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阅读:为自由写作搭建坚实的支架
2018-11-28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石南小学刘丽香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石南小学 刘丽香
当下,语文教材都是依照主题性单元的方式进行编排的。单一的文本教学必然会限制学生对文本的感知。只有统一联系文本内在的认知需求,将教学的关注点聚焦在文本主题性视角上,延续从读到写的思路历程,才能真正激活学生的认知期待,为构建主题阅读、写意生活的语文学习模式奠定基础。
一、依托情感主题,在体悟语言中激发写作期待
文本并非无情物。任何一篇文本,都是作者自身价值认知和即时心境最真实、最集中的体现。因此,紧扣文本的情感,是开展主题性阅读的重要抓手。教师可以凭借文本中关键性的字词引导学生进行情感的体悟与激发,准确把握文本的情感特征,蓄积表达的内在激情,巧妙地实现文本情感向自由表达的过渡。
如《爱如茉莉》就以平淡无奇的茉莉作为线索,展现了父母之间相互体谅、相互关心的温馨画卷。教学中,教师一方面紧扣课文中对父母言行细节的描写,感受蕴藏在这些细节中的浓浓亲情,另一方面抓住医院病房中的温馨画面进行想象,走进人物的内在世界,将学生内心的情感激荡起来,并从生活中选择能够表现家庭温馨亲情的画面,模仿课文中的写法:(1)选择一个巧妙的事物作为线索,架构全文;(2)紧扣人物外显言行的描写,学会从细节中表达人物的内在心境。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正是以文本中所传递出来的情感为抓手,巧妙地利用了文本中的语言激发学生内在的写作期待,促进了学生核心能力的不断发展。
二、依托思辨主题,在明晰事理中明确写作方向
随着年级的不断升高,教材中的文本已经不再是简单地叙述一件事情、描写一个画面了,而是在其中蕴藏着深刻的哲理,伴随着复杂的思辨意识。这就需要教师从文本的内核出发,透过事件表面直抵文本的本质世界,并努力尝试从教材中的文本向外围世界转化,明确实践练笔的方向。
如《苹果里的五角星》通过描述一个少年换了一种切苹果的方式,发现了苹果里藏着五角星的秘密,揭示了做事不能一味地循规蹈矩,而需要打破常规的道理。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就将教学的关注点聚焦在作者如何对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情展开描述,并将所蕴藏的道理自然而然地揭示出来。为此,教师引领学生紧扣自己的生活展开回忆搜索:在生活中,你曾经遇到过哪些事情并从中学会了某一种道理?先让学生学会有条不紊地讲述这些事情,然后在明晰道理的基础上,明确自己自主写作的方向,将读与写巧妙地融合,使学生的认知思维从原本阅读感知的层面逐步转化为写作模式,为促进学生核心表达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依托认知主题,在形成共鸣中唤醒写作资源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主观意识只有在形成情感共鸣和认知共振时,才能真正敞开心扉,形成与文本、人物、作者的深入对话。为此,语文教学中从读到写的实践转移,必须要尽可能选择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主题,激发他们内在的认知共振,让学生有话可写,有情可抒。
如《所见》刻画了一位聪明伶俐、活泼可爱的儿童形象,教师也相机将已经学习过的《小儿垂钓》《池上》等古诗统整在一起,引领学生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中进一步丰富对儿童形象的认知,并尝试将自己看成是儿童的影子融入阅读中。由于这些内容描写的就是儿童自己,在教学完古诗之后,教师就可以相机设问:你们有过这样的生活经历吗?谈谈你在童年中的趣事。一下子,学生的生活好像已经被完全打开了,他们纷纷描述着自己在童年时代干的一些傻事、趣事,教师则组织学生以快写片段的方式将这些故事描写出来。
由于有了认知上的共振,情感体验也与学生相得益彰,这就为学生内在的言语实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共鸣共振的过程中,学生唤醒捕捉到了鲜活的写作资源,真正促进了核心能力的不断发展。
四、依托策略主题,在洞察领悟中强化写作运用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阅读教学的目标就不能仅仅停留在感知内容、体悟情感上,更需要体悟文本的言语形式以及所运用的表达策略。因此,“主题阅读、写意生活”的教学模式就需要将文本中最突出的写作策略作为学生关注的内容,在不断洞察和领悟的过程中强化言语表达的实践运用,巧妙地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高效发展。
如《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最为经典的写作方法就是借物喻人,教师首先需要引领学生厘清描写之物与歌颂之人之间的联系,认识到“人即是物,物即是人”的表达特点;随后,以“借物喻人”为主题,拓展于谦的《石灰吟》和邓颖超为怀念周恩来总理所写的经典散文《海棠花开》,进一步强调借物喻人的特点。教师再让学生从生活中选择一个能够代表人物的事物,学生纷纷选择了粉笔、电灯、蜡烛等事物,为模仿和运用这种写作方法奠定了基础。
语文教学离不开阅读和写作这两个核心支柱,但从传统教学来看,很多时候,阅读与写作是分割开来的,没有统一的关联,这就造成了教学板块之间的脱节。为此,教师要注重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共性融通,从主题阅读迈向真实阅读,真正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不断发展。