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感悟体验,提升阅读教学有效性
2018-11-28江苏省仪征市实验小学西区校陈朝香
江苏省仪征市实验小学西区校 陈朝香
现代教育学不仅关心人是否掌握了相关的知识,更关心人的感悟和体验,关心人在学习时体会到了什么。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也十分关注学生的感悟和体验,促使学生的语感能得到提高。在感悟和体验的过程中,学生能增强对于语言文字的敏锐程度,能对语言对象产生直接的感受和领会。学者郭沫若提出语感的培养主要在小学时期,所以我在教学中也十分关注指导学生展开体验和感悟,促使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有所提高。
一、基于整体,尝试逻辑分析
学者朱作仁提出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而朗读是活的,能给作品生命。讲解只能让人知道,而朗读则能让人感受。我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展开积极朗读,尝试在整体诵读的基础上进行分析,说说文章的逻辑性,这样学生的阅读能力自然能得到提高。
在学习五下第3课《只拣儿童多处行》的过程中,我便鼓励学生展开诵读活动,并说说自己能从中感受到什么。如有学生在诵读之后提出:“我感觉作者是一个很慈祥的老人,而且很喜欢孩子。”我提出问题加以引导,促使学生探究其中的因果逻辑:“那么这篇文章为何会给你这样的感觉呢?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一般人去公园是为了干什么呢?”学生回答:“是为了玩,为了看花草树木。”“可是作者呢?文章一开始提到作者为什么要进入颐和园呢?”“作者看到很多孩子出来,觉得好像小天使,就去颐和园中玩了。”“作者在颐和园中看到了什么呢?”“和风景相比,作者更关心孩子们。作者去的地方都是孩子多的地方。”“作者为何喜欢孩子多的地方呢?”“作者觉得和孩子在一起,才能看懂春天的快乐。”在这样的整体感悟中,学生逐步理解了文章的主旨,了解了文章中的因果逻辑。
在基于整体的基础上展开诵读,这样能让学生获得整体的感受,而根据逻辑展开分析,则能让学生将自己感悟体验到的内容表达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先充分利用了小学生感性能力较强的特点,而后则尝试促使学生的理性思考能力也得到发展,因此能让学生全面进步。
二、浸入语境,联系生活经验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发现,一些词语看似普通,但是却能展现出特别的意味,这是因为这些字词在特定的语境下有特定的寓意。我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进入文章的语境,在特定的语境下展开体验,如果能联系实际生活进行体验,则阅读的效果会更好。
六上第8课《爱之链》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这其中有一些文字看似普通,但是在整篇文章的语境中进行感悟,就会发现有独特的妙处。我鼓励学生尝试用小品的形式将该故事表演出来,并且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角色的情感进行思考,看看文章中的选词是否有什么特殊的寓意。如“看见脸上带着微笑的乔依,她反倒紧张地闭上了眼睛”,我鼓励学生闭上眼睛,将自己想象成老太太,感受老太太的心情,并说说“微笑”和“紧张”为何会建立联系,此时老太太的心情如何。学生发现:“可能是因为当时的社会人人都缺少安全感,所以老太太看见‘微笑’的人,反而会‘紧张’。”此后我又鼓励学生说说“赶紧安慰她说”中的“赶紧”有什么特定的意思,学生能感受到乔依的和善。在这样的感悟中,学生发现这些词句虽然普通,但是却能很好地展现当时的社会状况,展现人物的心理。
在进入语境展开感悟的过程中,学生如果能适当地结合生活经验进行品味,则能进一步体会作者用词之妙。学生会发现,那些看似普通的词句在特定的语境下能展现出特别的意味。
三、联系经典,学会比较细节
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感,我还尝试鼓励学生积极阅读经典作品,尝试比较其中的细节部分。在此过程中,学生会发现,不同的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会有不同的感受,即使写的是类似的内容,其表现手法也会有所不同。
六下的第2课《三亚落日》和第3课《烟台的海》都是描写景色的名篇,我鼓励学生将其中的细节文字拿出来进行对比分析,尝试说说阅读感受有什么不同。如可以让学生拿出《三亚落日》中描写落日的那段文字,并和《烟台的海》中描写冬天的海的文字进行对比。学生首先找出了共同点,那就是这两篇文章都用了比喻的手法。此时我鼓励学生展开感悟:“同样是比喻,但是两篇文章给人的感受却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呢?”学生有所感悟,发现:“《三亚落日》用可爱的孩童进行比喻,给人亲切的感觉,但是《烟台的海》用的是狮子,给人恐怖的感觉,展现出力量感。”这样学生就有所感悟,喻体选择的不同,能让读者产生不同的阅读感受。
在联系经典进行比较的过程中,学生逐步发现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创作风格,同时学生还会逐步掌握如何展开细节描写。这样学生的读写能力就会得到全面提高。
学者赞科夫提出,教学如果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更有效的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果能引导学生展开感悟和体验,则能促使学生形成语感,让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得到显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