八个星,天外”正确语序应该是“天外,七八个星”;再如杜牧《山行》中的“停车坐爱枫林晚”,应该是“停车坐爱晚枫林”。
“留弃”“添移”对于小学生来说,可能还不太习惯。老师在教学时可随年龄段的不同而提出相应的要求,不可操之过急。
三读:品读悟情,读出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古诗(文)篇幅短、蕴涵丰富,运用“想象扩补”法或借助多媒体,通过学生反复品读,对其品味意境、体会情感较为有效。
这一环节引导学生联系写作背景,想想诗(文) 有哪些言外之意。如在教学《伯牙绝弦》时,抓住“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一句,可以引导学生扩充理解: “除了高山、江河以外,伯牙所念的可能还有哪些意象呢?”以此促进学生理解伯牙所说“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有了这个铺垫,再体会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就会感受更深刻。
四读:吟之诵之,积累语言
小学的古诗(文)教学,限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不适合“字字落实,深挖细掘”。教师应该拿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吟、诵这些经典作品,为优美语言的内化打下基础。在这个环节,为了调动学生诵读古诗文的兴趣,可以采用多种方法: 两人挑战赛、小组赛、榜样赛; 师生背、快背、慢背、接龙背、拍手背;也有分类背、表演背、看画背等,多种形式综合背,灵活且富有变化。古人吟诗时,抑扬顿挫,摇头晃脑。他们采用的是“依字行腔”的原则,即平声(普通话一声、二声)字,调值均读得比较长;如果是句尾平声字,则该字的调值延长得更为夸张,读的时候往往伴有摇头动作。仄声(今天的三声、四声,古入声)字,读的时候调值明显缩短;如是句尾仄声字,读的时候经常伴有点头动作。在进行古诗(文)教学时,教师将这样的“吟诵”方式教给学生,稍加练习,琅琅书声里就会融入一些古朴的韵味。
三、实施——以《秋思》教学案例为例
我采用“四读”法,让学生在反复尝试中顺利完成了《秋思》的学习任务。
一读:整体感知,读通读准。老师让学生先自由试读,再小组内互读,最后老师抽查每个小组的 D 类( 学习基础相对较薄弱的) 学生读古诗,八个小组中,有七个组的代表能够正确、流利地读好这首诗。
二读:读出诗歌所表达的意思。老师引导学生回顾理解诗意的常用方法——利用注释、看插图、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查工具书等。之后,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书上插图,弄清楚谁是写信人。再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上的注释,理解“意万重”“行人”“开封”等关键词语的意思。接着,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最后,小组交流自己的理解。有了这样的读,学生理解诗意就比较顺利了。
三读:品读悟情,读出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教师引导学生:“有了对诗意的初步理解,我们就更能懂作者的心了。假如你是作者张籍,你此时心情怎么样?”生纷纷作答: “格外想念家乡的亲人。”老师追问:“如果将这种心情放进朗读中,该怎么读?”生不断尝试站在作者的角度来读诗。最后,老师再示范读,让学生对诗情有了新的感悟。
四读: 吟之诵之,积累语言。老师告诉学生,一百年以前的人是不会像我们今天这样读诗的,他们都是吟诵诗的。然后,老师简要介绍吟诵“平长仄短”的规则。最后,带领学生在分组读、赛读等反复吟诵的过程中,将这首《秋思》熟读成诵。
四、成效
“四读”教学模式,遵照现代教学论强调的主体性、开放性原则,体现了人文性、自主性尝试教学理论。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大量的时间读书、思考、讨论,对提高小学教材中的古诗(文)教学效率,有比较明显的作用。
在“四读”教学模式使用前后,笔者均使用相同的调查问卷对所教班级 53 名学生进行调查。前后测之,相隔两学年。学生在两学年的时间中,对古诗(文)学习的兴趣、古诗(文)内容的理解、古诗(文)的背诵积累等都有了比较明显的变化。学生在语文学科期末测试中,古诗(文)题目得分率,由实施“四读”模式前的 61% (该题总分通常为8~12分) ,上升到实施“四读”模式后的96%。
在上学年,笔者在班级发起了一场“亲子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学生在初赛中参与率达百分之百,进入决赛的孩子,或朗诵、或吟诵教材内外的中华优秀古诗(文) 。此项活动检验了“四读”模式的教学效果。
五、反思及展望
本模式的产生,主要受邱学华先生“尝试教育”思想的启发,充分相信学生能学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尝试。在反复的尝试中,笔者发现此模式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在理解古诗(文)环节,学生的主动性还没有得到更好的激发,老师的讲授还比较多。二是在品读悟情环节,学生不易进入作者当时情境,读好还有较大困难,还需要老师讲解示范,方能有所改进。
下一步,笔者将对这两个环节进行深入思考,改进现有教学模式,力争让学生的自主性得到更好的发挥,学习效率得到更明显的提升。
[1]楚慧彩.浅谈小学语文的古诗词教学[J].信息教研周刊,2011(11).
[2]高文彬.读穿古诗——我的“五读古诗”法[J].考试周刊,201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