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梯度解读文本原生价值
2018-11-28江苏省徐州市长安路学校
江苏省徐州市长安路学校 杜 倩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曾经说过:“解读文本是备课的最重要的一环。这法儿,那法儿,钻研不好教材就没法儿。”可见,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扎根钻研”是唯一的捷径,教师不仅要以普通人的视角进行“常人阅读”,解读文本自身,还应利用语文教师这一职业视角进行“专业阅读”,摒弃“糟粕”,还原文本的本来面目,处理好教学与文本之间的关系,深度挖掘教学中的“教学精髓”,最终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
一、文本解读现状分析
窦桂梅老师说过:“语文教师首先要学会把课文读厚。”语文的学习理应是“加法”的艺术,然而对于当下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时代,老师们足不出户就能从网站上搜寻琳琅满目的特色教案,一通毫无目的的备课后再草草略读文本,更有甚者对文本“过而不入”,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式的略读后直接将无味的“菜肴”端上课堂,这种普遍的做法大大降低了备课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因此,教师无法正确自我解读文本,致使文本解读错位,这已经成为现阶段不少语文教师的软肋。
首先,文本研读淡薄。这主要与教师平日里过多依赖教参书,造成教师视野封闭,不求创新,一味“埋头苦干”有紧密关系,读不出“新鲜感”。
其次,辅助课件杂乱。在上课时映入眼帘的一张张色彩鲜艳的幻灯片足以吸引学生的眼球,但教师毫无目的的课件,除了会扰乱学生的听课秩序外,还会让学生难以捕捉重点知识,导致“旁观者清”,只是凑热闹,而非听门道。因此,多媒体手段的滥用也会使得一些充满疑惑的学生迷失听课的方向。
最后,学生主体性模糊。在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只注重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记忆、理解以及把握,没有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体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重教书而轻育人,束缚了学生的进一步成长。
二、语文教师梯度解读文本的策略
1.熟读质疑,立足文本
中国小语教学的新生人物孙双金老师在谈到语文教学的重要性时说过:“上好语文课,解读文本是第一步。”因此,教师在解读文本时须熟读精思,指导读进去,读深入,再读出来,用自己的灵魂和原生文本对话,与作者“心”通,与教师共鸣,碰撞“三合一”的火花,倾吐“高山流水”之感,精思“柳暗花明”之悟。
2.咀嚼涵泳,品味文本
咀嚼是“细细的品味”,涵泳,顾名思义是“沉浸”,就是说要把文本当作“水”,让读者投入其中,如鱼得水,鉴赏把玩,不断潜心品味化解,触摸作者心灵。因此,要“品味”文本解读,必须回到文本的语言文字上来,还必须“紧盯”文本中那些让我们没能深入的地方。
(1)拎关键词,通文本意
著名的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曾指出:“无论是阅读还是作文,首要的是字词。”在学生初读课文、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圈画文中关键的词语,用词语提炼课文主要内容,不仅有利于理解词语本身的意思,而且对于形成自己的语文能力和知识构建也很有帮助,这样一来,利用“词语”打通理解文本意义的“筋脉”,既能引导学生逐步提升自己的语文阅读能力,还能逐渐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
如《海伦·凯勒》一课中:“她面对着的是无边无际的黑暗和死一般的沉寂”“她不分昼夜,像一块干燥的海绵吮吸着知识的甘霖”“她是这样的如饥似渴,已至小小的手指都摸出了血”“我夜以继日地努力,反复高声朗读某些词语和句子,有时甚至读几个小时,直到自己觉得读对了为止”。这些句子中可以抓住“无边无际”“不分昼夜”“甘霖”“摸出血”“夜以继日”“反复”“甚至”等关键词,可以看出主人公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可见抓住关键词语,对于确定一篇文章内容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也对学生还原文本,理解文本内容提供重要帮助。正所谓“文本原生价值,慧眼再识文本”,还需回到文本的遣词造句上。
(2)拎关键词,搭写作桥
借用词语不仅能还原“文本的原生价值”,还可以顺着作者的思路,顺藤摸瓜式地将作者的写作方法“移植”到自己的写作中。如吴伯箫的《早》一文,文章的第三自然段是按照方位顺序介绍“三味书屋”,其“南墙”“画前面”“东北角”等方位词,能清晰地将事物摆放位置介绍出来。在教学中,先让学生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你发现有什么写作特点?挖掘学生的求知欲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并且借鉴内容与词句方面的构造、写作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学写自己的学校、房间等,做到学以致用。
(3)拎关键词,凸思想情
作为语文老师,文本解读的“秘诀”是破解文章线索,如:文章“写的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写——怎样写——”。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狠抓关键词语,让学生感受文本内涵。如《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课中,抓住题眼“发愤”: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找到句子,再提炼出体现“发愤”一词的关键词就很简单了,如“泪流满面”“悲愤交加”“两个一定”等,其中司马迁的一句:“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从中感悟到在司马迁的心目中,泰山是一个庄重、威严、雄伟的象征,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的高大形象。通过借助“发愤”一词,巧妙解读发愤的起因、经过、结果,以多维视角解读新内容、新思想。正所谓“一词在手,解读不愁”,可见精准化的解读方式为还原文本解读拓展了一条“阳关大道”。
3.多位解读,内化文本
“文本虐我千万遍,我待文本如初恋”,还原文本本身,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把文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从而实现语言的外化,达到“跳出文本用语言”,能更好地加深对文本的感悟。反复研读文本,多方位解读文本。
总之,我们要在关注文本上“深究解读”,做到精准化剖析,从而在文本的原生价值上“推陈出新”,实现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的“教学化”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